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迷思之(一):少善根福德因緣
小本《阿彌陀經》,一般簡稱《小經》,漢譯目前有兩種譯本:
一是鳩摩羅什大師,以「意譯法」所譯之《阿彌陀經》,以下簡稱<什譯>。
一是玄奘大師,以「直譯法」所譯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以下簡稱<奘譯>。
另外1880年,老外梵文權威,Max Müller大師,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天城體梵字之《小經》,及循梵文原典之英譯本,以下簡稱為<M譯>。
漢地自古以來,夾雜各宗各派於念佛一法,故<什譯>那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總被解釋為:「凡夫光憑持念佛號的單一功德,按《小經》經義,應是指單單持名的功德,仍為不構成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之行門。」所以便按各宗教旨來解釋,認為念佛人除念佛一行外,還必須要持種種咒,觀想種種本尊,學遍種種勝妙善法,修證種種高妙三昧,廣作六度萬行,這樣才能被稱做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也有人過度解釋「淨業三福」,以為釋尊在《觀經》中指出且強調,所以只要勤修「淨業三福」,一定就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更有老參大德,就《觀經》「上品中生」文中摘章引句:勸信「於第一義不動」,故勸進蓮友念佛人,務要插助一缸子「本來是佛」的「理即佛」知見,以為這樣就更可以保證念佛人,往生蓮品更高。
呵呵!雖然無可厚非其利生之出發點及用心,但就釋尊所說真實義,及經典所記錄之原旨趣,這些或都算有待商榷的個人見解。甚或已犯疑惑彌陀佛智猶不自知,尚自以為高明的知見。
咱們就比對目前所存,經漢譯後的兩本《小經》該段經文:
<什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奘譯>: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什譯>僅指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生彼佛國。<奘譯>則更進一步說明因為彌陀佛國乃清淨真實之報身佛國土,故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
好!癥結問題終於出來了。到底「少善根福德因緣」是指甚麼?到底「非少善根諸有情類」又是指甚麼?
<M譯>:Being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中譯為「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生彼無量壽如來佛國之果報」。
天吶!原來「眾生此世所做善行」竟然就是一千多年來,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少善根福德因緣」啊!
天吶!原來,無論「眾生」在此世做了多大的善行,都只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和「少善根諸有情類」之流啊!
為甚麼會這樣呢?<奘譯>中的說明,就非常清楚,因為阿彌陀佛是報身佛,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真實的報身佛國土,是天台智者大師所教判的實報莊嚴土。不但緣覺辟支佛、聲聞阿羅漢,尚不能窺見報身佛國土之堂奧,何況淫妄凡夫眾生,以夾雜貪瞋癡三毒之心,所做的種種偽善、淨業兩光三福,所修持的種種不能相應之偽修行、六度兩光萬行。因為凡夫眾生未破見惑,無法依性起修,更無法全修在性,無法三輪體空。所以無論善行多遠大,無論行持多深廣,多夾攙三毒而為,因地不真,果招人天世福。故眾生積累一生雜毒的偽善、偽修行,根本無法成為投生到真實報土的正因。
那麼,什麼才真是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什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原來<什譯>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啊!
<奘譯>: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原來<奘譯>中,「得聞無量壽佛名號,聞已思惟,繫念不亂」正是多善根諸有情類啊!
念佛人啊!搞清楚了嗎?原來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專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已。
有緣念佛人啊!要感謝<M譯>的興出於世啊!千餘年來,每每為漢地他宗別派大德,所錯解的<什譯>原意,終於在Max Müller大師,以逐字逐句翻譯原典的譯法下,還原了經典原味呀!
《阿彌陀經》迷思之(二):一心不亂
續前篇短文,咱們繼續探討《阿彌陀經》中,自古以來,屢被錯解的淨宗名相。
<什譯>為「一心不亂」。
<奘譯>為「繫念不亂」。
<M譯>為「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在Max Müller大師所譯字眼,我們可以得知其對此段梵文原句的理解,認為「不受打擾而中斷持名念佛一行」,就是<奘譯>的「繫念不亂」,也就是<什譯>的「一心不亂」。
很顯然地,自<M譯>往<奘譯>看去,再接著往<什譯>看去,先瞭解<M譯>和<奘譯>之觀點及譯法,再去理解<什譯>所指的原意和旨趣。這個「一心不亂」,很顯然不是專指《阿含經》中,善心一念的那個禪定一心。而《般舟三昧經》則是支持這個論點最決定性的經證。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本(A):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本(B):
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原來在《般舟三昧經》中,早記載有釋尊對跋陀和尊者的開示,即便菩薩得念佛三昧,親見於阿彌陀佛後問佛,當持何法才能生到西方報土?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根本對於念佛三昧、禪定一心不亂,說都沒說過,卻只輕描淡寫地說道:
<A譯>: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B譯>: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而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更一面倒地不支持,非以三昧力,非以禪定一心不亂,方能往生的條件說:
<A譯>: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B譯>: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事實上《般舟三昧經》釋尊於此處強調之「專念故得往生」,正好完全呼應於《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之充要條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直接且完全地證實<什譯>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根本就不是專指禪定一心不亂,而是「專念故得往生」。
《往生論》則是佛法歷史上,早期念佛往生淨土的專論之一。作者是從「一切有部」出家有成,被後世譽為「千部論主」的「天親菩薩」。一個身為當代南傳內觀原始佛法的大師,梵文又為其母語,對於淨土宗經典「一心不亂」的理解,同樣也不特指其意為「禪定」,也不過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如此而已。
故「經典」中,除了佛說的《般舟三昧經》外,在「祖論」中,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兩者都特別指出,關於念佛人追求或已然具備「禪定」、「三昧」的念佛好工夫,此皆非阿彌陀佛根本願力,攝受十方眾生至報土的條件,來證明「他力念佛」係乘佛願力之法門,根本不待成就禪定三昧之自力施為。也就是說:
<什譯>一心不亂= <奘譯>繫念不亂= <M譯>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 <A譯>當念我名,莫有休息= <B譯>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
= <A譯>專念故得往生。
= 《無量壽經》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 《觀無量壽經》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往生論》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念佛人啊!咱們學習「淨土宗」,學習念佛求往生,要從純粹淨土宗的經典和祖論,要從純粹淨土宗的解行和知見來下手。對於夾雜他宗別派祖師之自力高深見解,於念佛往生一行,給予絕對地尊重,但卻不應盲從附會。因為,釋尊在《般舟三昧經》中說過,就連「阿彌陀佛」本人,也不支持念佛工夫成就禪定三昧後,才得能往生到西方報土的偏執一隅說法。
身為娑婆教主的釋迦牟尼佛,能說錯了阿彌陀佛要怎麼攝受十方眾生的條件嗎?
而西方教主的阿彌陀佛本人,也會說錯各位念佛人,真能往生到西方報土的條件嗎?
以梵文為母語的天親菩薩,難道還會比歷代漢地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還更不瞭解漢地譯自梵文之淨土諸經,其經文的真實原意和旨趣嗎?呵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