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007年3月16日於台北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
 

 

        陳敏齡教授(以下簡稱陳教授):他們都是輔大宗教系所的學生。今天很高興來跟師父請法,首先,我想先請同學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李隆楙同學(以下簡稱李同學):我是李隆楙,研究宗教意識的部份,就是抽象的部份。謝謝!

 

        潘凱倫同學(以下簡稱潘同學):大家好,敝姓潘,潘凱倫,我是宗教所的學生,我研究親鸞的思想,請大家多多指教。

 

        潘俊吉同學(以下簡稱潘同學):師父、老師,各位師兄、師姐,阿彌陀佛。學生也姓潘,名字叫俊吉,研究所一年級生。謝謝!

 

        黃慧禎同學(以下簡稱黃同學):法師,還有各位念佛人,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叫黃慧禎,現在念師大佛研所博士班。(同修補充,慧禎常常來書院,也來聽過慧淨法師開示)

 

        吳翠容同學(以下簡稱吳同學):大家好,我是吳翠容,宗教系畢業,現在打算繼續作宗教學的研究,我有興趣的是在比較宗教學部分。因為我對佛教的認識比較不深,所以今天是來聽聽大家對佛教的見解。謝謝!

 

 

 

        潘同學:師父,不好意思,學生較笨拙一點,想請教師父,為什麼一般的念佛蓮社大多是依循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師父為什麼會選擇善導大師為蓮社的宗祖,而稱為「善導流」?

 

        慧淨法師:你是問說現在一般念佛團體,是以印光大師的思想為主要、為指標、為主要指導的內容是嗎?

 

        印光大師是近代淨土高僧,他的文鈔可說磅礡浩大,也很通俗易懂,風行整個世界。無論就世間法、出世間法,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基礎佛教或深層的佛法,都有談到;既適合一般初學,老參也能適應;因為合於現代學淨土者的理念,所以現代學淨土法門的人也很契應。

 

        我們之所以偏依善導大師,是因為善導大師是集淨土宗大成者,可說是開展一宗一派的開宗祖師。

 

        為什麼呢?因為開展一宗的祖師,需要對這個宗派有開宗立教的精神和貢獻。對這一宗的教理須有判教,對行門要有判行,亦即是教有教判,行有行判。有宗名的確立,及其正依經典的確立,並加以有系統、有邏輯、有條理的教判與行判,且有教理的傳承,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宗派。就善導大師而言,這些都很完備,如果看過我編的《善導大師全集》,就能夠了解。

 

        就這一點來講,印光大師就比較不夠。印光大師是廣泛性的把淨土的道理,淺顯地展開,以書信的方式,讓人家容易讀、容易懂,了解淨土法門「信」「願」「行」的脈絡。至於形成一宗一派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在印光大師的文鈔裡面,是不夠的。

 

        我們要完整展現淨土宗的教理和教判,所以才以善導大師為主。善導大師開展的淨土宗,是有這樣的深度。也就是說,印光大師有的,善導大師都有;而善導大師有的,印光大師未必有。

 

        再者,印光大師其實也是受善導大師的啟發。我編的《善導大師全集》後面「附錄」的部份,有一篇〈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讚歎善導大師的地方也很多,附錄那篇,主要是印光大師分門別類,將讚歎善導大師的內容歸納為十點。其中有一點,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和尚是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大聖人,要把善導大師所說的,當成佛說,因為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我這樣講,可能比較簡略,有疏漏的地方。我編有〈淨土宗教章〉,分為十八章,可說是淨土宗這個教派、這一宗的綱領。內容包括教判、行判,宗旨、傳承,所依據的經典,還有宗風、宗徽,也就是一個宗派所應該具備的條件,教章裡面都有編寫。執事請列印出來,給在座各位帶回去看。

 

        潘同學:謝謝師父的回答。

 

        黃同學:我想請問法師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不過這是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我想平常念佛以外,還需要做什麼事嗎?然後,就修行方面來講,以前可能是自己去空想一個問題,而現在是歷緣對境遇到問題了,內心真的有這樣的疑問。可是也不是一下子去解決它,會沉澱很久,有一天它又浮起來,可能就突然想通了。但是,我覺得這樣又有一點慢。所以想請問法師,平常有沒有可以精進用功的地方?

