平生業成的日人見證與信心之歌
台中念佛會住持淨恩法師慈悲,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很久沒有到台中念佛會跟蓮友們見面。一直以來,我很關心台中念佛會,很懷念蓮友們。今天來這裡不是講課,因為已經有年輕的法師們上台講,他們所瞭解的比我還深廣,所以你們要多多聽年輕一輩的法師講課。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三則故事,以事顯理。
這三則是日本的故事,內容非常好,可以顯示出淨土宗根本的核心教理。蓮友們聽了之後也會很嚮往,而且給我們莫大的啟發、鞏固堅定的信心。
第一則:一男往生物語
「物語」是日本名詞,也就是故事的意思。這一則故事很簡短,記載的人名叫武夫。武夫是一位居士,也是故事主人翁(往生者)「一男」的弟弟。
武夫寫一封信給某某人,這封信很長,我看過,信中簡短的提到他哥哥一男往生的經過。我看這個故事就覺得非常好,所以印象也特別深刻。
這一封信大概是在民國八十年代(二十世紀)寫的,武夫居士當時年紀也大了。他說:
我的大哥一男,十幾歲於昭和二年(1927)二月十七日夜去世。即將斷氣時,眼睛已看不到,略顯病苦之狀。
這有三個現象:
第一,即將斷氣奄奄一息,也就是臨命終接近斷氣還沒斷氣。
第二,他眼睛已經看不到了。
第三,有一點痛苦的樣子。
我們即使近視,眼睛也都還看得到,但是他已經看不到了,可說眼根接觸不到六塵,所以四周的景物都看不到的。
接下來:
那時叔母趕到,向著大哥說:
一男啊!阿彌陀佛在那邊要來接你了,你安心吧!
可見他們的家人都有學佛,而且是學淨土法門。
其實日本在明治時代以前,大部分都是學佛的,日本整個國家可以說是佛教的國家,那時很多老百姓都有學佛,甚至各鄉、各村都有寺院,住在附近的民家就會歸屬那個寺院。也就是說教育或者是聞法共修,乃至婚喪喜慶,甚至有重大的事情,也由那個寺院處理或宣傳廣播。這種傳統,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有所改變。
他的叔母跟一男這麼講,也算是一種臨終關懷、臨終開示。
一般人臨終的時候,就像佛陀在《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大命」就是指寶貴的生命。一般人即將命終的時候會有兩種心理現象出現,就是「悔」跟「懼」,懊悔過去沒有預先為今天準備,恐懼害怕不曉得死了之後還有沒有死後的世界,如果有死後的世界,那我到哪裡去?
一男臨命終時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活著的時候有父母可以依靠,有家可以歸宿,現在要斷氣了,他依靠誰?要到哪裡去?
生命的依靠、人生的歸宿,這個是人生最後會思考的問題。學淨土法門的人都會安慰對方,有一尊大慈大悲、主動、平等、無條件的阿彌陀佛,他愛你,他要救你,所以你心中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會馬上來保護你、接引你。所以你就靜靜的念佛,安心等待阿彌陀佛來迎接吧!
