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授記:念佛必生,平生業成(下)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目的,是什麼?是「拔苦與樂」。這也是諸佛菩薩出世的本懷。前面所舉的幾段經文,正是為了突顯:阿彌陀佛是真實的大慈悲者。他不是在某一時期、某一生救度我們,而是從曠劫以來至今生今世,乃至盡未來際,都以無盡願力與行願,悲愍攝受我們。
阿彌陀佛能救度什麼樣的眾生呢?並非聖賢、清淨之人,而是最難救的──五濁惡世罪惡深重之凡夫。
阿彌陀佛能救的對象,甚至是其他十方諸佛所難救、所不能救的眾生。因此,可稱阿彌陀佛為大慈悲中之王,是真實、究竟、無對等的大悲者。
所以,在十方諸佛之中,阿彌陀佛被尊稱為: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諸佛都有熾盛的光明,其中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十方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
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就伸出了他悲愍的金手,殷切地呼喚著我們要往生到他的極樂世界,呼喚我們要給他救度。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你是什麼身分,我就依你這樣的身分救度你,菩薩的身分就依菩薩的身分,凡夫的身分就依凡夫的身分;平等無別,無問淨濁,皆令得生。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無有差別,皆同得無量光壽,皆成就無上正覺。
阿彌陀佛的悲心,是如此懇切;阿彌陀佛的呼喚,是如此不捨。他不挑人、不論淨穢,只問你是否願意接受他的救度、稱念他的名號。只要你信受本願,稱念佛名,便是所謂:「機法相應,佛凡一體。」當下就已是「正定之聚」,即是在凡夫之身已決定脫離輪迴,決定往生,決定成佛。
雖然穢身還在娑婆,但已成為極樂聖眾。雖然仍有煩惱、病苦、老衰,但這只是暫時的──不過數年光景,便得往生極樂,領受無量光壽之佛身。
這種教理叫做「本願稱名,往生決定,平生業成」。這是淨土宗的根本特色,也是《三經》共通的宗旨。
從經文內涵來講,信佛念佛的人,大事已經解決了。何謂「大事」?有二:
一是了生脫死的大事──已可脫離三界六道輪迴,永不再墮惡趣。
二是究竟成佛的大事──已經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必證涅槃佛果。
這兩件大事,靠自力絕對無法成就,唯有仰仗彌陀他力才能圓滿,而這就是信仰淨土宗的真實受用。
前面所講的五段經文,是描述菩薩學阿彌陀佛的風範,學阿彌陀佛的慈悲平等、普度眾生之行。而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從何處發起的呢?在《無量壽經》中說: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是阿彌陀佛在尚未發出四十八願之前的初發心。他發願速成正覺,目的不是為自己成佛,而是為了救拔十方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苦惱──貪瞋癡三毒。這是悲願之初,也是萬願之源。
而《平等覺經》也以另一方式表達同樣精神: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僅使我們脫離輪迴,更要使我們與佛平等,悉令成佛,無一遺漏。這個是阿彌陀佛願心的根本,因為有了這個根本,有了這個前提,所以才開展出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核心、根本的願,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念佛必生、平生業成的根本依據。
第十八願最後說: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句話是整個第十八願的核心重點,也是最極致的悲願宣示。意思是說:若有十方眾生,一生當中未曾遇到善緣,甚至墮入惡緣之中,造作諸多惡業;或雖曾接觸佛法,但未能遇到淨土法門,修學其他艱難法門而未得究竟解脫;乃至於臨命終前,才因某種機緣而得聞阿彌陀佛名號,生起信願,稱念佛名──即使僅有短短十念,念完即斷氣,阿彌陀佛也誓願接引其往生極樂世界。如果這樣的眾生不能往生,阿彌陀佛便不成佛──這正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精神。
這一句話,顯示出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廣大與徹底,也凸顯出第十八願的平等與無條件。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為這樣的眾生──造惡凡夫、臨終十念──皆得往生。換句話說,能令最難救度的眾生也得往生,才是阿彌陀佛成佛的標準。
既然如此,如今阿彌陀佛已然成佛,就說明他的願已經圓滿實現──第十八願已成就,句句不虛。
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了,願力成就了;那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解釋?有沒有授記?有的!