 

        慧淨法師:平常就是念佛,沒事就是沒事,有事的時候要怎樣去對應,是嗎?當然,念佛有佛的加持,念佛可以得到「現當二益」。「現」是指現生的利益,「當」是指當來的利益。所謂當來的利益,就是將來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至於現在,就是可以消災延壽,增福增慧,這是比較傳統的講法。如果以現代的說法,就是能讓我們出入平安,少苦少惱,甚至各方面都比較順遂如意,遇到事情也能夠逢凶化吉……,這是念佛能夠得到「現當二益」的地方。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冥冥之中,都會有佛的加持。當然有事情的時候,要看事辦事,當盡心盡力之後,就是隨緣,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人要有責任心、榮譽感,同時要有所謂的「報冤行」和「隨緣行」。

 

        「報冤行」──就是當遇到逆境,譬如東西被偷、事業失敗或人家欠債不還,要想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來,我們虧欠人家,現在因緣到了,所以自然別人會來討債。錢財是這樣,感情也是這樣。譬如說戀愛失敗、感情受傷,當然也是過去世我們傷害過人家的感情。推而廣之,婚姻如此,事業也是如此。所以說,逆境惡緣來的時候,我們要有一種「報冤行」。

 

        「隨緣行」──既然是償還過去我們所虧欠別人的,那就要有一種償報冤債的觀念,隨今生今世的緣去償還人家。不應該有不平、不滿,甚至積忿在心中,想要報復的心,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心態。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這是就逆境來說的。

 

        順境的時候,要想這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順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積福報,也更加培養福德、創造福德,然後加倍愛惜福德。

 

        所以無論順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種三世因果的觀念。順境要珍惜,進一步再去培養,而不起驕慢;逆境的時候,就要有一種償還冤債,隨順因緣的觀念。總之,凡事都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責任心,有榮譽感;不要氣餒、不要悲傷、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後無可奈何的時候,也任憑彌陀的安排。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歸付於彌陀,也就是說,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無能、無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說非常的悲苦,所以他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南無」,就是歸命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把我們卑微、渺小、無能無力的生命,污穢、罪惡的生命,無常、輪迴的生命,歸投依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清淨無染、涅槃寂靜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永恆長住、無量壽命的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樂禍福的背後,有阿彌陀佛在承擔、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論順逆,他都會想到背後所主宰、依靠的阿彌陀佛,因此就不會那麼的憂悲苦惱,患得患失。

 

        再者,一個念佛人的心中,總是充滿了類似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包容。因為阿彌陀佛愛我們,會觸動我們去愛別人;阿彌陀佛包容我們,觸動我們的心,也會去包容別人。念佛人薰染阿彌陀佛的佛心,也會流露這樣的氣息,他的貪瞋癡慢疑較淡薄,也比較不會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滿、氣忿、計較的心態。

 

        當然,我們都還是貪瞋癡的凡夫,都還有很強烈的煩惱習氣,可是對一個念佛人來講,他反觀自省的敏銳度會比較高、比較快,當習氣展現、脾氣發起來的時候,很快就會察覺。所以歸命阿彌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彌陀佛的佛心當中,是薰習著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所以,就是念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慈悲。《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我們念佛人,念念都薰染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自然會受阿彌陀佛的薰陶,有這種心性的轉變。大家可以從這方面去思惟。

 

        潘同學:剛剛法師所說的完全歸依阿彌陀佛,是不是一種所謂的「法爾自然」的狀態,或者說完全他力、完全歸投阿彌陀佛的狀態?就像真宗的那種?

 

        慧淨法師:從這一點來講,也可以這麼說。這就好像在什麼環境長大的人,不須勉強,自然會有那一種身口意的行為顯現;在什麼家庭長大的孩子,就會有怎樣的行為。所以有句話說:「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不會有暴力的行為」,這也是自然法爾的展現。

 

        李同學:師父您好,我一直在思考「自力」和「他力」的問題。法師以前也編過很多淨土真宗的書,我都有看過。那您是像真宗講的,完全摒除自力皈依他力,要怎樣才能做到那種狀態?如何摒除自力?

 

        慧淨法師:最早舉出「他力」兩個字,是中國的曇鸞大師;以此為形容的,就是龍樹菩薩的《易行品》。《易行品》用坐船形容「他力」──一個人坐在船上,不假自己的造作,自然能從此岸到達彼岸。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

 

        當然,古代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現在有飛機,甚至有太空艙,用飛機或太空艙,就是最好的形容。我們坐在飛機上,只要幾個鐘頭,就可以從地球的此端到彼端,難道這是因為我們有翅膀會飛,還是有神通嗎?不是。我們只是靜靜坐著,可是就自然的、法爾的到那裡了!這不是靠我們的力量,而是靠別的力量,別的力量也叫做「他」。

 

        我們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是靠我們的力量嗎?不是。是「祂」。這個「祂」,不是指別的,指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什麼願呢?阿彌陀佛曾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攝受我們到極樂世界的,就是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這三願當中,普遍沒有條件救度眾生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講什麼?簡要言之,即是「乃至十念」的眾生,必定使他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就是念佛,所以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