當他這個叔母這樣安慰一男時,
沒想到即將斷氣的大哥竟然回答說:
「不是!不是!被阿彌陀佛抱著往生,放心啦!」
一男這一段簡短的回應,把叔母那麼貼切安慰他的話,否定掉了。
網路上有一幅「子歸圖」,圖的含意也可以貼切的形容這個故事。念佛人是被彌陀攝取,攝取就是擁抱,坐在蓮花上。
說完便大安心的去世了。
大安心、安穩、安慰、歡喜,沒有恐懼的就斷氣了,斷氣了當然就往生極樂世界了。
大家一同啞然,年紀輕輕就已有這樣的信仰。
當時圍繞在旁邊的人,包括他的父母、親人,都被這一句話、這一種情境震撼到,感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念佛能念多少?不太可能一天十萬或三萬、一萬,這樣也能夠蒙受阿彌陀佛攝取不捨,難怪大家一時間啞然無聲。
父母不禁悲欣交集,此後就常到寺院聞法共修。
可見他的父母之前就有到寺院共修聞法,只是不精勤。自從兒子一男往生,有這樣的瑞相後,不僅強化了他們的信心,也感悟棺材不是裝老人的,像兒子才十幾歲,說病就病,說死就死,可見生死無常離我們不遠,甚至是跟我們在一起的,一口氣不來,就去世了。
那有關一男往生的事蹟給我們有怎麼樣的啟發呢?我寫了八點按語:
第一點,臨命終不可能打妄語,尤其是小孩。
平常我們會打妄語,但臨命終了,不會打妄語,那時候所講出來的,都是內心深處的心聲。何況小孩比較純樸。
第二點,他已眼盲卻能見佛來抱,我等眼明反不見。
我們是明眼人反而看不到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我們的磁場還沒有到轉換的時候。
第三點,非我們攝取佛,是佛攝取我們,我們只要信佛念佛,往生全憑佛力,彌陀完全負責。從現在直到命終,都攝取不捨直到接引往生。這也是個見證。
《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不瞭解淨土教理的人會認為是我們念佛,而來攝取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抓住,牽著他的手,甚至抓緊佛的袖子不要放掉。一般靠自力或自他二力的念佛人都會有這種觀念,但這是錯誤的。
其實是佛來攝取我們,我們只管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其餘的阿彌陀佛一手包辦。而且阿彌陀佛就自自然然的,把我們攝取在他的手掌中,攝取在他的光明中,直捷的說已經攝取在極樂世界了。
所以我們只要信佛、念佛,往生這件事情就完全憑靠阿彌陀的力量,阿彌陀完全負責、百分之百負責。佛對我們,是從現在一直到命終都攝取不捨,直到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一男的往生就是一種見證。
第四點,小孩子對因果道理,對聖道門教理,對淨土教理,所知都是有限的,信願行、二種深信、正行雜行、或一心不亂等,肯定所知不多。念佛也不多,有念也是散心,儘管如此,依然攝取不捨。
這是彌陀的慈心悲願,讓我們安心,否則我們始終不能安心。所以不是要讓我們放逸懈怠,或讓我們放縱肆無忌憚為非作歹。
才十幾歲的一男,對佛教瞭解多少?對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他能懂多少?對聖道們的教理,譬如:十二因緣、四聖諦、八聖道、三法印,乃至三學、六度、四攝,這一些他懂得多少?尤其是他往生極樂世界,就解門來講,他對淨土教理有很深入嗎?所謂「信願行」,或「兩種深信」,或「正行雜行」,或「一心不亂」,他肯定所知有限。就行門來講,他念佛能念多少?而且念佛當中,他心的清淨的程度又能如何?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肯定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紛飛的。但儘管這樣,依然被阿彌陀佛攝取不捨。
就這一點來推論,相對於小孩,我們對教理有深入,對念佛很懇切,每天沒有十萬也有五萬,沒有五萬也有三萬、兩萬、一萬或幾千的,而且念佛較為專注。那一男都能夠被佛攝取不捨,何況我們呢?
