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慧淨法師2025年蛇年春聯解讀
  2. 念佛人四給七凡
  3. 網路時代隨感
  4.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5. 蛇入竹筒自然直
  6. 若心果真為眾生
  7. 木桌與世界
  8. 凡事為對方設想
  9.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10.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11.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12. 痛的短語
  13. 得到=想得到更多
  14.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5.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6.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7.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8.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9.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20. 受教與發心
  21.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2.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3.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4.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5.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6.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7.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8.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9.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30.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31.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32.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3. 「知止」而成佛
  34.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5. 把青春獻給佛教
  36. 且以微心入淨土
  37. 勸人念佛勿說教
  38.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9.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40. 六條秘訣
  41.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2.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3.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4.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5.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6. 一定不要「一定」
  47.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8.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9. 學習應主動
  50. 給人希望
  51.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2. 等乾
  53.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4. 習靜與獨處
  55.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6.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7.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8. 穩穩的幸福
  59.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60. 學佛應理性
  61. 漫談念佛攝心
  62.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3.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4. 漏福之心洞
  65.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6.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7. 臘八節裡憶佛恩
  68. 我對謙卑的體會
  69. 三種師
  70.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1. 談讀書
  72. 弟子如何事師?
  73. 顛倒因果
  74.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5. 賞畫有感
  76. 勇敢的皈依
  77. 也說逃避
  78. 新年對聯解讀
  79.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80. 妄念一則
  81. 小動作 大成就
  82. 養老院見聞記
  83. 念佛人的交友觀
  84. 念佛與做人
  85. 說話的藝術
  86. 快樂的四重境界
  87. 為何唯說念佛
  88. 彌陀眼中妙好人
  89. 佛經句句不欺人
  90. 文人學佛之慎
  91.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2. 輪迴路上念佛好
  93. 元旦祝福話彌陀
  94. 極樂好
  95.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6.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最近買了不少書,這幾天一直都在翻,翻到哪看到哪,不能叫讀。翻的過程中,看見有幾句話蠻有觸動,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句:待人有道,不疑而已。

 

       原文是這樣的:

待人有道,不疑而已。使夫人有心害我耶?雖疑不足以化其心;使夫人無心害我耶?疑則已德內損,人怨外生。故不疑則兩得之矣,疑則兩失之矣。而未有多疑,能為君子者也。

 

       這句話的作者是程頤,是北宋理學家。

 

       作者把人和人交往最高之道總結為兩個字——「不疑」,而且說「不疑而已」,也就是說除了不疑也就沒有別的了。他說如果對方果真有心害我,那即便我懷疑,這懷疑的心也不足以化解對方的害心;而如果對方並無心害我,那我這樣懷疑人家,內損了自己的德行,外在也會招來人怨。懷疑,兩方面都有損,皆失去;不懷疑,兩方面都得到利益。

 

       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仔細觀察下,朋友間最後絕交,夫妻最後離婚,父子間有斷絕關係的,師徒間也有斷絕名分的,乃至古代大臣被砍頭,甚至國與國的戰爭,根本來說不就是失去信任了嗎?信任是維繫人和人種種關係的根本靈魂。而最初這些關係破裂不過是「懷疑」兩個字。懷疑往往像蛋殼上露的縫,即便開始只是一絲一毫大,但很快便招來蒼蠅(人怨外生),蛋於是便很快變質,裂痕也越來越大。俗話說「疑心生暗鬼」,疑是個陰性的東西,故招感的就是陰鬼,鬼跳出來在兩個人之間挑撥離間,這還能好嗎?

 

       甲骨文的「疑」這個字看起來就是一人扶枴杖,右邊是一個岔路,這人站在路口左顧右盼,似乎迷路的樣子。

 

       《說文》裏說:疑,惑也。心中或這樣,或那樣,即為「惑」。

 

       可見得,有疑則難以安心,以這種難安之心建立的關係也難安久,以難安之心做事也難成就。所以商鞅說過一句話: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貪嗔癡慢疑,疑是人五種根本煩惱之一。多疑的人多煩惱,這是很顯然的事。小孩子天真爛漫,整日歡天喜地,他們有個特質:你說什麼他信什麼。不然怎麼會有「黃葉止啼」這個成語,小孩哭了,大人哄他,拿著一片楊樹黃葉說,這是黃金,小孩信了,就不哭了。人什麼時候學會懷疑了,煩惱也就來了,人也變得圓滑了,警備心起來了,虛偽不實了,人們卻還美其名曰:長大了,成熟了。你看,疑心還受到鼓勵,而不會懷疑人的,卻稱之為傻帽、白癡。

 