 

        「十方眾生」涵蓋很廣,是指除了佛以外的所有眾生。宇宙間的眾生是很廣的,包括菩薩、聲聞、緣覺,謂之「三聖」,因為他們已經超凡入聖,不再輪迴了。其他還有六種,叫做「六道」──地獄、惡鬼、畜牲、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輪迴的都是凡夫,故謂之「六凡」,六凡和三聖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的眾生阿彌陀佛都要救度,往生到極樂世界;九法界的眾生如果統統依靠這一句名號,都能夠快速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佛果。所以叫做「念佛往生願」。

 

        可以說,這句名號等同是船,等同是太空艙或飛機。我們都皈命阿彌陀佛,就自然、法爾的依靠他力,而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如何依靠這句名號呢?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因為如果我們不願生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沒有關係。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就是要把我們從有輪迴的、短暫的,救到沒有輪迴的、永恒的世界去。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超越了我們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超越了生死輪迴,可說是永恒的。所以,我們先要有願生心,到極樂世界,是「願生」的目標。那方法是什麼呢?方法就是此後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乘上彌陀的大願船了。

 

        所以第十八願非常簡單,有目標,有方法。目標是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這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正覺了,可見十方眾生只要願生彼國,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

 

        我們必須「至心信樂」,相信這件事情。能夠至心信樂,我們就得救有望,就會喜樂;如果不能相信,則生死輪迴還在,就還是苦惱眾生,不能夠快樂。

 

        為什麼?因為「願生彼國」「乃至十念」大家都容易做到,所以淨土法門龍樹菩薩說是「易行道」,是安樂法門,如同坐船。

 

        龍樹菩薩解釋這個法門,解釋第十八願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本來第十八願裡面就說「十方眾生」,但在這裡龍樹菩薩說「若人」──如果有人。可見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凡夫為本,聖人為旁」。本來十方眾生可以解釋為「三聖」跟「六凡」,但龍樹菩薩在此沒有說三聖,只說「若人」,人是凡夫,可見佛救度眾生,是以還會輪迴的凡夫為主要對象。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到底「念」什麼?這「念」的涵義有種種解說,但是經過龍樹菩薩說「念我稱名」,就非常清楚。這個「念我」的「我」,是指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本身有非常大的功能。「念我」怎樣念呢?只要「稱名」就可以了!「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稱阿彌陀佛的名號。

 

        那有什麼功能呢?《觀無量壽經》就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就攝取他。這「攝取不捨」是怎樣呢?就是保護他,救度他,將來接引他。所以我們每一位念佛人都要知道,阿彌陀佛現在就在保護我、救度我、將來接引我。

 

        這三句話可以做為我們的座右銘,把它寫在桌子上:

        阿彌陀佛保護我、救度我、接引我。

 

        我們只要一想到這三句話,太高興了!信樂無窮、信心滿滿、往生滿滿!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保護我,都在救度我,等將來接引我,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本該墮落地獄,繼續在六道輪迴,只憑著這個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心,污穢的嘴巴來憶佛念佛,竟然就能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這麼高妙的、涅槃的極樂世界。啊!太喜樂了!所以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世界,從此乃至十念的念念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龍樹菩薩就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自己歸命南無阿彌陀佛;「即入必定」,當下就進入必定往生,不再退轉的地位了,就這麼快。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叫「易行道」,這個「易」,有三種涵義:

        一、「簡易」。你只要念佛,沒什麼繁雜的,所以簡易。

        二、「容易」。大家都做得到,沒什麼困難的。

        三、「安易」。龍樹菩薩用坐船來形容,不像走路,所以很安樂。

 

        法門是安樂的法門,到極樂世界是安樂國,現在安樂,未來也安樂,這個法門才是真正平安喜樂的法門。

 

        所以,這個法門才是第十八願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他力。

 

        所謂「他力」,是不假造作的,好像你坐在船上,即使有十八般的武藝,也置於無用之地,也無所用武之地。因為這是無條件的,既不用付船票,也不用花錢,不必幫著踏油門、抓方向盤,或是看目標,通通不用。現在用飛機來形容好了!空中小姐很親切,機艙裡面的東西很好吃,座椅很舒服,裡面還有電視螢幕之類的,一應齊全;也不用幫機長開飛機,自己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一切自然有別的人負責,這個叫做「他力」。自己不必費任何力量,所以叫做他力。

 

        用什麼來譬喻更貼切呢?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根機來形容最貼切,還有用鸚鵡來形容也非常貼切。