在《無量壽經》之中,釋尊親自以「第十八願成就文」來加以解釋、證誠,並為我們授記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權威闡釋與保證。其中說到,只要眾生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生起信心與歡喜,乃至僅有臨命終一念的信願稱名,當下便「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裡所說的「即得往生」,是關鍵所在。「即」有二意:同時即與異時即,即得往生的即是「同時即」,也就是發起「願生」之心的當下就獲得往生的資格與決定性。
成就文的「乃至一念」與願文的「乃至十念」,意思相同,都是就臨終之機而言,以臨終之機來涵蓋平生之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即得往生,何況平生之機的念念不捨更不在話下。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平生之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之機就是「臨終業成」。
就平生之機而言,現在此刻的當下,就已經蒙佛授記:「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也就是預先授記「命終決定往生,無有退轉」。
因此,這句成就文不只是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註解」,更是釋迦如來親自為之「背書、證誠、授記」,保證這一願真實不虛,所以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換言之,我們此生若已信願稱名,則往生之事早已決定;日後不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狀況下命終,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是《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解釋與授記。至此,我們可以了然──「第十八願成就文」即是釋尊之印可與證明,為我們眾生的往生決定鈐下了不可動搖的誓印。
以上,便是《大經》對念佛人必定往生的明確授記。
那麼,《觀經》的授記又在哪裡呢?就在《觀經》的最後──「流通分」之中,明白記載: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
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
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
各位蓮友,當時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宮女,是已經死去了,或是還活著呢?是活著的。還在世時,釋迦牟尼佛就為她們授記「皆當往生」。這說明什麼?說明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往生,不須等待臨終或死後!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大家讀經文,一定要理解它的根本內涵。淨土法門的教理,必須以淨土的經典和傳承的祖師來解釋;如果用其他教理來解釋,就可能產生錯誤,甚至與佛意相違。
那麼,經文中所說的「得見佛身及二菩薩」是什麼意思呢?
這部《觀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對象是韋提希夫人,當時她身邊有五百位宮女在側侍奉。佛陀先講了三福──世福、戒福、行福,接著又講定善十三觀,從第一觀的「日觀」、第二觀的「水觀」,一直到第七觀的「華座觀」。這時,釋迦牟尼佛已經察覺到韋提希夫人心中生起苦惱。
什麼苦惱呢?佛講的三福,韋提希夫人覺得自己做不到;接著講十三觀,她更是覺得困難,觀想不來。她心想: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去得了極樂世界?自己既不能修觀,又無定力、戒行,難道只能墮入三惡道嗎?於是深感絕望,憂苦不堪。
這時,釋迦牟尼佛安慰她說:「韋提希,你要詳細聽、留心聽,我現在要為你宣說解脫苦惱的方法。」
正當釋迦牟尼佛話一說完,阿彌陀佛就立即現身於虛空之中,身旁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韋提希夫人與五百宮女全都親眼見到,這就叫作「得見佛身及二菩薩」。
韋提希夫人她們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心生歡喜,歎未曾有」,這種歡喜是從來沒有的,「豁然大悟」,當下一剎那間就豁然大悟了。「逮無生忍」,達到無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薩的身份。
這時候的韋提希夫人和宮女們,連三皈依都還未受,更別說五戒、十善、戒定慧、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這些佛法基本教義她們都不懂。然而,她們僅僅因為「見佛」,領悟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便豁然大悟、信受在心,即得授記。
正因為領悟彌陀的救度,內心生起大歡喜與深信,這個「歡喜」與「領悟」就是「信心」。因此我們說「信受彌陀救度」,也正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就基於這個信心,為她們授記:「世尊悉記,皆當往生。」這正是釋迦牟尼佛對她們的授記──一一授記往生,無一遺漏。
這不是模糊的「應可得生」,也不是條件式的「若能如是當可往生」,而是「皆當往生」──肯定語氣,未來決定成辦,毫無懸念。