       我見過很多人很愛懷疑,別人無意間說一句話,便以為針對他的,氣得渾身哆嗦,其實大部分根本是他自己曲解、誤解,這樣的懷疑,純粹是自己折磨自己。老實說人和人之間哪有真正的溝通呢?宗薩欽哲仁波切說:「人和人之間只有成功的誤解和失敗的誤解」。每個人可說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對方的說法和自己內心世界相應了,便誤解失敗,感覺上有所交流,溝通成功;不相應了就抗拒、排斥,心生忿恨、厭惡,誤解成功。所以,很多時候,信和疑決定的不在物件,在於你自己罷了,每個人每件事每句話,都有其客觀的存在理由,也不存在天然的對與錯,你信就不會懷疑,懷疑就不會信,這就是《素書》上那句話:自信不疑人,自疑不信人。(《素書》作者黃石公,張良便是憑此書助劉邦定江山。)王鳳儀說:「若是信不著人,也就是信不著天。」天也可說是天理,也是自己本性。

 

       自信的人內心很強大,心量很廣大,對自我、對他人很客觀,很理智,對世界總體上是一種肯定的態度。即使對方或一件事一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他也首先是抱著肯定他存在的態度,此時即使升起懷疑也是不帶有任何情緒的,是理智的,包容的,理解的,甚至是憐憫的。這種心本質也不能叫懷疑,可以說是一種理解,因為他內心有信。

 

       相反,很多人首先是對自己不肯定,自己懷疑自己,這種不肯定投射出去,便到處懷疑,「捕風捉影」「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諸如此類。

 

       師父是我見過的最有信的人。記得師父在《凡事正面思維》裏講過他坐人力車的故事:那時師父還沒學佛,他在回天津母校的路上搭人力車,問車伕多少錢,車伕說多少多少,師父說這麼點路不可能這麼多其錢,車伕就說:「你這人真沒意思,連人家說的話都不相信……」這句話像雷聲震醒了師父,心生大慚愧,覺得確實如此,為什麼要無端懷疑人,當下就發誓永遠不懷疑人。

 

       從那以後,師父特別相信人,師父的內心世界中好像沒有懷疑這個詞,也可以說特別「好騙」,「好騙」得驚人。我都常常感覺不可思議,因為按理說師父那麼大智慧,閱歷又豐富,應該知道江湖的險惡啊,面對很多人、事、語言應該質疑一下啊,但我發現不是這樣,別人講什麼他就信什麼,而且信得非常徹底,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有時看著我心裡都著急。

 

       但時間久了,我發現:師父這樣才是大智慧。為什麼呢?懷疑,反過來就是信任,就是真誠。師父是因為為人真誠才不懷疑,師父對什麼都一片真誠;反過來,一切也同樣對師父一片真誠,真誠招感真誠——真誠的上人,真誠的弟子,真誠的話,真誠的佈施供養……乃至有了今天的局面。

 

       師父有篇短文叫《心的對接》:我用什麼心念對人,人就用什麼心念對我。我尊重人,人也尊重我;我看不起人,人也看不起我;我接納人,人接納我;我拒絕人,人也拒絕我。

 

       同理,我懷疑人,人也懷疑我,我信任人,人也信任我。相信誰,誰的大門就為你打開,同時也為對方打開了大門,你便得到對方能量,你也可以給予對方能量,前提都是必須不疑、信任。

 

       有人說:「什麼都信的人很傻。」但也有一句話:「傻人有傻福。」不懷疑絕對不吃虧。《士兵突擊》裏面許三多就不會懷疑人,人家捉弄他,嘲弄他,玩弄他,他渾然不覺,笑得還一片燦爛,表面上吃了很多虧,可最終誰都沒比得過他,成為了軍隊的兵王。《天下無賊》裏的傻根也不懷疑人,揣著一大包現金上火車,人家提醒他小心有賊,他反而在火車上拿出一捆錢,大聲說:「我就不相信天底下有賊!」其實哪知道上了賊窩,幾個賊夥把他的錢偷過來偷過去,然而最終在臨下車前錢還是落到了他的懷裏,一分錢也沒丟,驚心動魄的偷、搶、打、殺與他沒有一絲關係。他內心相信無賊,相信到極致,天下就真的無賊。

 

       不懷疑是有力量的。像佛童老師昨天講的故事,俄國教育家馬卡連夫收養了一個年少的偷盜大王,他叫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單獨去一個地方提取巨額的現金,這孩子把錢取回來馬卡連夫數都不數一下就放了起來,表現出極大的信任,最終這個偷盜大王成為了國家部長。

 

       像師父另一篇文章《心也是雕刻師》說的:一個人你看他好,說他好,他就好,不好也會慢慢變好。看他壞,說他壞,好的也會變壞。同理:一個人你信任他,即便暫時是假的,他會朝你信任的方向去轉變;你懷疑他,對方當下明明是真誠的,卻可能因你的懷疑,變得虛偽。

 

       不懷疑的力量有時候大到你不敢相信。《列子》裏面就有一個商丘開信偽的故事,在我們的《語文》課本裏面有。

 