所以只要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都已被阿彌陀佛攝取不捨了。一個念佛人,如果不瞭解這個教理,心中就會忐忑不安。
所以,同樣的念佛,對教理有沒有正確的理解也是一個關鍵。
我們能安心,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悲心、大願力,這並不是要讓我們放逸懈怠,或因為有佛可靠就放縱自己,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佛的慈悲 願力自自然然的就有那樣的功能,不論出家在家、善人惡人,都平等的救度,因為佛是平等心。只有我們凡夫,才會有一些不平等的觀念。
第五點,若無此問答,將以為病苦而終,沒有往生;而不知其實一男已被佛抱著往生了。
故此問答很珍貴很難得,讓我們確實瞭解攝取不捨的真義。
攝取不捨之利益,正是人生之目的。
如果沒有一男叔母的開導,以及一男的回應,我們會誤認為一個小孩子因病苦而去世,而且不是預知時至,也不是正念現前,怎麼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剛好有這個問答,讓人知道他已經被佛抱著往生。因為有這個問答,也讓我們更瞭解「攝取不捨」的真義。
「攝取不捨」的利益,可以說是我們念佛人的目的。
我們念佛為了什麼?為了終極能往生極樂世界。否則這一輩子再怎麼消災免難、增福增慧,還是輪迴。輪迴沒有脫出就非常危險,終有一生一世會墮落三惡道。
所以,淨土宗是講往生彌陀淨土,進一步講「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更進一步講「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完整簡要言之,淨土宗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
因此,我們現在就是以「攝取不捨」為人生的目的,那要達到這個目的困難嗎?不困難,只要念佛。念佛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函蓋相合了。
第六點,念佛人已往生決定,已是平生業成,不待命終,是活著往生。
只要念佛不變,那就是往生決定。淨土宗宗旨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淨土宗特色說:「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所以一個念佛人念佛不變,可說他已經「平生業成」了,意思是說,在他平生的時候,往生這一件大事就已經成就了、圓滿了、畢業了。
所以一樣學佛,卻只有我們淨土法門才有今生就可畢業的一天,若是聖道門是不可能的,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還是從斷見惑算起的,斷見惑迴小向大。以我們來講,根本不可能做得到,想都不敢想。
第七點,二次往生,平生「心」往生,命終「捨肉身神識」往生。
此皆因攝取不捨的佛願之故。
對於我們來講,往生極樂有兩次,第一次是平生的時候,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執著這個世間,同時也捨掉其他雜修雜行,這是第一次往生。
第二次往生,就是臨命終捨掉這個業報身。
第八點,有人感嘆其短命夭壽,其實是無量壽。紅塵滾滾,濁世滔滔,當時中日戰爭,年輕人都要上戰場。
如作者也是參與中日戰爭,蒙彌陀護祐,九死一生而回。
可能有人會感嘆,一男很短命,十幾歲就這樣的夭壽。其實不是的,他是無量壽,他比我們更長壽。而且那時候正當中日戰爭,年輕人都要上戰場,像作者武夫(一男的弟弟)也曾經到中國東北三省參戰,當時很多人都一去不回,戰死沙場,武夫因為彌陀的護佑,九死一生才回到故鄉。
第二則:父親的遺產(上杉思朗)
作者上杉思朗大概出生在1925年,大約距今一百年前,是日本石川縣松德寺的一位住持。這一篇文章是刊登在1991年(民國八十年)七月的一份月刊,那個時候他大概是六十五歲。當時我還在京都,看到他這篇文章,覺得非常的好,對我們有莫大的啟發。他說:
我的父親是在我十六歲的時候去世的。他是一個平凡的農民,對社會雖然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貢獻,一生都過得非常地平凡,但是對於我而言,他卻是一位給我留下了無比珍貴財富的人。
小時候我在私塾讀的第一本就是《三字經》,《三字經》最後一句就說:「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一般人想留給兒孫的,大概會是金銀財寶,動產、不動產等。可是《三字經》的作者說,我將來要留給孩子的,是教他這一本《三字經》。
北宋時代有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叫做司馬光,他就說留金銀財寶給子孫,子孫未必有福報守得住;留書給兒孫,兒孫也未必有悟性去讀這一些書,不如積陰德。積陰德自然就會庇蔭兒孫,增長他們的福慧。
什麼是「德」呢?簡單說,對自己改過遷善就是德,能夠濟世利人就是德,行善不為人知就是德。有德,天神地祇都會恭敬你,自然會消災免難。以佛法來講,尤其是我們這個法門來講,傳授彌陀慈悲救度,教念南無阿彌陀佛,使子子孫孫獲得往生決定,這才是真正的遺產,才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遺產。
當時我在東京的料理店工作,在接到父親病情不佳的通知後,我匆忙地趕回了家。父親得的是心臟病,我回家以後他的病情時好時壞,最後病情不斷地惡化,大約半個月多的時間就去世了。當時是五十九歲。
現在回想起來,父親去世前兩天,吃完晚飯後,我與母親去看護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午間時來查病房的醫生就說父親「已經活不久了」,我雖然是個外行人,但是從父親的面容來看,也能知道父親的病情已經非常緊迫了。
突然,母親靠近父親的枕邊,一邊用兩隻手握住父親的右手掌,按在自己的胸前,一邊小聲地說:
她問什麼呢?一般可能會問:「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還有沒有要交代的?……」再,他媽媽小聲地問,好像確認一件非常非常重大的事情。到底問什麼呢?
