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經》曰:「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又曰:「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聖道極倡本懷的經典《法華經》是顯會三歸一的宗致,此在淨土三經中猶是善立方便,到彼岸的妙法唯是本願一乘,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言:「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故《法華經》方便品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聖道諸教,無不是助顯如來為說念佛法門,顯本願一乘第一義諦究竟妙道的異方便。
統漸頓於兩門 萬行同歸於一實
一代時教無非漸頓二教,然於此《觀經》即是釋尊廣說「眾譬、諸佛異方便」的定散二門,開觀門為令照見彼彌陀正依等事。然彌陀正報的佛身即是「酬因願力」之身,「建立常然,無衰無變」的依報國土亦是「願心莊嚴」成就,由此可知,「三嚴(主、處、伴)二十九種功德莊嚴」皆是願力莊嚴成就,溯本逐源即是觀佛的本願力。《壇經·般若品》言:「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
雨水不從天有,乃龍力所成,正依二報的佛身佛土,乃願心莊嚴的佛力所成,力透紙背即是彌陀願力觀。
此即天親菩薩所說的「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廣略相入、攝末(依正二報)歸本(願力),又以本願力無量壽大涅槃法佛智之體,顯無量光之相(實相身),光明化物之用即是名號(為物身),善導大師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所謂光明是無聲的名號,名號是有聲的光明。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云:「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光明是念佛,念佛是本願一乘常住之法!故龍樹菩薩本願釋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故。
一心圓具
天親菩薩是「起觀生信」(觀淨土的莊嚴生起信心)的人,以(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觀察」入,以(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迴向」出。
故菩薩結論說到:「以本願力迴向故。」鸞師特著眼於此註「覈求其本釋」:「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此皆顯佛願力觀矣。
天親菩薩以心眼「觀」見淨土莊嚴的當下,即是生起「一心」歸命的信心(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皆開顯「一心」中所圓具的德,明示「一心圓具五念二利之德」故。一代時教皆歸於此「一心」,謂之「一心圓融」,謂萬有之實體真如,唯是一心。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一切諸法,皆於一心中而圓具之,是故應了一心圓具之法也。
天臺智者大師以「一心三觀」統攝諸教,又以「阿彌陀」三字配釋「空、假、中」三諦,其《觀修西方業儀式》云:「阿字即空,彌字即假,陀字即中。」(取意)以顯名號之一心!
同為彌陀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以「一心為宗,萬法為鏡」統攝諸教,將一代佛教在《宗鏡錄》歸於「一心」,後以《四料簡》將「一心」歸於「念佛」。
諸德皆於天親菩薩同轍,皆顯一心的德用。
三經一心三心的開合
《無量壽經》
此一心於《無量壽經》即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聞名至心信樂」,「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的「聞名欲生彼國」,而建立「一心念佛」本具的「一心歸命的信心」和「一心欲生的願心」!
《觀經》
此一心於《觀經》的依報光臺現國處即是釋迦發遣,韋提希夫人因佛力故見極樂國土而生起一心願生的心(欲生我國),故《經》言:「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於第七觀華座觀初,彌陀住立空中顯除苦惱法即是佛體本身,韋提希見佛身即見佛心,體佛心大慈,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而證無生忍(喜、悟、信忍),得難得的信忍(信慧)!《大經》言:「人有信慧難」,生起一心歸命不退的信心!(至心信樂)
又於第九觀真身觀,顯彌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知彌陀心光唯攝念佛之人,而生起一心專念的心!由下品下生臨終之十念攝平生上盡一形。(乃至十念)
《阿彌陀經》
此一心於《阿彌陀經》中即是「一心不亂」,故善導大師示一心不亂為「一心信樂」、「一心願生」、「一心一向專稱」!
於此顯《無量壽經》十八願的願體三心(至心、信樂、欲生)而歸攝於一心念佛中!故六字釋云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從本垂末、攝末歸本
八萬四千的諸教,皆由彌陀正覺的果海流出,此乃「從本垂末」之意;「攝末歸本」者,唯有頓教一乘的弘願教法!此佛智的法門唯佛獨明瞭,二乘非所測,亦非牛羊眼之凡夫能窺知。故世尊初轉法輪前暫為上根的法身大士講「根本法輪」的《華嚴經》,又以華嚴為「本」,開示「枝末法輪」的諸教,最後卷攝「枝末法輪」而歸返「根本法輪」的《法華經》,更將此佛智發揮極致的是:由會三歸一的聖道本懷的《法華經》轉入五乘齊入、平等無差、絕對一乘的弘願,「所以會甸荒同令執玉也」(此句引澫益大師,中國古代有所謂「五服制度」,以五百里為界,劃分甸、侯、綏、要、荒,不同的地區對應不同的權力與義務。「五服論」則指以天子為核心根據距離和親疏畫五個同心圓,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成為甸服,環繞天子建立起來的列國為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的中國人的國家為綏服或賓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五服從甸至荒喻五乘,執玉其實是指執玉帛,所以古代人上朝需要執玉帛,表示是一種臣服和歸順的意思。所以會甸荒同令執玉也,就是說任何品位階級都能歸順,五乘同入之義)。
《觀經》流通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好持是語,即是持佛一代教法,歸於此經即是定散二門,而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即攝末歸本於名號,此流通分是佛陀一代時教的千里來龍,在此結穴的大本懷之處,故說此法之時,佛即便微笑,即同《大經》的顯別異微妙殊勝之德相!故智者大師《 觀經疏 》言:「觀雖十六,言佛便周。」蓮池大師 《彌陀疏鈔 》言:「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一代時教皆是釋迦發遣之教
善導大師言:「(釋迦佛)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安樂能人)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代時教無非世尊發遣入彌陀本願明月的指月之指,釋迦佛與彌陀互為郢匠、啐啄同時,乘彌陀願力的往還迴向,諸佛依念佛三昧得成正覺,又依彌陀十七願的願力還相,作園林遊戲地教化眾生,光闡道教而集說方便的八萬四千諸教,廣攝眾機,初雖開示一乘、二乘、三乘、顯、密、權(藏通別)、實(圓)等方便權教,終令歸入惠以真實之利的「本願一乘」。覈求其本,皆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大悲迴向(以本願力迴向故)。此於《大經》五德現瑞之文已見端倪,世尊入彌陀三昧的大寂定,現光顏魏巍,影暢表裏的姿色,阿難承佛聖旨讚歎之: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
世尊住於念佛三昧最勝奇特之法的還相迴向的同時,即行於往相迴向的「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故「佛佛相念」。
諸佛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諸佛說法一味一音,此即淄澠一味的「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華嚴經》云:「或於一世界,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智慧行有異,解脫無差別」又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本則三三之品」(智慧行),「今無一二之殊」、「同一念佛無別道」(解脫道),即乘本願一道「同因同行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