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宗道法師文章
top

宗道法師文章

法義

  1.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2. 隔行如隔山
  3. 《淨土三經》概說(下)
  4. 《淨土三經》概說(中)
  5. 《淨土三經》概說(上)
  6. 關於「機法二種深信」的一個譬喻
  7. 勿以世法論佛法
  8. 說信願

文章

  1. 慧淨法師2025年蛇年春聯解讀
  2. 念佛人四給七凡
  3. 網路時代隨感
  4. 一個圖形引發的思考:人生的圓心是念佛
  5. 蛇入竹筒自然直
  6. 若心果真為眾生
  7. 木桌與世界
  8. 凡事為對方設想
  9. 怎樣才能庇佑子孫?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10. 人類「崇拜心理」之我見
  11. 達則兼善不渝,窮則自得無悶
  12. 痛的短語
  13. 得到=想得到更多
  14. 念佛行者應如何思維
  15. 人生最珍貴的相遇:遇見阿彌陀佛
  16. 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7. 念佛人如何敦倫盡分
  18. 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
  19. 世間,乃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聯貫而成的一個幻體
  20. 受教與發心
  21. 淨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2.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3. 我們能夠依止善導大師教法,是十分幸運的
  24. 念佛愈多,愈能體會到這顆念佛心的多彩與光明
  25. 我,選擇活在南無阿彌陀佛裡
  26.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7. 漫漫西歸路,是佛背著我負重前行
  28. 知見混亂的年代,誰才是你的善知識?
  29. 宇宙第一犟——萬牛莫挽的念佛人
  30. 你有多大膽,才敢懷疑佛的話!
  31. 心中種下牛頭檀,香氣普熏三千界
  32. 彌陀興旺 而我衰亡
  33. 「知止」而成佛
  34.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麼意思?
  35. 把青春獻給佛教
  36. 且以微心入淨土
  37. 勸人念佛勿說教
  38. 法照大師現身教道士念佛
  39.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40. 六條秘訣
  41. 一則古老故事告訴你:人有至誠,必有奇蹟
  42. 心無掛礙 則無恐怖
  43. 所有快樂抵不過一根針刺
  44. 法性之都——西方極樂世界
  45. 享受被人遺忘的時光
  46. 一定不要「一定」
  47. 從安樂窩到安樂國
  48. 佛的陪伴,是我們對母親最長情的告白
  49. 學習應主動
  50. 給人希望
  51. 極樂世界 天天過年
  52. 等乾
  53.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54. 習靜與獨處
  55. 極樂世界不能談戀愛,還稱得上「極樂」嗎?
  56. 度盡劫波兄弟在,蓮池一笑泯恩仇
  57. 如果有一台能拍攝心念的高像素相機
  58. 穩穩的幸福
  59. 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60. 學佛應理性
  61. 漫談念佛攝心
  62. 忙,但不要丟了悠閒的心
  63. 念佛自然五福臨門
  64. 漏福之心洞
  65. 阿彌陀佛與我們到底啥關係
  66. 苦惱來襲,請服「二常二因」藥
  67. 臘八節裡憶佛恩
  68. 我對謙卑的體會
  69. 三種師
  70.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1. 談讀書
  72. 弟子如何事師?
  73. 顛倒因果
  74. 聞一蓮友與淨宗法師的對話有感
  75. 賞畫有感
  76. 勇敢的皈依
  77. 也說逃避
  78. 新年對聯解讀
  79. 聖道轉歸淨土的奇緣
  80. 妄念一則
  81. 小動作 大成就
  82. 養老院見聞記
  83. 念佛人的交友觀
  84. 念佛與做人
  85. 說話的藝術
  86. 快樂的四重境界
  87. 為何唯說念佛
  88. 彌陀眼中妙好人
  89. 佛經句句不欺人
  90. 文人學佛之慎
  91. 住持大柄在德與惠
  92. 輪迴路上念佛好
  93. 元旦祝福話彌陀
  94. 極樂好
  95. 宣城地下湧出了彌陀大潮
  96. 我的學佛經歷

問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執?
  2. 念佛了,用怎樣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與改命(中英對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謙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來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7. 極樂是報引證
  8. 網絡問答(三)
  9. 網絡問答(二)
  10. 網絡問答(一)

法師簡介

  1. 宗道法師簡介

凡事為對方設想

       淨宗法師曾講過一個關於他母親的故事,說一天下地幹完活回家,忽然發現家院子裡有人偷西紅柿,原來對方是一個同村人。一般人碰到這樣的情景,肯定要大喝一聲,抓個現行,好好教訓一番吧!可是淨宗法師的母親卻不僅佯裝沒看見,而且悄悄地退離院子,讓偷東西的人趁機翻牆溜走了。事後淨宗法師問母親為何不抓住對方,母親說:「若抓著了對方,對方會多難堪?都在同一村住著,再見面多尷尬呀!偷幾個西紅柿事小,名聲搞壞了,影響人一生呢!」

       當時我聽了這個故事很感動,這不就是《宗風.俗諦》裡說的「凡事為對方設想」嗎?人們在普通情況下,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或許並不難,然而倘對方侵犯到自己的利益時,此時是否還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呢?恐怕多數人早已在怒火與惱恨中,只想著如何將對方打倒了,因為對方不倒,我的利益即受損,我的利益高過一切人,至於對方如何,那早不是我考慮的範圍了。

       「凡事為對方設想」,簡單一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可是真能這麼做的人,依我看,不管事情是大是小,總能折射出人性中許多光輝,真讓人眼前亮亮,心中暖暖!