「爸爸!往生沒問題吧?」
原來是問往生的事情,確認往生的事情。
因為他爸爸媽媽都是學淨土門,曉得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不需要等臨終再加以確認。可是他媽媽這時候這樣問。
我不太明白母親話裡的意思,但一瞬間整個人都凝結在母親的聲音中,陷入了沉思,不由自主地盯著父親的臉。
上杉思朗那時候十六歲,多少也有學佛或者是有念佛,對於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也是很肯定,甚至也認為是很重要的。平常的修行、聞法、信佛、念佛好像是學習,也像演習一樣,而到臨命終的時候就好像是考試,是真槍實彈的實戰,這個時候就要交出答案。是上升或下沉,一百分或零分,就要在這個時候見分明。一般所講,修行一輩子就靠最後臨終一念,臨終一念勝過百年的功夫。所以上杉思朗這個時候就很專注地看他爸爸是怎麼回答?爸爸所回應的答案是什麼?過得了或過不了關?能不能確定往生?所以他那個時候神情很緊繃。
那麼他爸爸是怎麼回答的呢?
「不要擔心,我已獲得往生了啊……」父親的眼睛微微地閉著,但這是父親親口所說的答案。他的聲音雖然低沉,但語氣非常肯定,絲毫聽不出心中有任何的動搖。
日文的回答是:
案じてくれるな
參らせてもらうでなあ
這裡有二個漢字,「案」跟「參」。「案」,一般解釋就是考慮這個、考慮那個;「參」就是前往。所以「案じてくれるな」就不用擔心的意思,「參らせてもらうでなあ」,就是讓我往生了。
日本人很強調這個「讓」或者是「被」,他們說我成功,是人家讓我成功的,意思是承蒙你的恩惠,我才能夠怎樣怎樣。所以這句的含意是,現在我要往生了,不是我自己的力量往生,我沒有這個功德功夫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來讓我往生的。是阿彌陀佛使我獲得已經往生了的這種含意。
母親聽到父親那樣的話後,一邊哽咽著說:「是嗎!那太高興了,太高興了。」一邊潸然淚下的情景,我至今仍記憶猶新。而且,父親的「我已獲得往生了啊」的這句話是我在這個世上聽到的最像父親的話了,也是父親最後的話。
他的媽媽聽到這個回答之後,悲欣交集,流下了歡喜的眼淚,一邊也為他爸爸安慰、安心、慶喜。
上杉思朗說,當時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尤其是他爸爸最後,也可以說是一生最後的那一句話──「我已經獲得往生了,你們不要為我擔憂,要為我歡喜。」上杉思朗說,這一句話是他在這個世間所聽到的許多話當中,最像父親的一句話,也是父親最後的話。
意思是,他認為他爸爸講的這一句話,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的答案,也可以說是百分之一千。這一句話在這個時候,可說是有千鈞之重的分量,也是留給他無比珍貴的一個財產。
上杉思朗由於看到他爸爸往生的經過,還有他媽媽往生的經過,啟發他人生最重大的事就是生死輪迴,人生最有意義的使命就是自信教人信──讓自己、讓其他人都能離開娑婆苦海,都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他的父親去世不久,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就成為一個出家人了。
日本的出家人跟我們不一樣,他是有家眷的,也沒有完全吃素。這個是他們的歷史因素,也是他們當時的環境。可是他們即使有家眷,但他們不做社會上的事情,他們專門研究佛教教理、宣講佛法、引導共修、幫人家解決心中或生活上的困惑,所做的事情也是出家人的事情,所以也稱為出家人。
或許是因緣成熟了吧,父親死後不久,我便成為了僧侶。對佛教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果是關於「淨土」一類的學解問題,我些許還能有點自負。
但是用頭腦學到的,不管是多麼高深的論義,還是多麼玄奧的思想,一旦面臨死亡,都不管用,這樣的感覺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越能深切地感受到。