 

        先說鸚鵡。鸚鵡會學人講話,我們教鸚鵡念阿彌陀佛,天天教牠念,聽久了、念久了,牠的慣性就會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隻鸚鵡死後,牠的舌頭也會開出蓮花,羽毛特別的光亮,顯現出獲得佛的加持,往生了極樂世界。

 

        這隻鸚鵡的展現,可說是絕對他力、完全他力。為什麼?牠並不知道這句名號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什麼是自力他力,也不曉得信前信後,不曉得信願行,完全是憑著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而牽引到極樂世界。

 

        彌陀名號就是他力,彌陀名號的功能就是他力。好像只要把這顆石頭拋上船,隨著船的運載,船到哪裡,石頭自然就跟著到那裡。這豈不是他力嗎?如果還有人為造作、思惟、計度、籌量,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就還摻雜人的思惟在裡面,就不完全、不是絕對性的、不是百分之百的他力了。

 

        從鸚鵡的往生,可以顯現出往生極樂世界是全憑他力,完全的他力。我們體會鸚鵡的往生,以那種鸚鵡往生的心態去念佛──無功用念佛。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念佛就只是念佛而已;歸命阿彌陀佛,就只有口稱念佛,只管念佛。

 

        所以善導大師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講理論,不講學問,不講道理,不講一切,儘管念佛而已。前面講信、願、行,講種種道理,有《淨土三經》,有種種祖師的著作,這些都是前方便,預備教育,懂得之後就拋開了,儘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好像你們出發來到象山,先要知道地點,清楚路線,了解之後,就直接開車上路,不必再去思惟,因為都懂得了。同樣的,從高雄到台北某個地方,要看地圖,或先詢問路線,等通通了解之後,就直接開車上路,不需要右手抓方向盤,左手又拿著地圖、說明書。

 

        善導大師的總結論,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結論是在《觀經疏》最後。《觀經疏》有四卷,四卷的內容那麼多、那麼深奧,可是最後的結論,卻是四句十六個字而已──「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前面鸚鵡念佛的舉例,最能顯現絕對他力。

 

        再說下品下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這個人心性惡劣,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合和僧、出佛身血,世間的倫理道德法律,還有出世間的,他都違背了,可說一生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年老臨命終時,因果報應來了!地獄之火燃燒來了!那時才痛苦、惶恐,慌張的不得了。

 

        剛好他遇到了貴人,這個貴人還是大善知識,為他開示、指導救度法門,使他能夠離開地獄,而且離開三界六道輪迴;不但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而且能夠到淨土;所到的淨土不是一般淨土,而是高妙的極樂世界。可說是他宿世的大善根、大福德因緣來了,不但有「仙人指路」,還「點鐵成金」。

 

        善知識告訴他彌陀的救度,可是當時他一方面心裡慌張恐懼,靜不下心來聽聞;一方面這些道理,他從未聽聞,既沒皈依過三寶,也沒有念過佛,不懂得佛教的教理。那個時候,你不需要跟我講什麼道理,只要能夠救度我就好了!就好像一個沉入苦海的人,他所盼望的不是技術或理論,你只要丟下救生圈,讓他抓、讓他能夠浮上來就好了,至於理論種種,現在派不上用場。況且在大海中浮沉掙扎的人,非常惶恐,即使是一把稻草、一根木棍或救生圈,只要有東西,他就想抓,根本沒辦法分辨。

 

        剛好這個善知識所教導的,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首先這個善知識說,你心中憶念佛,可是他心中痛苦煎熬,根本沒有辦法憶念佛;善知識就進一步說,如果心中沒辦法憶念佛,只要口中喊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當下就念念不捨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喊出來,立刻火化紅蓮,地獄之火當下消失,面前立刻有金蓮花顯現。那時他快斷氣了,就在念念當中,消除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有的罪,都以八十億劫來形容,這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當下就消除了,從此不再受生死輪迴的罪,當下他就坐著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

 

        你看這個罪人,可說身口意三業都無功用。他很慌張,不曉得自己在念什麼,口業無功用;他躺在病床上,也沒辦法端坐念佛,身業無功用;他的心很慌亂,也不曉得說我要有信心、要有願生心,我要靜下心來一句一句好好念,沒有!他只是很慌亂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像在危急當中呼天搶地一樣。可是他卻能夠往生,難道這是他的功夫或功德嗎?不是,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句彌陀名號具足所有功能,這就是絕對他力。

 