       說晉國范某有個名叫子華的兒子,他在一群門客的擁戴下,成為遠近聞名且受晉王垂愛的人物。他雖不為官,其影響幾乎比三卿大夫還大。

 

       禾生和子伯是范家的上客。他們有一次外出在老農商丘開家借宿,半夜談起子華在京城裏名噪一時的作為。商丘開從窗外聽見後,眼前頓時閃過一線光明。既然范子華能把死的說活、窮的說富,乾脆找他求個古祥。第二天,他用草袋裝著借來的乾糧,進城去找子華。

 

       子華家的門客都是些富家子弟。他們衣著綢緞,舉止輕浮,出門車轎,目空一切。當商丘開這個又黑又瘦、衣冠不整的窮老頭走來時,他們都投以輕蔑的目光。商丘開沒見過大世面,說了聲來找子華就往裏走。沒想到被門客拽住,又推又撞,肆意侮辱。但他毫無怒容,門客只好帶他去找子華。說明來意後,商丘開被暫時收留下來。可是門客們仍然使著各種花樣戲弄他,直到招式用盡,興味索然。

 

       有一次,商丘開隨眾人登上一個高臺。不知是誰喊道:「如果有人能安然跳下去,賞他100斤黃金。」商丘開信以為真,搶先跳了下去。他身輕如燕,翩然著地,沒傷著一點身體。門客們知道這是偶然,並不驚奇。事過不久,有人指著小河深處說:「這水底有珍珠,誰拾到了歸誰。」商丘開又當是真,他潛入水底果然拾到了珍珠。此後,門客們再也不敢小看他,子華也給了他同別的門客一樣遊樂、吃酒肉和穿綢緞的資格。

 

       有一天,范家起了火。子華說:「誰能搶救出錦緞,我將依數重賞。」商丘開毫無難色,在火中鑽出鑽進,安然無恙。范家的門客看傻了眼,連聲謝罪說:「您原來是個神人。就當我們是一群瞎子、聾子和蠢人,寬恕我們的過去吧!」

 

       此時,商丘開說 :「吾亡道。雖吾之心,亦不知所以。雖然,有一於此,試與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捨也,聞譽范氏之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吾誠之無二心,故不遠而來。及來,以子黨之言皆實也,唯恐誠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黨之誕我,我內藏猜慮,外矜觀聽,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內熱,惕然震悸矣。水火豈複可近哉?」

 

       他「誠之無二心」「心一而已」,這些顯然是沒有絲毫的懷疑心的,所以有這樣的奇跡發生。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孔子就說:「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剛剛說的是世間的信與疑,再說說學佛的信與疑。

 

       出世法更需要不疑,更需相信。這樣的經文就很多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等等。所有佛經最後結尾無不是「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說實在的,人間事或許我們還有資格討論相信與懷疑,對佛講的東西,我們真的都應像彌勒菩薩說的:「不敢有疑」。我們有什麼資格來懷疑佛呢?詩人顧城講一句話很好:「佛教是告訴那些人所不知道的,如果你已經知道了,對你來說就沒有佛教了。一切都只有你自己。」

 

       同時,一個人相信佛,皈依佛法僧,也是一個凡夫當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大經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信心、稱名、往生、成佛,最初總由一念不疑而來,所以龍樹菩薩說:「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貪嗔癡慢疑,在淨土宗,疑的業障最深最重,我們生生世世不得出輪迴,不過是這個字害了我們。所以法然上人說:「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阿彌陀經》中六方諸佛排山倒海之勢出廣長舌相還是勸我們相信,《善導大師全集》中也可見處處勸信,「決定深信」「唯可深信」「深心深信」「此心深信,猶若金剛」「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睹者西歸」……當然我們不是強調信心往生,我們是稱名往生,但信心確實導致稱名,是一向專念的前方便。

 

       多信少疑之人更容易與淨土法門相應,生來狐性多疑的,多難相應。師父便是多信之人,所以他講的法特別有感染力,不但自己心中有信,還能把這個信心推進對方的心中。

 

       希望我們也做這種有信之人,不懷疑,多信任,對於世間與人相處、出世間自己解脫、弘法助人解脫都有極大的利益。

 

       當代社會,欺騙、虛偽、假冒的東西處處皆是,人和人之間毫無信任感,很多人會想,既然社會都這樣了,我們更不能輕易相信人家了。但我倒是覺得,越是這樣,越需要信任,越應該提倡不懷疑。如果人人都不懷疑,這種風氣不就有轉機了嗎?另外,一個人心中裝著懷疑,自然招感欺騙,一個人心中裝著信任,自然也招感信任。

 

       當然,曇鸞大師說「三界虛偽相」,三界本來不真,似乎本來就值得懷疑;但我覺得真能認識此,人反而會真誠。至於說為什麼,請大家回去好好想想,算是課後作業。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