現在回想起來,不得不說關於佛法的學問我都是在父親的那句「我已獲得往生了啊」的遺言中學到的。而且關於淨土的全部的學習,我認為是在於以「獲得往生彌陀的淨土」這樣的心來接受死亡,這個不管是對於我,還是對於其他有緣的人來說都是人生最好的歸宿。這就是以我有限的智慧能夠理解到的。這就是父親給我的遺產,我想只有不斷地體會這份遺產的可貴性才是我這一生旅途的使命吧,這樣的感慨常常在我心中浮現。
所謂一句話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的一生,讓這一個人從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乃至大徹大悟、茅塞頓開,甚至解脫生死。我覺得上杉思朗他爸爸最後的那一句話,就是影響他的一生,也給他一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因為是他親自體驗到的。
接下來,談談他母親的「平生業成」、「預知時至」與「橫難不礙往生淨土」。
第三則:平生業成的範例(上杉思朗)
我父親過世後不久,我有緣出家成為僧侶,我不斷地學習佛教的知識,尤其是淨土法門的教理,所以我理解了「平生業成」的意思,也知道了它在宗義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對「平生業成」我並不只是停留在宗義知識層面上的理解,而是有著心酸的銘心刻骨的親身體驗的,但同時也不斷地受到這體驗的激勵。
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正月,當時我還在京都的大谷大學讀書。十九年(1944年)末,放寒假我回來家鄉。二十年(1945年)一月五日返回京都。那時,母親一直把我送到當時的國鐵---東海道線的安城站。整個路線是從家鄉的米津坐電車到南安城站,然後徒步走大概一千五百米的路程到安城站。在那一千五百米的路程上我一邊背著母親親手做的薯片干啦柿餅啦,雖然在這個時候糧食短缺但是因為家在農村,所以總能備得口食。
一邊與母親並肩走著時,不知為什麼母親突然改變了語氣,說:「因為我呢,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什麼樣的方式死去,都能往生到淨土,所以不需要擔心……」
聽到這樣說後,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了,突然感到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湧上心頭,我不由自主地盯著母親的側臉。當時名古屋的大街上不斷地有美軍的空襲,我想或許是因為母親認為被空襲的並不僅僅是別人,不知何時就會是自己,所以才這麼說的吧。
我一邊控制住自己內心波動的情緒,一邊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故意用僧侶的口吻說:「是啊,母親您那麼歡喜於念佛,一定會往生淨土的……。」
母親說:你也要來哦……有那麼殊勝的因緣成為能為人們講說往生淨土之道的僧人……如果你不來的話,我都沒有臉面對阿彌陀佛了呢……
我說:「不要擔心啦,我一定會去的……」
可見母親對他這個兒子的期待,這個就是為母者的心情。母親這樣的心情,肯定就是對佛法、對淨土看得很重要,所以很重視。那好不容易兒子出家了,也希望這個兒子能夠好好的扮演這樣的一個出家人,帶領更多的人到極樂世界,所謂「家親眷屬永團聚」,這個是為母者學佛念佛的心情。
就這樣一問一答地一邊聊著天一邊走著,「為什麼母親要說這樣的事呢?」我內心疑惑不安,因為對母親的眷戀難以割捨,心中更是難受。
我在想如果我說再一次回家吧,那母親會說什麼呢。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母親的側臉,卻看不到母親有流露出期待我說出那樣的話的神色來。
我暗暗地希望火車能夠晚些到,但火車還是按時地來了。從母親那邊估計看不見吧,我透過火車的車窗卻能清楚地看見母親倚靠在欄杆邊,盯著將要發車的列車「嘶」的一聲開走的樣子。這就是我今生看到的母親最後的樣子了。
這一次,他跟媽媽的相聚會面,是這一生最後一次了,媽媽所講的話,也是她的遺言。
接著三天後的一月八日的晚上,家鄉那邊發生了地震(三河地震),我家被震塌了,母親與一個妹妹被震塌的房屋壓在底下去世了。
