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之七
阿彌陀佛的專利
「自性彌陀,唯心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專利專屬,是不能侵權,無法剽竊,除非得到授權,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往生極樂世界後,才能證得,才能享用「自性彌陀,唯心極樂淨土」。
拾穗之八
兩種平等
一、立足點的平等:是就眾生本具佛性平等而言。
這是站在眾生的基礎上,是聖道門因地自力的修行,屬於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二、齊頭式的平等:是就彌陀救度平等而言。
這是彌陀名號願力的自然運作,是淨土門果地他力的接引,完全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願力,致使「五乘齊入」。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功德,故稱念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功德,故稱念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故《念佛金言錄》云:
「南無者,始覺(因地起修)之機;阿彌陀佛者,本覺(涅槃果地)之法。
是故當知,始(機)本(法)不二之南無阿彌陀佛也。」
故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始本(機法)一如;
始本(機法)合一;
始本(機法)一體;
始本(機法)不二。
拾穗之九
偶然與必然
《觀經》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善導大師以「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五種嘉譽來讚嘆專念佛人。
今天能成為「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芬陀利華,除了法藏菩薩永劫的辛苦外,還有我們過去積累無量劫的偶然,才能成為今生「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必然。
所以《無量壽經》云: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已曾」即是過去無數的偶然。
「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即是今生「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必然。
拾穗之十
不要再當娑婆世界的延畢生了
人生苦短,生命有限。
假如我們已經蹉跎了人生的黃金歲月,錯過了生命的賞味期,邁入了中老年,已經不堪修行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一尊佛,十劫以來,日日夜夜,一直默默在等待我們,對阿彌陀佛而言,十方眾生人生的每一個時段,都是祂的關鍵時刻,所謂「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以佛願力,皆得往生」。
所以今生一定要結束輪迴,一定要畢業,決定不再當娑婆世界的延畢生了。
拾穗之十一
佛在念我與攝取不捨
「佛在念我」是道證法師在其最後臨終之時,特別交代叮嚀身旁弟子說:
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這是一生專弘《彌陀要解》的道證法師臨終見佛時,徹見「不是我在念佛」的自力,而是完全仰仗「佛在念我」的他力,這時才親證到完全的佛力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佛在念我與攝取不捨
都是在說明完全的佛力
佛在念我就是攝取不捨
攝取不捨就是佛在念我
所以
當我在專心工作,沒有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在睡覺,沒有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情緒失控,不想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悲傷低潮,不想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臨終,病苦交煎,不能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老年失智,忘記念佛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當我臨終,昏迷不醒,失去意識
因為 佛在念我 攝取不捨
所以安心
拾穗之十二
還我廬山真面目
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的大文豪與詩人,同時也是佛法與禪的愛好者,在其所作的詩詞裡,自然而然蘊藏著佛法與禪的意境在其中。
其眾多膾炙人口作品中,尤其以廬山為題,寫下〈題西林壁〉七言絕句古詩,更可看出其中與禪的連結。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是隱喻佛性。
「成嶺、成峰」與「遠、近、高、低」是比喻眾生一念無明,妄想執著,幻化出各種身相形體,沉輪六道;雖具佛性,卻迷失真如自性,認假作真,虛受生死;如同身處廬山中,卻看不到廬山真境。
這是蘇東坡感歎自身對修行的無力,也是說出了現今一般學佛人的心聲。
那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呢?
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回到清淨自性的源頭,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還我廬山真面目。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真實功德,才能與清淨佛性相應,才能與清淨佛性一體。
所以念佛之後的心境已經是:
成嶺成峰莫所宗
今緣身在此山中
揭開廬山真面目
就在六字名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