        拿藥來形容他力,也很貼切。這顆藥,善人吃下去,藥在體內產生作用;惡人吃下去,藥也在體內產生作用;醫生吃下去,藥一樣在體內產生作用。無關你知不知道這顆藥是誰研發的?用什麼材料?經過什麼樣的製造過程?只要你吃下去。這個是絕對的他力。不是說我先了解這顆藥的研發、製造的過程,了解藥效,吃下去才會有效果,不是。

 

        阿彌陀佛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唯佛與佛才能夠互相了解,所謂「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所以我們只要隨順佛,佛要我們稱念,我們就稱念;要我們往生,我們就往生,這樣就可以。這就是絕對他力的念佛,就是善導大師、善導流的思想。

 

        就整個中國淨土宗的傳承來講,發揮這個教理、這樣講法的,只有善導流,只有我們這樣。你看印光大師的文鈔,也不是這樣乾淨俐落的如此闡釋。這種思想在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著作,還有法然 上人的著作當中才有。至於真宗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到真宗末流的時候,就比較繁雜了,沒有那麼乾淨俐落,不過這是題外話。

 

        陳教授:法師剛剛的開示裡面,談到善導流的念佛,就是說在中國的淨土,並沒有把善導大師的思想好好的消化吸收發揚,是不是日本方面反而更能夠發揮善導大師的精神,不曉得法師剛剛所講的,是否有這樣的涵義在。

 

        慧淨法師:你是說善導大師的思想在我們中國,沒有好好發揚光大,反而是在日本,是不是?因為可惜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可說是佚失掉,反而在日本被傳承下去,而且被廣泛的研究,發揚光大。

 

        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北宋之後,就沒有被發現了,日本卻一直保留著,尤其到法然上人的時候,不僅被法然上人所重視,且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立教開宗。在法然 上人著作中,就很明確地自我告白,他是依據善導大師,而且是為了顯明凡夫能夠入報土,才來開淨土宗的。

 

        「凡夫入報」在善導流思想裡面,是佔核心的地位。善導大師《觀經疏》一開頭,在〈玄義分〉裡面,就特別設一個問答,開展「凡夫入報」的教理。

 

        再補充一點,說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完全佚失,也不很正確。因為善導大師有一部著作叫《往生禮讚》,並沒有消失,但是被編輯在一部拜懺的懺文裡面。雖未消失,因為不被重視,也等同消失。不過《往生禮讚》應該是有被元照大師發現,所以在他的著作裡面,有這樣的思想。在《善導大師全集》之中,《往生禮讚》概說,我略有提到。

 

        陳教授:不好意思,再延續剛剛的問題。就是說法然偏依善導,弘揚善導念佛的精神,法然的門派就傳承下去;那像親鸞的真宗,不曉得在這方面是否得其真傳,還是在哪一方面有所偏失的地方?剛剛法師提到親鸞的末流,那是不是親鸞本身除外呢?是否請法師多開示一點。

 

        慧淨法師:在日本立教開宗,創立淨土宗的是法然上人;繼承法然上人淨土宗的,是聖光上人。到後來有分「鎮西派」跟「西山派」,「真宗」是最後成立的教團,直到明治時代,才有「淨土真宗」的宗名。所以就淨土真宗來講,也不能說是法然 上人的真傳。

 

       親鸞的思想跟法然上人、善導大師,有一點點差別。法然上人可說是很完整的傳承善導大師的思想,聖光也很完整的傳承了法然上人的思想,而親鸞就有一些個人的見解在,所以不是很完整。

 

        日本淨土真宗至`江戶時代以後,因為學派多了,各自會有不同的見解,更加龐雜,就會離開原來的更遠。

 

        以第十八願來說,我們淨土門的根源來自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講的「三心」「十念」,包含信願行。「三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念」就是乃至十念。三心、十念,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可說是一種憲法性的解釋。

 

         善導大師對十八願的解釋,從五部九卷來看,有兩種方式的解釋:一種是就文字上增減的解釋,一種是就大意上的解釋。我最近編集的「淨土宗善導流的特色」及「善導大師語錄」,有針對這方面加以整理。

 

        善導大師有兩段解釋很重要,也被法然上人引用在《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三章〈本願章〉當中。這兩段文字分別在〈觀念法門〉和〈往生禮讚〉裡面,是對第十八願最簡明扼要的解釋。真宗解釋第十八願,除了初期覺如 上人的兒子存覺上人,曾引用這兩段重要的文字,其他少有人引用。

 

        《觀念法門》對第十八願是這樣解釋的: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個字。這樣解釋非常的清楚,很容易明瞭,不會有玄妙的揣測,或拐彎抹角的聯想。

 

