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宗風.俗諦的第五條說: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安心、歡喜、希望、利益,誰不需要?人人都需要,人生活在世間追求的也就是這些了。尤其最後一個「利益」,誰不追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益人人都需要。
「給人安心」就是布施安心,「給人歡喜」就是布施歡喜,「給人希望」就是布施希望,「給人利益」就是布施利益。「給」就是給予,就是布施出去。
給予的同時,其實就是獲得。因為因果是同時的,給的當下就是在獲得。你要獲得安心嗎?你要獲得歡喜嗎?你要獲得希望嗎?你要獲得利益嗎?要想獲得,你就儘量地給予,給予對方什麼,你將來就會得到什麼,不是將來,當下就會得到。當然,最大的歡喜是安心,最大的希望、最大的利益是成佛,所以我們就給人極樂世界,給人這句名號。
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也一樣,《無量壽經》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給我們真實的利益,佛也是為了給我們利益而來的。
所以,能把名號、把淨土法門布施出去、傳播出去、弘揚出去的人,就等於在行佛所行,和佛做的事沒有兩樣。
與人交道,要讓人有安心,不讓他有恐懼不安;讓人歡喜,不要讓人苦惱;讓人希望,不要讓人失望;給人利益,不損害。安心、希望、歡喜、利益,人人需要。有時只是一念慈心、一句善軟的話,就可以做到。
這四種布施是屬於哪種布施?無畏布施。經常看到有的佛像作施無畏印,就是讓對方感到安心、歡喜,眾生歡喜佛歡喜。這四種時時可以做,只要存這個心,就可以落實。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做就是佛了,這離佛還遠得很呢!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真心、愛心、感恩、恭敬,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稀有品,就像稀有礦藏一樣。和真心相對的是虛偽;和愛心相對的是冷漠;和感恩相對的是不知足、自私;和恭敬相對的是傲慢。在大家都沒有這些品德的時候,我們能做一點,就顯得特別可貴,因為物以稀為貴。
面對一切人事,都要真心、愛心。不論做什麼,遇到什麼,好壞、順逆,都心存感恩。事不分大小,人不論貴賤,都要認真以待,心懷恭敬。
所有這些,真心最重要。一個人心真了,什麼都真了;心不真,什麼都不真。一個人心很真,他所講的話、所做的事,就會覺得很實,沉甸甸的。比如有些口才非常好的人,非常有表現力,但是就感覺缺了點什麼,其實就缺真心。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處事掌握根本的原則,知道何事當做不當做,何話當說不當說。同時善於把握尺度,避免過度與不足。
「守大體、有分寸」,「大體」就是原則、整體;「分寸」就是細節,細節處理。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其實就體現在分寸的把握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這是一種智慧。「大體」是全面把握一件事,「分寸」是一個精準的定位。
「凡事為對方設想」:
凡事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為對方做周全的設想。
有一個詞叫「自他交換」,發生事情之後,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這件事。人和人相處,但凡出現矛盾是非的時候,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想,當下就能消除矛盾。消除的程度,消除的速度、時間,和你設身處地設想的真實程度有關。果真能夠百分之百在對方的位置想,矛盾當下就完全沒有了,但這很難做到。
雖然我們在一個空間裡,但是所在的方位不一樣,看到的就不一樣,只要不在同一個位置上,看到的永遠都不一樣。所以,下位的人要理解上位,上位的人要理解下位,不太可能完全理解。
佛可以做到,因為佛和眾生是一體的。在佛來看,眾生就是他,他就是眾生。
有一句話說「人和人之間沒有真正的理解與溝通,只有成功的誤解和失敗的誤解」,「失敗的誤解」就是表面看似理解了;「成功的誤解」就是不理解。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與人相處,心甘情願吃些虧,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這樣能增長很大的福報,減少很多煩惱。多一分計較,便多一分煩惱。凡事佔盡便宜,不肯吃一點虧,最後必定吃大虧。
所謂「人虧天補」,就是在人事上吃虧了,老天會補給你,加倍地補給你。一般人吃不起的虧,念佛人吃得起,因為念佛人已經得到了最大的便宜。我們犯了五逆罪,佛都不和我們計較,我們還計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