       那麼,凡事為對方著想的人,身上有哪些光輝呢?

其一:反映出一個人心量很大。

       睚眥必報的人,必屬心量狹小之人,這樣的人,很難讓他為對方去著想什麼。

       如何看一個人心量大小,大約看一個人如何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即可測知。

       自己受傷五分,反過來瘋狂追抵,若不使對方受傷十分,心絕不解恨。此種人,心量最是狹小;自己受傷五分,報之以五分,你我扯平,互不相欠,這樣的心量較普遍,可說多數人皆然;自受人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默然受之,不宣不怨,這種豁達心量,殊為難得稀有;自己受到別人傷害,想到傷人者當下心即堅硬,心性扭曲,當來苦果亦必自親嚐,由此反為對方感到難受,憐惜對方,愍傷對方,盡自己最大努力,讓對方情緒平息,不使對方難堪,事後有緣,對方需要幫助,絲毫不計前嫌,努力幫扶,如此心量,乃具盛德者方能為之。

其二:反映出一個人很寬容。

       但凡要為對方著想,心中必裝著對方,而對方是千差萬別的,如此,要容人的心足夠大,才可時時處處如此。

       能以寬容待人的人,總是讓人很感動,心生敬意。

       其實,習慣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事情的人,才能寬容。人有時不能寬容,不就是太拘泥於自己的立場、視角嗎?不就是未曾真正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嗎?

       娑婆世界,誰都不容易,誰都是中了三毒的業力凡夫,毒性一發作,誰都會像一頭醉象亂踩亂衝,難以自抑,故而誰都需要被寬容。一個人想要被寬容,就得先從寬容別人做起。

其三:反映出人心的柔軟。

       一個從來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心性一定是堅硬的,剛強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而常常心中想著對方的人,心中一定是慈柔的,舒展的,溫和的,像一塊玉一樣,無怪乎孔子把有德君子比喻為玉。

       柔軟讓這個世界不冰不硬,減少了太多傷害。如同小時候玩的碰碰車,怎麼撞也撞不壞,因為外面有一層軟軟的車輪塑膠。

       若要讓世界溫柔待你,首先得讓自己的心柔軟下來,你的心堅硬,世界就堅硬,你的心柔軟,世界就柔軟。

       《往生論》中講到極樂世界的觸功德成就,用了一句「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這樣的世界,正是阿彌陀佛柔軟心成就的啊!佛準備成道的時候,魔王率領魔軍向佛萬箭齊發,結果一支支箭在射向佛的空中就變成了朵朵蓮花,銳利堅硬的毒箭靠近佛即變成可愛美好的蓮花,佛的心多麼柔軟啊,柔軟的力量又是多麼強大啊!

其四:反映出人很有愛心。

       有心量,是因為有愛心;能寬容,也是因為有愛心;愛心即是柔軟心。心中愛對方,故能容納,能寬容,心中慈軟。所以,以上都是來自於愛心。愛人如己,這是一切德的總源頭。所謂愛心,在佛教即是慈悲,在儒即為仁。

       人只有在深愛對方的時候,才能忘掉自己,自己的私利,自己的執見,統統可以忘掉,因為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對方。

其五:反映一個人很有智慧。

       為對方設想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首先能如此用心,就是一種大智慧,能站在對方立場上想得周全,更是一種智慧。

       孔子有一次下雨出門,要借傘,一個弟子說可向子夏借,孔子說不可以向他借,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若朝他借,他若不借給我,人就會責怪他不尊師重道;他若借給我,他一定會心疼。所以,不能向他借。」

       孔子為子夏著想的過程中,既顯示了孔子超強的洞察力,又顯示了完全接受子夏吝嗇的心理,不僅接納,而且儘量保全,孔子作為老師,為學生子夏想得多麼的周全,這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又,梁啟超說:「所謂會說話,就是心裡裝著別人。」我覺得梁概括得非常到位,比如今書店裡鋪天蓋地教人說話技巧能力的書,都要概括得精準而實用太多。一個人若心裡裝著別人,自然知道該怎麼說話。很多時候我們不懂說話,本質其實是我們心中沒有太裝著別人。

       總之,「凡事為對方設想」,簡單一個心行,其中蘊含的深義太多太多,無法一一舉出。

       其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我們不都是對方的對方嗎?若對方凡事能為對方的「我」設想,我是不是很舒心暢然?若對方凡事不能為對方的「我」設想,我又作如何想呢?由此想到《論語》裡兩段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有一天對曾參說:「參啊,我所說的大道,其實是有一個能夠貫穿所有始終的。」曾子回答說:「是的。」孔子走後,其他弟子問曾子,曾子就說:「老師的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寬恕而已。」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一天問孔子:「老師,有哪句話可以一生奉行不變的呢?」孔子答道:「一個字,恕。將對方當成自己一樣看待,凡事為對方著想,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過去我一直不太理解,最近這麼一琢磨,這一個「恕」字,可不把很多道理都貫穿起來了嗎?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