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善與惡的探討中,有一類人顯得格外光彩奪目,那就是敢於承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的具足機深信之人。善導大師曾開示道: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觀經疏・散善義》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往生禮讚》
可是,為什麼說這種敢於承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的人,反而是真正的善人呢?這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 具足機深信的人,真誠而不虛偽
善導大師曾在《觀經疏》開示道: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觀經疏・散善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行之人不應在外表上偽裝出賢善精進的樣子,而內心卻充滿虛偽與欺騙。這說明,在善導大師看來,真正的修行,是內外一致的真實,是心口如一的坦誠。
具足機深信的人,正是這種真誠不虛偽的典範。他們的真誠,如同山間清泉,純淨透明,毫無雜質。他們表裡如一,內心與外在完全一致。這種真誠,源於他們對自我的坦誠。正是因為這份坦誠,他們絲毫不在意所謂的面子,也不擔心自己被人瞧不起。他們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心境完全吐露出來,坦然承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
這種徹底地自我揭露,恰恰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覺醒。這種對自我毫不掩飾地直面,正是他們邁向光明的起點。
二. 具足機深信的人,有自知之明
在探尋善的道路上,具足機深信之人宛如熠熠生輝的明燈。這類人對自我的認知極其深刻。同時,他們又懷揣著非凡的勇氣,敢於直面內心深處的自己,以銳利的目光審視內心的每一處角落,具備高度的反省能力。
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對何為善、何為惡有著清醒地認識,對善的標準有著極高的設定,對自身的要求也極為嚴苛。正是這種對自我的深度洞察與嚴苛要求,使他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每一處瑕疵與惡念。因此,他們坦然承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並非因為他們真的比他人更惡,而是因為他們對善的追求極為純粹,以至於自己心中生起的哪怕一絲惡念都逃不過他們銳利的慧眼。這種極盡苛刻地自我審視,恰恰證明了他們內心的光明與崇高。
正是這種對自我惡念的深刻認知與毫不掩飾地坦誠,使他們成為了真正的善人,但他們卻從不以善人自居,他們的目光始終聚焦於自身,時刻警惕內心的惡念,而不是輕易評判他人。這種對自我的深刻剖析與嚴於律己的精神,正是具足機深信之人作為真正善人的核心特質。他們的善,不是浮於表面的道德標榜,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自我淨化的不懈追求。
三、具足機深信的人,待人謙卑柔和
具足機深信的人,必然是謙卑之人。他們的姿態絕非高高在上,彷彿是漂浮於雲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明。相反,他們如同扎根於大地的參天大樹,謙遜而沉穩。正是因為他們摒棄了高高在上的姿態,所以他們所講出的話語才蘊含著動人心魄的力量,能夠如同春風化雨般,悄然滲入人們的心田。
當聆聽具足機深信之人的話語時,你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彷彿是在與一位知心摯友促膝長談。他們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老師姿態在對你進行說教,而是宛如與你並肩同行的夥伴,時刻陪伴在你身旁。
以善導大師為例,大師對阿彌陀佛懷有如此強烈且純粹的信心,這使得他的開示哪怕歷經千年,仍舊能夠打動人心。究其根源,正是因為善導大師敢於承認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
在善導大師的著作之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字裡行間所自然流露出的那種謙卑的態度。大師絕非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育眾人,而是始終將自己置於與大眾平等的地位,以溫和且誠摯的方式對我們進行規勸。
比如,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中說: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觀經疏・散善義》
這裡的「敬」字,飽含著大師對眾人的尊重。大師將自己放得很低,對他人使用敬語,同時把他人尊稱為「有緣知識」,可見其謙卑之態。大師並非認為自己在單方面地教導眾人,而是覺得自己是與大家一同在往生的道路上前行。
此外,在《般舟讚》中,善導大師也說: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般舟讚》
在這裡,大師同樣以一種平等且謙卑的姿態,與眾人分享著他對佛法的感悟。他並未將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以恭敬之心,將每一位追求往生的修行者都視為同道中人。正是因為這種謙卑的態度,使得善導大師的法音能夠穿越時空,直抵人心,成為無數修行者心中的明燈。
敢於承認自己是 「罪惡生死凡夫」 的具足機深信之人,展現出一種令人動容的修行境界與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在世俗的觀念中,人們往往傾向於粉飾自身的不足,以光鮮亮麗的外表示人,而敢於承認自己是 「罪惡生死凡夫」 的具足機深信之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擁有無比純粹的真誠,毫無保留地袒露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勇敢地直面自己作為凡夫所帶有的 「罪惡」 。
這種真誠絕非表面功夫,而是源自對自身的深刻省察。他們清晰地知曉自己的種種局限與不足,不會因虛榮或恐懼而加以掩飾。這份自知之明,如同精準的手術刀,剖析著人性的弱點與陰暗面,也讓他們對自身有了更為透徹地理解。
與此同時,他們的謙卑態度更是令人欽佩不已。他們不將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對他人指手畫腳,相反,他們將自己放得很低,以平等的態度待人。
正是這種真誠、自知與謙卑相互交融的特質,使得他們在修行的道路上熠熠生輝,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善人。他們的存在,為世人提供了一種崇高的精神指引,讓人們明白,真正的善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標榜與炫耀,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對自我的清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