因為地震這樣的橫禍令兒子失去了母親,內心之痛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也不是用什麼東西可以輕易治癒的。
以上是作者的敘述,也是真摯的心聲,人之常情,這也是難免的。但我想他內心也有安慰的,曉得他媽媽往生極樂世界了。
人即使長壽百歲也非死不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死不是真的死,反而是生。所以念佛人等待的是生,沒有念佛,人等待的才是真正的死。
對這一則故事,我也寫了一些案語。
案語:
上衫母親是往生決定,活著往生,平生業成的典範;而且是預知時至,更是預知橫死不礙往生的見證。
在跟兒子講之前,已經預知時至,預知將死於橫難;雖橫難,毫不妨礙往生淨土;預先安慰家人不要因此為她悲嘆、傷心、擔心,要為她高興慶喜慶賀。
所以當兄弟親戚們聚在一起,一方面整理被震壞的家園,一方面流淚悲嘆母親的橫死時,思朗便將當時母親所預言的話,也就是「不論何時、何處、何緣而死,都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清晰明白的向大家敘述。
大家一聽完,內心似乎受到很大的震撼,突然間寂然無聲,一時大家目目相覷,互相望著,都說不出話來。過一會兒才不約而同的說:「媽媽確實是深信彌陀救度,也早已被彌陀救度,已經往生彌陀淨土;如果我們還認為媽媽是災難是橫禍而死,而在悲傷難過,那就太對不起媽媽了;我們應該為媽媽慶喜高興才對。」因此大家轉悲為喜,都顯出很安慰、很安心、很歡喜的神情。
若無此預言,人將以為一生念佛,卻不蒙佛護祐,或認為念佛不靈,或認為根本沒有佛菩薩,所以念佛是迷信。
只要願生念佛,往生之事便由阿彌陀佛完全負責。
這是重報輕受而往生淨土。
由這兩個故事,我們就瞭解,一個念佛人就是只管念佛,然後任憑阿彌陀佛安排。順境或逆境,是福是禍,都是阿彌陀佛的恩,都有阿彌陀佛的巧妙安排在裡面。
接下來,我唱日本歌曲給大家聽,歌名是「信心數え歌」,請大家也看歌詞。
這首歌跟流行歌曲、靡靡之音是完全不同的,是佛教之中淨土法門的歌曲,而且它的內容涵蓋著淨土法門根本的、核心、綱要的教理。
這首歌共有十段,名字叫做:「しんじんかぞえうた(信心数え歌)」。しんじん是「信心」,かぞえ是「數目」,うた是「歌」。
作者是日本人,他將自己的信心,用日本的數目諧音來表達。數目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如果用日語漢音來念的話就是いち、に、さん、し、ご、ろく、しち、はち、く、じゅう,那如果用日本音來念的話是ひとつ、ふたつ、みっつ、よっつ、いつつ、むっつ、ななつ、やっつ、ここのつ、とお。
這首歌,我把它翻譯名為「懺喜念佛歌」,因為翻譯成中文就失去日文的諧音了,同時這首歌的內容與韻律含有一種懺悔、慶幸、 歡喜的心,而且最終是歸入到念佛。這些歌詞與歌曲的作者是誰?什麼時候作的?沒有記載,不過肯定是老歌,一首歌能夠流傳下來,總是耐聽,甚至扣人心弦。
一看歌詞便知作者是一位念佛人,同時對純正淨土法門的教理有深入的理解,對於起信的過程也有深刻的「體驗」,才能夠寫出這樣的內容。可以說,作者深明教理,深有體驗,也很有文才,才能寫出這樣的歌詞。
這首歌曲的弦律很好聽,慶喜之中帶有一點哀婉的情愫;當然,歡喜有歡喜的心情,哀婉有哀婉的情境。但這首歌有一個特色,就是能夠柔軟我們的心。所謂「悲傷之地,能生聖靈」,意思是,人在悲哀、傷心的當下,心會比較柔軟不剛硬,柔軟就會產生同情心、悲愍心,這首歌曲的韻律就有這種意涵。因為自己有這樣的悲境,如果他人也有同樣柔軟、悲愍的心境,那就會互相同頻共振。由於它的內容是在述說著他信入淨土法門的歷程,是經過了聖道門甚至是繞了好多圈子的,最終才遇到彌陀救度的法門,開始難免半信半疑,最後才完全「信受彌陀救度」,成為一個真正的信心念佛人,這對我們來講,會感同身受而同頻共振。
這首歌曲很好聽,如果大家聽了不覺得好聽,那是我唱的不好。接下來,我一方面唱,一方面解釋歌詞的意思。
第一段:雖聞必定墮地獄,然被憍慢心所騙,
所謂必墮之此機,誠哉至今方知矣。
經典中處處有講到,眾生如果不解脫輪迴,總有一天會墮落三惡道。雖然聽到這麼說,可是被自己的驕慢心所欺騙,懷疑真的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嗎?真的有地獄嗎?甚至認為自己根機銳利、修行很高超、功德很大,別人會墮落,但我不會墮落,這是因為自己被貪、瞋、癡、慢、疑的心所矇騙,我是這一種必定會墮落的根機。這樣的事實,一直以來都不知道,現在才知道啊!這是流露一種自己慚愧懺悔的心。
