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註》裡邊有一段法語: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以下是回答:
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大師舉出了摩尼寶珠的例子,又設一個比喻「冰上燃火」。針對這個問題,因為《往生論註》有講過,而且有一些翻譯。我就不從這個文句上作具體的解釋了。
以下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應該對這樣的問題抱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怎麼樣去理解。
提問題的人他說,往生極樂世界,涉及到了往生和無生這兩個概念,他說上上品的人能夠了知生無生的概念,知道生無生的理論,就像經文所說的解第一義諦,解了第一義諦,就是上品上生的資格;下品人他只知道往生這個事相,難免會落入兩種執著:一種,就是恐怕往生不了;第二,就是往生之後,還會生起一個疑惑。
那麼這個問題的緣起是什麼呢?為什麼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呢?有這樣的問題的人,都是上根利智之人。因為上根的人,他會研究佛的境界,尤其是要明瞭佛果地的境界。你要成佛嘛,肯定要瞭解成佛以後是什麼樣子。在經中,佛在很多地方介紹了涅槃的境界。成佛以後的佛果就是大涅槃,所謂的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不二的境界。不二就是第一義諦,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證得中道實相。與凡夫相比,凡夫總是懷著二見就是相對,總是在相對的概念裡邊出不來,這種二元對待的思想就是凡夫的本性。我們看這個世界它有相續,成住壞空;我們凡夫有生有死;外面的境界也有成也有壞,總是有變遷無常之相。生滅是相對待的,這是凡夫的境界。而成佛以後,就要把這種凡夫的境界,轉化為不生不滅的涅槃的境界。有生有滅,這是二元對待的。在凡夫地境界裡邊,生起一法,既然有生,那肯定會有滅,因為它是無常的。有生必有滅,這是在凡夫的境界當中,可以說這是一個真相。
按照這種理論,去衡量往生極樂世界,就會得出一個推理:既然你求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個人沒了,一個人滅了,然後呢,突然間從極樂世界生出一個人來,有滅相,有生相。既然有生相,最後必然會有滅相。由此就會推斷出:既然往生極樂世界會有一個生出的相,就是從蓮花裡邊生出一個人來嘛,有一個生出的相狀,生出一個人。那麼有生肯定會有滅的,如此推斷極樂世界,也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它也是個生滅的境界嘛。這樣的話,通過這樣的推理,有一些世智辯聰的人,他研究了這個涅槃和凡夫的二元對立的境界,這麼一對照的話,他就會發現: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有生相的,有生相必然會有滅相,也不是什麼涅槃的境界。這樣的話,他會生起疑惑,極樂世界也不必求生了,我還是好好的學習般若法門,最後證得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不求生極樂世界了。所以為什麼在禪宗開悟以後,很多人他就守住他悟的那個境界,而不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根本的原因。
可是,如果只是悟到了這一層,沒有再更進一步深入的去研究祖師的著作,停留在這樣的境界當中,他很難產生出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如果是他再進一步研究,就會知道,佛的涅槃的境界,它不是一個離開了生死另外有一個涅槃,它是即生死而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舉個例子,波即是水,波不離水,同時水也不離波,水動的時候就叫波,波停息了那就是水,水波本來是不二的。生死和涅槃本來就是一,由此而知生和無生也是不二的。無生就是涅槃,生就是凡夫的境界有生滅之相,不能離開了生滅相,另外去找一個不生不滅。生滅相的體性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實相。所以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講六即佛,最後就是究竟即,究竟即就是佛果,證得佛果以後,就達到這種境界。究竟即,有這麼一首偈頌說:「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就是沒有成佛的時候,全體的真如由於一念無明的生起,就變成了妄,就是變成了虛妄的境界,六道凡夫輪迴的境界;而一旦證得佛果以後,說今日妄皆真,所有虛妄的境界,全體轉成了真如的境界了,轉了以後不是說你新得到了一個東西,祖師說「但復本時性」,只是你恢復了你本來的樣子;「更無一法新」,沒有一個東西新出現。就像波變成水了,波本來就是水,波成了水了,並不是說重新產生出水了。
所以通過我們瞭解究竟即佛的境界,那往生極樂世界其實跟這個是一樣的。我們往生之前,就是從來真是妄的境界,全體的真如,由一念無明變成了虛妄的境界。就像一個人做夢,夢裡邊自己變成了動物,變成了蝴蝶,變成了其他的小動物,在夢裡邊他很苦惱的,可是一旦他醒來:哦,原來還是個人。他醒來了以後並不是說,這個世界上突然多了一個人,本來就有這個人嘛。一旦朗然大覺,就是恢復了他本來的面目,你本來是個人嘛,夢裡邊雖然變成了動物,可是你不是動物,根本就沒有動物這回事兒。這就是往生淨土的理念。就是我們往生以後,只是恢復你的本來面目,沒有說又生出一尊佛來,沒有新出來的一尊佛這麼回事兒,本來就如此。
所以,這種認為往生極樂世界突然間極樂世界多出一尊佛了這樣的理念,還是在凡夫的二見當中,不是佛的不二的這種佛的知見,不是第一義諦的境界。
你要想深入的明白生和無生是不二的,你就去研究傳燈大師的《淨土生無生論》這部著作,這部著作被選在了藕益大師《淨土十要》裡邊,有興趣可以去研究。
生無生論,生和無生本來就是一,生,是從事相上來說的;無生,是從它的體性上來說的。在大乘境界當中,講究的是不二,性相不二。性和相本來就是一,生和無生,它也是一。把生和無生打成兩截兒,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法,這樣的觀念還是落在了凡夫的知見。
明白了這些,你再去學習《往生論註》這一段兒,就會知道其所以然。為什麼曇鸞大師設了這麼個問答,就是針對有這種懷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種生滅相的這種凡夫而施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