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眾生的根器、發心、喜好與遇緣等情況不一,於釋尊所說的無量法門之中,道綽大師將之歸納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二門,以攝一代時教。而「淨土門」中的彌陀淨土法門,是釋尊出世本懷,要惠以眾生念佛成佛真實之利,一定要宣說的法門。
曾經遇過有人說: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與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二處相比較,後者有近、易與普及的特點;也曾經聽聞有些念佛人,因不明彌陀淨土法門的教理,擔心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遙遠,若彌陀不來接引,恐怕難以往生。
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若人能依教修行者,應隨喜讚歎,不要隨意「自讚毀他」;並應各自隨自己有緣、所愛的法門去修,各求解脫,咸蒙佛法利益。誠如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散善義》所言:「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又言:「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雖然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也是佛經所勸讚,自有其殊勝處;若以釋尊一代時教所說已成佛的淨土法門中,彌陀淨土法門是與我們偏有緣。就如古德所言:「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亦如《五燈會元‧卷十六》所說:「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彌陀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亦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具有近、易與普及的特點。筆者試從經論與祖釋,略說彌陀淨土法門的近、易與普及的意涵於下文。
壹、論彌陀淨土法門「近」的意涵
一、從空間的遠近來說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主;釋尊於《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指出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似乎很遠;但是於《觀經》卻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似乎有相違矛盾。
筆者以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序分義》所舉出之三義,與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卷六》引用《觀經》的部分釋言,來說明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其一、「分齊不遠」義,《觀經四帖疏》言:「明分齊不遠,從此超過十萬億剎,即是彌陀之國」說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似乎很遠。但是與其他諸佛淨土相比較,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四》所言要經過三十二恆河沙佛土的「無勝淨土」;或是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言要經過十恆河沙佛土的「淨琉璃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比「無勝淨土」或是「淨琉璃世界」,猶是近故,所以說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其二、「往生不遠」義,《觀經四帖疏》言:「明道里雖遙,去時一念即到」此「去時一念即到」之「往生不遠」義,含有「佛力不遠」與「來迎不遠」義;「佛力不遠」義,如《觀經》所言:「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與「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而「來迎不遠」義,如《觀經》第十四至第十六觀「九品往生文段」所言,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雖然距離遠,以佛力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聖眾現前來迎,行者「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或「如一念頃」即生彼國,很快就到達極樂世界,故言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其三、「觀見不遠」義,《觀經四帖疏》言:「明韋提等及未來有緣眾生,注心觀念,定境相應,行人自然常見。」此「觀見不遠」,含有「有緣不遠」與「本願不遠」以及「自心不遠」義;說明有緣眾生,若以定善觀想或稱念佛名,於心境相應時,能於心中觀見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故言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所謂「有緣不遠」義,如《觀經》第十一觀所言:「有緣眾生,皆悉得見」;而「本願不遠」義,如第十三觀「雜想觀」所言:「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自心不遠」義,則如《觀經》第八觀「像想」所說,阿彌陀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行者專心觀想佛或稱念佛名時,阿彌陀佛影現於行者心中,如經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二、從時間的遠近來說
有人質疑:釋尊於《觀經》說往生極樂世界者,要經過多少日乃至十二大劫,才能華開見佛聞法;又《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言及:「此娑婆世界滿一大劫,較量時分,是彼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剎一晝夜。」會懷疑往生極樂世界後,不知要到何年何日,才能再回來人間。
實際而言,釋尊為我們人道說法,於經中所說的時劫,當然是以娑婆世界的日夜時間來說。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上品中生釋)也說:「言『七日』者,恐此間(指娑婆世界)七日,不指彼國(極樂世界)七日也;此間逕於七日者,彼處即是一念須臾間也,應知。」所以就算要經過十二大劫,才能華開見佛聞法,於極樂世界也只是十二日而已;因此只需經過很短的時間,就能再回來人間。
又從古今諸多記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典籍中,例如《龍舒淨土文》、《淨土聖賢錄》、《念佛感應見聞記》與《念佛感應錄》等,有的是往生極樂世界後的當日或經過幾天,就回來人間告知家親眷屬已往生淨土之事。若能詳加閱讀,自可斷疑生信,同霑法益。
貳、論彌陀淨土法門「易」的意涵
其一、稱名念佛容易:彌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地教的易行道,淨土三經一致,皆以易行之「稱名念佛」行法,為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釋尊於《阿彌陀經》更是無問自說,但言「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一行,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而且三勸我們要信受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必得往生。
有人誤解《阿彌陀經》經文,認為念佛要有禪定的「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從阿彌陀佛本願,要無條件救度十方念佛眾生的角度,以念佛「專復專」來解釋經文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可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不是指要有禪定的「一心不亂」。誠如《法事讚》對《阿彌陀經》往生正因文段之釋言:「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其二、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容易: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的行者,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來迎,慈悲加祐,令其心不顛倒,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同時有六方恆河沙數諸佛舒廣長舌,同讚同勸此難信之法,證誠其事;其他諸行則無如是證誠。故知彌陀淨土法門,不簡何人、何時、何處等諸緣,只要一向專稱佛名,願生極樂世界,緣佛本願力故,易得往生極樂世界。誠如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所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其三、成佛容易:如淨土經論所言,我們只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等於是進入保證成佛的學校。身體是蓮花化生,顏貌端正,容色微妙,身相光明皆令如佛,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而且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壽命無量,沒有老、病、死、苦。同時阿彌陀佛為吾等授記為「妙音如來」,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加持下,可以超劫、超地,速至一生補處菩薩的階位;能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隨自心願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與度化眾生,得以快速成就佛道。
而容易快速成佛的原理,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引用彌陀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與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以及第二十二願(一生補處願),以這三條願來說明,緣佛願力故,十方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速得成佛與廣度眾生,此即是所謂的「三願的證」。
參、論彌陀淨土法門「普及」的意涵
其一、彌陀淨土法門是攝受十方眾生,三根普被,五乘齊入一佛乘的法門:《無量壽經》言及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要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大施主,如經言:「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有人倒果為因,誤解天親菩薩《往生論》偈頌所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認為女人與六根不具足者以及「二乘種性」者,不能往生大乘善根界的極樂世界。依彌陀第十六願(不聞惡名願/離譏嫌願)可知,極樂淨土離二種譏嫌過:「離體譏嫌」與「離名譏嫌」,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具足者以及「二乘種性」者,乃至無有一切不善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
如上所提及「三願的證」,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十方眾生,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與三惡道眾生,不論男女與大小乘或有無發菩提心修行;只要能信受彌陀救度,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速得成佛與廣度眾生。
而能三根普被,令五乘齊入一佛乘的根本原因,就是仗阿彌陀佛本願力故。所以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說:「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亦如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所言:「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其二、彌陀淨土法門是法滅時期,唯一能普救十方眾生的法門:《無量壽經》言及釋尊垂慈,特留此一易行道的法門,以救度法滅時期,垢障深重的眾生;如經所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小結
由上面彌陀淨土法門「近、易與普及」的特點論述,只要我們念佛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往生者依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所加持,皆是一生補處菩薩,皆能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真正可以一念、一時、一處遍至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上求下化,速疾成佛與廣度眾生。真正是讓念佛往生者,得其最大便宜,得到念佛成佛的真實之利。誠如印光大師於其《文鈔》所說,念佛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