        然後是《往生禮讚》四十八個字的解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總共四十八個字。這四十八個字的解釋,法然上人非常讚歎,可說每一字、每一字都擲地有聲,字字都在放光。法然上人稱讚這四十八個字,為四十八願的眼也、心也、肝也,應該把它「稱於口、寓於目、浮於心」。

 

        真宗末流的解釋就不一樣了。譬如把「至心」解釋為真實心、清淨心,這樣「至心」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心,不是眾生的心。眾生沒有真實的心可言,「至心」必須從阿彌陀佛那裏來,必須領受阿彌陀佛的至心,做這樣的解釋。聽到這種解釋的人,會因此期盼:我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阿彌陀佛迴向給我的真實心呢?什麼狀況下,才能夠觸動到阿彌陀佛的那種真實心呢?以意業在那裏追尋,結果就偏差了!這就是真宗末流的解釋。

 

        其實善導大師《觀念法門》或《往生禮讚》的解釋,都很簡單、明瞭,可說讓人易看易懂,真的合乎易行道。以第十八願這幾段文字的解釋,親鸞上人在「教行信證」的信卷裡面,解釋的也很龐雜,導致後來研究者,又增加了更多的解釋,結果可說是治絲益棼。   

 

        陳教授:法師在這一方面,不僅理論非常的熟悉,實際的功夫我想一定也相當的契入。我想趁機會再多問一點,就是這裏談到「乃至十念」、「乃至十聲」,在我印象中好像法然 上人也有在談「十念」、「一念」的問題。這個問題之外,想請問師父,怎麼來解釋十念、一念的問題?然後回到剛剛師父所講的,像這樣的念佛,有分什麼信前、信後嗎?

 

        慧淨法師:經典上是講「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因為十念、一念的上面有「乃至」,所以它完整的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所有眾生都要救度,乃至你一生沒有學佛,直到臨終只有十念,乃至只有一念,才遇到這個法門,也能夠讓你往生;何況你乃至有一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年,乃至有十年、二十年、乃至盡形壽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呢?

 

        所以,是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絕對性,任何人阿彌陀佛都要救度。
        如果有條件的話,那等於說你到了臨終,只剩下一天的壽命,才要來學佛、念佛,那來不及了!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乃至十念」都還有機會往生,沒有絕望。

 

        所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三件事情,來顯示這個法門的絕對救度性,所謂「三攝」:
        一、以臨終攝平生:以壽命來講,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還有往生的機會;何況平生即信願專稱,念念不捨。

        二、以少念攝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三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來,心中的一念,也能夠往生;何況稱念一輩子。

        三、以惡人攝善人:甚至一個完全沒有修行或作惡多端的人,臨終遇到這個法門,迴心轉意,也能夠往生;何況善人。

 

        「乃至十念」,那麼短的時間也能往生,沒有什麼功夫的人也能往生,惡人也能往生。我們壽命比他長,念佛已經好幾十百千萬聲,平生又在累積善德,當然就更能往生。阿彌陀佛以這個來啟發所有人的信心,所以,「乃至十念」背後有這些涵義。

 

        當然我們學這個法門,都要有一種「哎呀!我就是五逆十惡的人,後退無路!」因此,念念不捨這一句彌陀名號。不要高慢的說,我是一個很有善德、很會修行的人,我不需要靠阿彌陀佛。要把自己置於「死地」,才有「後生」,才能夠被救度。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重生」的法門。念佛人時時刻刻都是重生的人,就像基督教所講的,過去是舊的人,現在是新生的人。

 

        這個「乃至」,善導大師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乃至為一輩子的念佛,乃至為臨終才遇到的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因此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乃至」還有另外的涵義。譬如說,乃至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眾、女眾,在家眾、出家眾,善人、惡人,乃至天人、乃至畜牲;乃至任何時間,乃至任何的場所;乃至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你當下起任何的心念,乃至你念佛多少數目,都屬於「乃至」的範圍。

 

        所以,這個「乃至」的涵義很廣,可說沒有任何忌諱,沒有任何的限制,就如同法然上人所講的「念佛以無義為義」。

 

        李同學:請法師開示一下,從「現代禪」一直到「淨土宗善導流」的因緣。

 

        慧淨法師:現代禪是上師──李元松老師一手創建的,他創建現代禪也有個過程,簡單講就是阿含、般若、禪、密、淨,他曾形容說:阿含二十歲、般若三十歲、禪四十歲、密五十歲、淨是六十歲,也就是說淨土是「老禪」,最高也最圓融。雖然講「禪」,其實是外禪內淨,因此,李老師最後歸心淨土,歸心善導流。

 

