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自念佛開始,驚醒卻回頭,真正的明白,這一生完全是彌陀帶著走的。所有的過程,是必須的學習,為的是等彌陀的呼喚。當彌陀真的叫喚我時,我完全聽話。唉,一個如此固執的我,就只能跟著走。完全不能不走的跟著,對未來什麼都沒計劃,靠著的,原來是佛的願力,加持的佛力,念著佛德,堅固回應的走向彌陀。
有一回,上人說:「淨來師,你在哪裏溫養。」聽了好適意。瞎了一年半後,才醒。
對於溫養—–溫和的長養,身為淨土宗的學人,有三個粗淺的認知,可相互的探討。
一、養「慈悲心」
彌陀四十八願的第一願與第二願是「拔苦」的誓願。將首兩願以拔苦為先,來正引發願的起步,是彌陀「大悲心」的根本。「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第一願,就絕不使淨土有三惡道受苦這等事。
苦惱的根源從何來?
一般人見可愛生歡喜,起厭惡就想遠離。這是我與我相起分別心。我們總是在攀這喜歡、愛著的相;或者執著討厭這惡相煩惱的障礙,一切苦惱多由這裡生出來。
當我們能觀察到自己攀緣這個「相對,分別的相」時,就會漸漸透徹的看出,這個「我相」是生命裏很大的障礙。在喜歡與厭惡之中起一切的苦惱。這在生命裏是自己所引起的錯誤、衝突和禍害呀!我們生活的苦,造業的輪迴在這裏。
彌陀四十八願的第三願至第九願是「予樂願」,得身相好,得六通。這是阿彌陀佛的無量慈愛,無條件的給我們的。彌陀慈悲的救度,是平等不選擇任何眾生的,不過,從第一願來看,是以「凡夫為本,苦機為先」的。
二、養「自信教人信」
念佛人的日子,是充滿正能量,快速消業障,常處於靈驗的愉悅,而在有價值的生命裏活著。即然,自己受益,教人信的過程可以包含三個方向:
1.聽聞佛法—–每日能有一或兩小時,能深入法義,長養法德。
2.深度思維—–找獨處空間安靜思考覆習,養成個性。理性的思維加上念佛可長養智慧光。
3.起大悲行—–念佛受益的同時,可以開始「教人信」。這個緣就很重要了。其實,我們是不能預設的任何的計劃,對任何有緣眾生的救度,彌陀早在念佛的名號中,展開實現光明的願行。起行是學著任運彌陀,隨緣隨分的實踐念佛生命的感動與感恩。
這三合一的過程,在憶佛念佛的生活裡,提起念苦眾生的心,不流世俗,不顧水火,走在白道上,聽二尊一教,自信教人信。
三、養「理性平和」
上人注重「理性平和」。我是沒有資格談這個題目,只能提出做參考。
a.溫養「自知省思」—–身為人,能自知是很不容易做到。《道德經》三十三篇有言:「自知者明也。」自知能使人瞭解自己的性格,能通透進而修正調整自身的是明白人。自省是下手處。瞭解自己的性格的缺失而去改過,是一般世俗人不願意行的事。最能夠讓自己警醒處,通常是遇見挑戰挫折時,有一段的停頓自省期,要逆著性情,去誠實的看自己,修正克服。但請不要太過嚴苛,收回自己的心,低點隱些多溫和。能體會到是凡夫之機,可以安心老實本分的念佛了。
b.溫養「和貴忍高」—–
蓮池大師《自知錄》:「怨天尤人最損福。」
妙悟法師:「無論遇到什麼,都是百千萬種最好的一個,如果還在抱怨,真的太不懂事了。」
「面對大眾」,上人諄諄的教誨說:「以和為貴,以忍為高。儘量保持以緩和,寬容的心情。不可以對立,不和善,不可以言語訓責他人,否則必造成隔閡。自己可要求嚴謹。待人不必嚴,態度不必嚴厲。正確觀念與態度,非常重要。」
c.溫養「中立不倚」
「中立而不倚」就是不倒向。《楞嚴經》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所有的境界,都在給我們機會,是試鍊是學習。有佛可靠,佛的光明會加持真實的心,很快的會帶我們跨出黑暗。
溫養餘生念佛的日子,體會「如幻如化」無常的生命,所謂「世間虛假」。這不是在說好與壞的分別虛假,而是靠著佛力智慧的加持,會讓我們不再去相應不實的追求了。我們在念佛的生命得力之後,才真的明白受用瞭解,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最真實的依靠,正所謂「唯佛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