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機深信,如果能夠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之機,就曉得自己會墮入地獄。有這機深信的人,一旦遇到彌陀救度的法門,就會信受不疑。
第二段:抱持無常之生命,悠悠忽忽度日夜,
今宵亦不知之命,誠哉至今方知矣。
我們的生命本來就無常的,無常表示不是永恆存在,只是現在一時因緣和合而已,因緣總會變化,隨時會有意外、死亡,到最後一定會消失。所謂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今天晚上睡下,明天不曉得還能不能醒來。抱著這樣無常的生命卻沒有警覺,一點也不關心自己的無常,沒有預先為它做準備,只是悠悠忽忽的一天過一天。我是這樣的人,我現在才知道啊!
學佛人應該要有無常觀、無常感,無常觀、無常感深厚,才是一個老實的學佛人。
第三段:告眾後生是大事,雖然向人作此勸,
所謂自己之大事,誠哉至今方知矣。
學佛的人,尤其是佈教者弘法者都會為人開示說:您最大的事是什麼呢?就是生死大事;為什麼生死是大事呢?因為生死輪迴之間難免會墮落地獄,所以世間上的事,跟將來墮落地獄相比,世間上的事一點都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急事,現在就要趕快為解決這件大事作準備。可是,雖然向別人這麼宣說勸導,卻忽略了自己本身也有這件大事,總以為大事是別人的,別人會死、會輪迴、會墮地獄,但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大事也是自己的大事。我是這樣的人,我到現在才知道啊!
這就是一般學佛者只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實際切入內心去內省、觀照思維。
第四段:詳聞彌陀之慈悲,金臂遙伸垂念切,
任憑我救之喚聲,誠哉至今方知矣。
詳細的聽聞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教理,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伸著金臂來呼喚我們,要接引我們。阿彌陀佛說,你要念佛,任憑我的救度;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從西方極樂世界一直呼喚到這裡,我現在才聽到啊!
這是一種「法深信」的悲欣之情。以前雖然聽到,可惜當時所聽的只是腦海中觀念性的理解,不是真的聽到。但現在彌陀的救度是深入內心,才真的聽到,所以「聽」跟「聞」不一樣,「其有得聞彼佛名號」,這個聞是深入內心的。
第五段:念佛聞法總言忙,浮世閒語不嫌長,
如斯冥頑懈怠者,誠哉至今方知矣。
有人邀請我們去共修或去聽經聞法,我往往會推託說「沒有時間」,或者說「等我退休」!可是與人講一些閒言雜語講得再久也不嫌長。我是這樣冥頑不悟、又懈怠懶惰的人,我現在才知道啊!這就是一種「機」的懺悔。
第六段:無始以來至今世,哀愍我等彌陀佛,
是真實大慈悲者,誠哉至今方知矣。
從曠劫以來生生世世流轉到今生今世,其實有一尊佛一直在悲愍我們、要救度我們,他叫做「阿彌陀佛」,他是一尊真實的大慈悲者。在十方諸佛之中,能夠有力量救度我們的佛,只有阿彌陀佛,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大慈悲者。這樣的事實,我現在才知道啊!
第七段:久遠之迷已捨離,今之憂苦亦暫時,
將得淨土之果報,誠哉至今方知矣。
生生世世之所以輪迴到現在,就是因為迷而不悟,而今生今世,對於迷而不悟的生死輪迴,可以說已經畫下了休止符了,確定能夠離開生死輪迴了。也就是說,曠劫以來,我們的六道的輪迴、煩惱、無明,現在已經一刀兩斷,劃下休止符了。
雖然肉體還在這裡,歷緣對境難免會有情緒、憂悲苦惱,不過這總是剩下幾年或幾十年而已,是暫時的,未來要往生極樂,在彌陀淨土獲得一生補處的果報。這樣的事實,我現在才知道啊!