        李老師臨終前,解散現代禪,關閉現代禪網站,改「現代禪文教基金會」為「淨土宗文教基金會」。這也就是宣佈所謂「現代禪」已經過去了,現在改為「淨土宗」,等同舊的生命已經蛻化為新的生命了。李老師最後捨禪歸淨,所謂的「淨」,即是在所有淨土法門當中,他獨歸「善導流」這個淨土法門。

 

        據他女兒形容,李老師臨終之前的幾天,可說是念念不捨,念佛不斷,直到十一月十七號往生那天。他往生之前,好幾次打電話跟我聯絡,要請我北上,並指定印我的書,他說他的書可以不用印了,就以淨土宗的名義來印我編的這套書,因緣就是這個樣子。

 

        潘同學:法師您如何看待第十八願最後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慧淨法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可以說非常的好,讓所有的人對往生有希望。因為有這八個字,才顯示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徹徹底底、沒有分別的,所有眾生都要救度,沒有一個遺漏。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從文字上看,好像說我十方眾生都要救度,但是你不可以犯五逆和謗法,如果你五逆和謗法就不救度。但其實恰恰相反。

 

        一方面說明你如果犯五逆、謗法的話,就會墮落地獄,你要回轉過來,只有我能夠救你。「下品下生」是五逆的人,怎麼能夠往生呢?一定墮落的嘛!既然是五逆,一定謗法,否則怎麼會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所以一定謗法。除了阿彌陀佛以外,無救了。這顯示阿彌陀佛的願,是連五逆、謗法也要救度的。那麼,還有什麼眾生不能救度呢?這是一點。

 

        再一點,所謂「十方眾生」,到底是指什麼種類的眾生呢?因為後面有「五逆謗法」,而顯示出其實我們十方眾生,我們這一種凡夫,內心都有五逆謗法的種子。只是遇緣則現,遇到這個緣,就會顯現出這種行為。

 

        像我們看報紙新聞,今天社會上哪裏又發生搶劫、哪裏殺盜淫妄,都要想到:這是我過去世做的,他是我過去世螢幕的播放。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現在就是我的未來。因為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這樣的種子在,遇緣則現,只是這個緣他遇到了,我還沒有再遇到。

 

        所以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給我們無窮的希望跟安慰。因為連五逆、謗法,阿彌陀佛都要救、都能救。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在這裏叫做「抑止門」。告訴你說,五逆謗法在世間是最要不得、最極惡的行為,不要去做──抑止。對於還沒有做的,告訴你不要做;但如果你已經犯了,就攝取。就好像「下品下生」已經犯了,因此告訴你說要念佛,不然就會墮落──攝取。

 

        所以,第十八願有攝取、有抑止。抑止當中又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一重一重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是攝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在那裏呢?在下品下生,就是攝取。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在那裏?在十二大劫。雖然往生了,但告訴你說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裏面,是不是又回到五逆謗法的抑止?

 

        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無非要警告我們,五逆謗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為你還沒犯,所以不要犯。

 

        犯了的話,迴心轉意來念佛,就能夠被救,是這樣的。但是攝取了,被救了,在花胎裏面十二大劫,那還是抑止了!這就是在警惕我們不要作惡,勸勉我們要儘量行善的來念佛,持戒、守戒的來念佛,做一個好人來念佛。所以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

 

        這就好像父母調教孩子一樣。一個扮演慈母,一個扮演嚴父;母親就是攝取,父親就是抑止。父親說乖孩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你會被趕出去哦!孩子無知調皮,有一天犯了,就被父親罰到外面去站,不准吃飯。過了十分鐘,糟糕!天色忽然暗下來,而且在打雷。哎呀!下大雨怎麼辦?母親就說:暫且原諒他吧!孩子,快進來跟爸爸懺悔,母親這是扮演攝取了。孩子進來懺悔了,懺悔難道就沒事了嗎?爸爸還要再警惕幾句,警惕幾句就是抑止。

 

        總之,佛就是徹徹底底的慈悲,而眾生有貪瞋癡,比較頑劣。但也不能任憑眾生發展他頑劣的本性,所以,還要有抑止。也就是在無條件的救度當中,會控制他頑劣的本性。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讓我們曉得阿彌陀佛的悲心,徹底無遺,所有眾生都要救度。同時讓我們體會佛心,佛心要我們做一個奉公守法、為世良民的人,那我們就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為世良民的人;要我們做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我們就要做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

 

        我們訂淨土宗教章,宗風部分就有「往生之道」跟「處世之道」。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當中,前面二十八個字,為往生之道,是就「真諦」來開展的;而處世之道,是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俗諦」來開展。

 

