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聞」:即「聞成就」
「如是我聞」,是我們聞法得益的正確心態。《大經》言:「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眾生聽到念佛法門「應當信順」,按照佛所說的去做,去修行。
在《阿彌陀經》中佛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又說:「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只要念佛,阿彌陀救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聽到就當下相信,當下信順,這叫「如是我聞」。
《彌陀要解略註》云;
我聞:即聞成就。持名即得往生,是阿難尊者親聞於世尊,真實不虛。若能信此一法,亦同親聞於釋迦。能如是聞,則如是信,如是行,而持佛名號。
「如是我聞」:即聞知稱佛名號,決定往生。「如是我聞」之「我聞」,即「聞成就」。在《法事讚》說:「稀遇道場聞淨土,騰神永逝出煩籠」,聞淨土法門,才能出離三界的牢籠,稱為「聞成就」。
二、何謂「我聞」
何者為「我」?解釋《阿彌陀經》的《法事讚》云:「悲心念念緣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過現諸佛皆來化,無明業障不相逢。慚愧釋迦弘誓重,不捨娑婆十惡業。」這段經文主說明何者為「我」,原來,我們是罪根深的眾生,無明業障的眾生,又是「十惡業」的眾生,且漏於諸佛救度的眾生,因此應重新省思自己的根機。
何者為「聞」?《法事讚》說:「稀遇道場聞淨土,騰神永逝出煩籠」,聞淨土出三界,必須要先有「機深信」、「法深信」二種深信,二種深信是淨土法門的信心內涵,具足二種深信,才稱為「聞成就」。《法事讚》說到:「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所謂「稀有法」,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的專修念佛之法。若聽到了念佛之法而粗心大意,不了解自己的根機,且不珍重彌陀救度之恩,就得不到往生利益。因為念佛法門是生死大海中唯一的船筏,是病重之人唯一的良藥,是生死曠野、險路中唯一的安全之道,故說「聞淨土,出煩籠」。
三、二種深信具足「聞成就」
「機深信」:
《觀經四帖疏》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竹林鈔》云:「『現是』者:過去久遠之流轉不知,思知今生之相狀、罪惡生死之凡夫相之語也。「無有出離之緣」者:顯明輪迴之間,雖於佛法少有結緣,皆「隨緣雜善」,非離生死之緣,曠劫以來未曾聽聞本願名號出離之緣之語也。不任憑機,應發憑佛之心也。【《竹林鈔》顯意上人 作‧慧淨法師 譯】
「機深信」,指出我們罪惡生死凡夫的面貌,「機」就是根機,是指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眾生。我們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皆由於「隨緣雜善」,且曠劫以來未曾聽聞「本願名號」,故沒有出離之緣。
顯意上人明白指出我們曠劫以來「隨緣雜善」的自力修行,是無法出離六道輪迴的。因此,我們不能再無明頑硬,如《往生論註》說:「亦如密雲洪霔,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也。」眾生障重,如頑石不潤,由「集」生「苦」,由「苦」復生「集」,古人云:「苦哉痛哉,猛焰燒然極炎熱,無一眾生不被燒者。火謂貪瞋癡火,生老病死火,憂悲苦惱之火常燒。」
「法深信」:
慧淨上人開示說:本來弘願之信心是指拋棄自力、投託他力,所以才要通過提出機深信顯示自力思想之應當棄捨,通過提出法深信揭示出投託他力所應具備的相狀。
《觀經四帖疏》云: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竹林鈔》云:「攝受眾生」者: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蒙攝取之意也。「無疑無慮」者:聞法藏已成佛,信心忽起而無疑心,謂之無疑;既已無疑則無或此或彼多慮之心,謂之無慮。
「法深信」就是深信彌陀的願力,「法」指彌陀本身。阿彌陀佛救度罪惡眾生的真實悲願,必定能夠讓我們離開輪迴。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在說,十方眾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眾生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念佛眾生貪瞋癡滿身,是不斷煩惱的凡夫,卻能夠和阿彌陀佛成為一體,永不分離,從現在一直到極樂世界。
「機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法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彼」(法深信)與「自」(機深信),兩者如共命鳥,互相依靠,「機法一體,佛凡不離」。
慧淨上人開示說:「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能救者彌陀,所救者眾生;彌陀是法,眾生是機;法者救機,機者信法;深信機無出離之緣,深信法救度如此之機;法不離機,機不離法;機法一體,生佛不離。」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彼」字,顯示「指方立相」之意,「揀擇」的意思。十方諸佛雖多,特指這尊「阿彌陀佛」;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唯一一尊阿彌陀佛,唯此阿彌陀佛發此弘願能救度我!
我們歸命阿彌陀佛時,應具「兩種深信」,即具足「聞成就」。深信自己無法出離生死,靠倒阿彌陀佛,將自己完全交託給阿彌陀佛,無疑無慮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登上本願船,往生極樂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