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第十八願成就文〉解釋為「乃至一念」。
四種念佛中之「稱名念佛」。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乃至十念」有二意:
一、乃至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之念佛;
二、乃至臨終之機,則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簡言之,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
也就是長在一生、短在臨命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十聲一聲的稱念彌陀名號,如《觀經》所說「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乃至」者,上包一形,下包一念。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從多向少)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從少向多)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以阿彌陀佛主要救度的對象而言,古德說「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就是以凡夫為主要救度的對象,而凡夫之中更以救度造罪之人最為急切,因為聖人不需佛救,善人還在善道,只有罪惡之人不立即救度,下生必墮三惡道,因此大悲之佛特別悲愍。如善導大師所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因此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說之「十方眾生」是以罪惡之人為基準,而「乃至十念」是以臨終之十念或一念為基準。故此「十方眾生」與「乃至十念」二句有「三舉三攝」的涵義,亦即舉出「惡人、臨終、十念」,含攝「善人、平生、多念」:
第一、舉惡攝善:顯惡人念佛尚救,何況善人念佛。
第二、舉臨終攝平生:顯臨終念佛尚救,何況平生念佛。
第三、舉少攝多:顯臨終少念尚救,何況平生多念。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以惡人、臨終、十念的往生,來反顯善人、平生、多念更能往生。
如果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以善人、平生、多念為標準的話,那我們能往生嗎?不能。就「善人」而言,誰敢說自己是善人?就「平生」而言,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算起?以幾歲為標準?就「多念」而言,到底是以多大的數目為標準?如果我們念不到那個數目,豈不是不能往生了?
所以,阿彌陀佛的標準是以惡人、臨終、十念算起的,意思就是:標準很低,幾乎沒有門檻,所有的人都能夠念佛,所有的人都能夠被救,所有的人都能夠往生,沒有一個眾生是會被捨棄的。所以,任何人、任何時、任何處都有獲救的希望。
念佛當下即是乘佛願船,非念而後乘願船,亦非念至功夫成片方乘願船,亦非平生念佛,至臨終方乘。念佛即與佛願相應,念佛即蒙佛光攝取不捨。
欲生我國:目標;乃至十念:方法。既指目標,又示方法。
王慧常《追念我的師父——印光大師》一文說: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只在呼吸間。
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為憾。
癒後與一緇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謁師稟告病危時心理。
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由「乃至十念」,可以體會出阿彌陀佛的本願大悲救度,無有極限,是絕對性的平等而又沒有任何條件,無一人不救,無一人不生。
(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名號度生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