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承千年來,有一句美德之言:「百善孝為先」。這不僅是傳統,也深深契合了佛門中關於孝道的基石。每年的母親節,都是向母親表達感恩的特別日子。然而,真正的孝道,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某一天,而它應該像春夜喜雨一般「潤物細無聲」,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恆久不變。而阿彌陀佛的慈悲,也如同大海一般「海納百川」,無邊無際,無條件地永遠迎接與包容十方眾生。以念佛眾生的立場而言,念佛貴在相續,不應僅於彌陀誕或過年過節時才念佛。
大愛無疆
從一個純孝之子的愛敬之心說起。《無量壽經》中記載:「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阿彌陀佛正是以這樣的心意看待眾生,他懷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恆常順應並孝敬著所有的生命。這種「純孝」,超越了世間凡俗的孝道,是「竭誠盡節」、更是那「大愛無疆」的展現。
情深似海
大家是否曾感受過無聲的恩情?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母親便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成為了孩子們迷途之中的指南。她的寬容,更是你犯錯後能停靠溫柔的港灣,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母親的一座燈塔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情深似海」,浩瀚而無盡。無論是善或惡的眾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受彌陀的救度,通通都能往生。
無私奉獻
世間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親的愛,那是「舐犢情深」最真實的。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犯下何種錯誤,母親與阿彌陀佛的愛始終是「矢志不渝」、「無怨無悔」的,對我們的關愛、照顧、保護、寬容與慈悲,是那麼的自然而然,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然而,這一切並非「天經地義」,而是她們「無私奉獻」。
免費午餐
社會上通常形容哪來的「不勞而獲」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然而,在母親兩字,就被賦予溫暖的含義了。
母親的「免費套餐」的本質,往往包含著對子女純粹無盡的愛、關心和牽掛。這種付出是不求回報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卻蘊含著愛和智慧也是精神上的「免費盛宴」,是在世間最珍貴、最無價的財富。因此,當我們聽到母親的絮叨時,應該心懷感激,珍惜這份來自母親的愛。
而阿彌陀佛的慈悲,更是超越了世間親情的偉大力量,這是佛法之情。阿彌陀佛以無盡的願力,救度所有眾生。不論我們身處何方,犯下何種錯誤,阿彌陀佛都始終「不離不棄」,用慈悲的光明注視著我們,用溫暖的手掌接引我們。正如《觀無量壽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份「深恩似海,切莫等閑視之」。《無量壽經》說「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裡所說的「惠」與「施」都是相同的意思,「惠」就是毫無條件的白白贈送、白白給與,「施」也是毫無條件的布施或回施,都是白白贈送給與之意。阿彌陀佛也有「免費套餐」哦!會送到你的面前的,請注意一下。
同心跳動
母親,是我們曾與之血脈相連,同心跳動的血肉之軀。正如古詩所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若無母愛之心的滋養,便如斷線風箏,無所依傍,難以為繼。
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駐於我們心間,與我們同體同心,不離不棄。亦是「感同身受」之至高境界。
所謂的「機法一體」便如聯線風箏一樣,當你悲傷時,應知我也在哭泣,當你高興時,應知我也在歡喜,念佛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在一起,我已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維摩經》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取意)
媽媽更疼他
這似乎是每個家庭中也許有的疑惑:「媽媽更疼誰?」兄弟姐妹之間永遠存在的疑問。我們有時會覺得,媽媽的愛似乎總是偏向他人。
母親的愛,是世間最無私、偉大的情感。她或許會更關心那個最脆弱、調皮、愚蠢、惡壞、不懂因果的孩子,因為她深知,這些孩子更需要她的呵護。這並非偏愛,而是母愛的本能,是那「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無私付出。
那些看似「乖巧懂事」的孩子,或許更能獨立,但母親對他們的牽掛,從未減少。她只是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在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早日成長,展翅翱翔。「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子女身在何方,母親的心,永遠牽掛著他們。她或許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但她的愛,卻像陽光普照,溫暖著每一個孩子。但兄弟姐妹總習慣用「比較」的眼光去衡量母愛的分量。
善導大師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意思是,十方諸佛的大悲,是以苦者為主要對象,因此,十方諸佛的心都會特別悲愍「常沒眾生」。所謂「常沒眾生」,就是常常沉沒在三惡道中的眾生。「沒」和「浮」是相對詞,「沒」就是沉入水底,表示在危險、痛苦之中;「浮」就是浮出水面,可以呼吸空氣。我們以水面為界,水面以上比喻天界和人間,水面以下是指三惡道。那慈悲的阿彌陀佛更疼誰呢?
牽掛與深沉的愛
歲月無情,似一把刻刀,在母親的鬢髮間,深深地雕琢出點點霜白。凝視著母親蒼老的容顏,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愧疚與心疼。腦海中縈繞著母親的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短短的詩句,道盡了母親對子女無盡的牽掛與深沉的愛。母親的愛,如同佛陀的慈悲,無條件地接納與付出,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如同《莊嚴經》所言,「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往往多麼的希望,時間的腳步能夠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母親依舊青春的時光,重返那無憂無慮的往昔。但這是不可能的,誰未免生老病死呢?然而,古人早已告誡後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如同暮鼓晨鐘般的警語,時時刻刻提醒大家時光飛逝,所能做的,倍加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每一分一秒,報答她深沉的養育之恩。別讓孝心只在節日閃現,日常陪伴才是最好的禮物。
與其在歲月的流逝中徒增傷感,常掛在口邊的感恩不如將這份愧疚化為實際的行動。「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人們常說「日行一善」,那麼,還有什麼比每日清晨或黃昏,與母親一同虔誠地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更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無上之善呢?這不僅僅是一聲聲佛號,更是我們連接彼此心靈的金色橋梁,是共同祈願美好未來的寄托。便是引導她常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期盼這份虔誠的信仰,能護佑她往生極樂淨土,遠離塵世的煩惱、離苦得樂,獲得永恆的安寧與喜樂。這,才是大家對母親最深沉、真摯的愛與回報。
面對母親和阿彌陀佛如此深厚的恩情,我們應該時刻懷有感恩之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對母親的感恩,應該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同時,讓我們將這份孝順、感恩,化為實際行動,我們也應該將這份愛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擴展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融入生命的每一刻,成為永恆的旋律,母愛如同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一切眾生一樣,深沉如大海,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我們。
惟願天下母親兒女,心心相印,手足相牽,同聲念佛,蒙佛接引,同生極樂,永離憂惱,得大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寫於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