這是一種慶喜,也是一種懺悔慚愧的心。
第八段:無益雜行與雜修,自力之心不捨棄,
長使彌陀垂泣淚,誠哉至今方知矣。
對於往生彌陀淨土來講是沒有幫助的雜行、雜修、自力的心一直沒有捨棄,所以曠劫以來不斷輪迴,沒能往生淨土,一直讓阿彌陀佛流著眼淚哭泣。
為什麼?因為憑凡夫貪瞋癡三毒所修的功德都是有漏的雜毒的功德,修得再怎麼多、怎樣好也都無法到佛的清淨國土。可是只要念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雖然難免妄想雜念,完全沒有禪定的功夫,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由於彌陀佛名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什麼還執著於想依靠凡夫的雜修雜行呢?
自力的心,對往生淨土是沒有益處、沒有幫助的。這一種淨土的教理,這樣的事實,我現在才知道啊!
第九段:雖居娑婆已定聚,光明攝取之網中,
不使逃脫之慈悲,誠哉至今方知矣。
雖然還在娑婆世界,也就是肉體還活著,還沒有死,但已經是正定聚的身份了,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去世,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所謂「正定聚」就是必定脫離輪迴,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成佛。
「正定聚」以聖道門來解釋有三種:
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
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別初地,圓初住)。
可是淨土法門的正定聚,不是那三種正定聚,淨土法門的正定聚是不從佛的階位退轉下來,往生極樂世界就快速成佛。
同時現在已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攝取的網中,如同海中的魚被網撈起來了,這隻魚是逃不掉的,即使想逃也逃不掉。彌陀這樣的慈悲,我現在才知道啊!
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就是阿彌陀佛的智慧與慈悲,也就是他的大悲願力。如果他慈悲不夠或力量不夠,那就會有落網之魚,而攝取不住了。
就好像父親跟兒子在床鋪上睡覺,突然外面下大雨,水漫進屋子,淹到了床鋪。這位父親是游泳高手,游泳的技術非常高超,再怎麼滔天大浪都不能障礙他,如果父親跟這個兒子說:「我的愛兒,你儘管抓住我的皮帶,不要放鬆,我游到彼岸,你也就會跟著到彼岸。」這話乍聽起來好像是對的,可是小孩力量薄弱,當父親游到半途,小孩已經體力不支時,手就會鬆掉而被大水沖走而淹沒了。
假設,父親說:「愛兒,你不要害怕,爸爸是個游泳高手,我把你抱在懷中,爸爸游到彼岸,你也就到彼岸了。」因為被父親緊緊抱著不會鬆掉,父親到彼岸愛兒也到彼岸,
攝取不捨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說「不使逃脫」。
第十段:稱念名號之當下,待時迎歸極樂國,
絕無一誤之佛語,誠哉至今方知矣。
我們在專稱彌陀佛名的當中,就這個樣子,已經蒙受阿彌陀佛蓮花等待,現在阿彌陀佛跟我們在一起,跟我們機法一體保護著。只要時間一到,就把我們念佛的人迎接到極樂世界。
這是佛所說的,佛所說的是絕對真實的,不會有一點點差錯、失誤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這樣的保證,一直以來我都半信半疑。像這樣真實不虛的佛說,我現在才知道啊!
這十段,流露出一個念佛人的兩種心情,也可說是機法兩種深信:
機深信,是對自己的貪瞋癡、煩惱、業障習性剛強難調、凡事不平、牢騷計較的一種懺悔。
法深信,是聽聞阿彌陀佛長劫以來要救度眾生,聽是聽、信是信,但往往都打一個問號;一直到現在才真正的深信自己是這一種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深信像我一樣的這一種人,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只要無疑無慮,定得往生。
這樣的心境,只要是深入淨土法義,有機法二種深信的人,肯定會有所流露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2024年10月27日講於淨土宗台中念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