而且不只往生而已,經中接著說:「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這是成就佛三昧的大境界。
因此,《觀經》流通分的這段經文,便是釋尊為韋提希與五百侍女所作的往生授記,不僅授記她們一定往生,更授記往生之後必定成佛。
那時的韋提希夫人仍是凡夫,煩惱未斷,但因信受歡喜,佛即授記,並說她已達無生法忍,與八地菩薩同樣的身份。
善導大師對此加以解釋,他說:
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心生無比歡喜,叫「喜忍」;「豁然大悟」的「悟」,是悟什麼?是悟到彌陀的救度,所以叫做「悟忍」;有歡喜、有領悟,自然心生決定信受,這就是「信忍」。
那「忍」是什麼意思?「忍」就是確定、穩固、不動搖、不改變之意。歡喜領悟而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永不改變。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就當下為之授記──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此後,她們就過著憶佛、念佛的生活,這就是《觀經》所說的「授記往生」。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們既非生於佛陀在世的時代,不能親蒙佛陀授記,是否就無法當生成就、平生業成呢?
其實不然。釋迦牟尼佛不只是在《觀經》中為韋提希夫人授記「皆當往生」,同樣也為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作了授記──這個授記,就在《阿彌陀經》當中。
自古以來,《阿彌陀經》流傳下來有兩個譯本:一是東晉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名為《阿彌陀經》;一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雖然這兩部經典,文字略有差異、篇幅長短不一,但內容完全一致,都在明示一件事──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普遍救度,釋迦牟尼佛對念佛往生者的確定授記。
那有關這兩部經為眾生授記的經文,鳩摩羅什的譯本是這麼翻譯的: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裡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不論是誰,只要願生阿彌陀佛國,無論是「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不論是「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論聖凡善惡,不論時間先後,一切皆得往生。可謂「願生必生、願生即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末法時代,念佛眾生的授記。
玄奘大師的譯本也同樣表達了這一真義。他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說: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
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是故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跟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內容是一樣的,同樣也很明確的說「一切定生」。不論是誰,只要願生極樂,統統必生極樂。
我們雖是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然而就在現在,仍活著的時候,只要發起「願生極樂」的心,釋迦牟尼佛就為我們授記──「一切定生、必定往生、決定往生、一定往生」──百分之百,沒有絲毫差錯!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念佛人的授記。
這段授記也與《無量壽經》的授記、《觀無量壽經》的授記互相輝映,一貫不違──淨土三經,同證一理,句句誠實不虛,足為眾生信願行的堅實依據。
所以,不論古代的韋提希夫人,還是今日的你我,根本不在於身處佛世或末法,也不在於有否功夫或功德,唯一的關鍵,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說(取意):「一切佛法,無過念佛往生之法;一切利益,無過念佛往生之益。」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這就是佛在《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三部淨土經中,一以貫之的核心教理。
因此,我們今天念佛,也是在接受佛的授記──是釋迦佛為我們預先印證的授記,是彌陀佛從十劫以來早已完成的攝受。當我們專稱佛名,就與佛相應,當下便已具足平生業成,決定往生。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這一節就先講到這裡。雖然還有很多內容未能細說,但沒有關係──大家平時多多親近淨土宗的道場,多聆聽我們法師的開示宣講,並閱讀我們出版的書籍與《淨土宗雙月刊》,就能正確而深入地理解彌陀救度的教理與真義。
衷心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完)
南無阿彌陀佛
(2024年12月15日彌陀誕於板樹體育館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