        因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反過來說,就是你要注重人倫,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不要對父母有忤逆的行為,要注重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所謂「出世間法」跟「世間法」,後面八個字是世間法,前面二十八個字就是出世間法;也稱之為真諦門與俗諦門。

 

        如果瞭解這八個字,內心就會有無窮的安慰法喜。若是不瞭解,誤會了的話,啊!阿彌陀佛的救度居然還有條件,後面還有八個字的但書。所以我們要對這八個字有正確的瞭解。

 

        潘同學: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問題。因為學生想要研究善導大師的思想,想請教師父說用什麼方式來讀善導大師的著作,會比較好,就是給我們做學子的一個開示,怎麼去進入研修淨土的方式。二者是說,同學中也有在學淨土法門、也在念佛的,往往過程中都會懈怠。想問師父遇到懈怠的時候,該如何提起我們的正念,或者提醒自己的初發心,用什麼方式持續念佛下去?

 

        慧淨法師:是,你剛剛問的等於有兩點。第一點是你研究的論文,就是善導流。第二點就是怎麼樣念佛能夠念念相續,能夠精進不退,是這樣嗎?

 

        研究「淨土宗善導流」,師資和資料,是最重要的。資料這方面,台灣較貧乏,日本比較多。其實研究佛學,不管研究那個宗派,都必須有日文的基礎,能運用日本的資料,這個陳教授從日本回來最能夠瞭解。所以你如果要研究善導流,需要懂得日文,運用他們的資料。當然我編的書你也可以好好的參考。

 

        潘同學:看書是不是有什麼次第?

 

        慧淨法師:我不是一個走學術路線,會研究學問的人,可以這麼講。不過,如果你用一段時間,把這套「淨土宗叢書」通通看完,不管先看那一本,只要能融匯貫通,應該就會掌握到。

 

        至於念佛的話,可以說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這兩句十個字,你們把它記下來: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既然這樣的話,我們早上起來,刷牙洗臉完了,任何事情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先開始念佛。

 

        最好的方式是靜坐念佛,因為早晨有三靜──心很寧靜、空氣很清淨、環境很安靜。怎麼心寧靜呢?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昨天的煩惱、妄想都已經沉澱下來,也睡飽了,那種心境最接近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很空靈、沒有雜念的,所以心很清淨、很寧靜。空氣很清淨,因為汽車還沒有出來,工廠還沒有開工,環境還不大受污染,空氣很清淨。環境也很安靜,因為大家都還沒有開始上班、走動。

 

        靜坐念佛,找一個感覺比較舒適的地方,房間、床舖上都可以,只要你坐下去安穩,眼睛閉起來,或者是三分目,在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可彌陀佛……。一句一句,不快不慢,清清楚楚;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鐘頭,隨自己的時間,這是靜中念佛。我們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現在當學生是這樣,將來畢業步入社會上班,任何時候都是這個樣子。把它養成習慣──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天當中的某些時段,可以這樣靜中念佛,也叫專念;其他時候,不管工作或走路,只要不動腦筋,也可以念佛,這樣動動嘴巴的念佛方式,叫金剛念。

 

        念佛有四種方式:一種是大聲念,張開嘴巴大聲念,大家都聽得到;一種是小聲念,也是張開嘴巴出聲音念,只是聲音比較小;另外一種也張嘴念,但不出聲音,這是金剛念;還有一種是閉著嘴不出聲音,念在心中,叫做默念。

 

        平時我們就金剛念,金剛念最能綿綿密密、細水長流,不累也不會妨礙別人。就像剛剛講的不論何時、不論何處、不論何事、不論何心(何種心念)、不論何數,不論念多少都可以,這個就是「乃至」──乃至何時、乃至何處、乃至何事、乃至何心,把它養成習慣,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惡觀深的話,自然會依靠阿彌陀佛。好像沉溺大海中的人,旁邊有個救生圈,唯有這個救生圈是生命的依託,否則就會被溺死了,你一定會緊緊抱住救生圈。所以生死心迫切,又有罪惡觀的話,這句佛號會不念而自念。

 

        學禪的人生死心很迫切,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大事未明,好像死了父母那樣的悲傷痛苦。生死心的深切,是通於一般佛教的,不管淨土門、聖道門,一旦學佛生死心都要很迫切,而且無常觀要很深,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有無常觀、有生死心,才會出家的。

 

        其實也因為有生死心和無常觀,才會尋求宗教的救度。因為宗教是救度之教,能帶給人類終極救度與安慰。所以一旦對生死大事有迫切感,念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陳教授:很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謝謝師父。我想接下來的時間同學們可以各自「尋寶」(意指與當天在座旁聽淨土宗念佛會同修進行個別訪談)………。

 

        慧淨法師:南無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