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一蓮友聊天,蓮友提到聽某法師的講法很歡喜,特別是某法師反覆強調要愛自己,要開心,聽的時候很感動,可是過後卻又不知道具體該怎麼愛自己。我說愛自己其實就是接受自己吧。之所以還有彷徨,不知道怎麼落實,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根。然後就「愛自己、接受自己」這個話題展開了一些探討。
世間也說要愛自己,有很多諸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此類的書,淨宗法師講法時也說要愛自己。那這兩者是否完全一樣沒有區別呢?愚以為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是否有「根」。
我們先看一個故事,出自《經律異相》,大致說的是,有位沙門出城,看到一個鬼在鞭打一具死屍,於是就問鬼為何要這麼做,鬼就回答:當初正是為了滿足這具屍體的財色名食睡,我才墮落鬼道受苦,所以我恨這副屍體,要鞭打它。
如果說這個故事說的事情,曾經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每個人都因為貪著財色名食睡而生生世世輪迴六道受苦無窮,那這種脫離軀體之後對軀體的厭惡情緒,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甚至深入到了八識田裡面,那現在的我們又如何能發自內心地來接受自己呢?世間的書宣導要無條件接受自己,道理上確實沒錯:能接受自己,則內心少有衝突,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但是,做得到嗎?恐怕很難。因為,正是自己的貪瞋癡造成了自己的痛苦,自己又如何能原諒自己呢?
如果不是知道了不管我們曾造過多少罪,犯下多少錯,阿彌陀佛依舊慈愛我們,我們的內心怎麼會有安慰呢?又怎麼能夠接受得了自己內心的種種不堪呢?如果不是知道了我們不管長成什麼樣子,阿彌陀佛都一樣全身心愛我們,全然接受我們,我們又憑藉什麼接受自己的衰老、種種疾病以及所有的痛苦呢?
由此可見,能夠接受自己的所有一切,根源必在於我們了知佛全然接受了我們所有的一切。同樣的道理,之所以無法完全接受自己,也是因為不知道或者不相信佛完全接受我們的一切。
所以,開頭說的難以落實的原因,也可以歸結為沒有根,也如無源之水,難以長久、相續。
而淨宗法師所說的愛自己,則不同。這種愛自己,根源來自於佛。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對我們無條件的救度。佛對我們的肯定,是根植於我們的佛性,至於我們所造的種種惡業,只是亙古不變的佛性上的覆塵。所以,淨土法門的愛自己、接受自己,是根植於此,有根有源,故能長久、相續。
若一時半會還體會不到佛的慈悲,那也只是生處轉熟、假以時日的問題,而投入時間去思維、體會這些,是絕對值得的,因為這樣的聞思,將帶來一生扎扎實實的受用。
可見,如果不細細思維,就不容易體會到佛法與世間法共與不共的微妙之處。
說到共與不共,還想到了「煩惱」這個話題。因曾有友人不解地問我:「你都出家念佛了,怎麼還煩惱啊?」
念佛人的煩惱與不念佛人的煩惱,都是煩惱,表相看似相同,內在卻不同。不同之處,也還在這個「根」。念佛人雖有煩惱習氣,但是因為願生極樂,因為念佛人輪迴生死的最大之根,已經被阿彌陀佛徹底斬斷,所以其貪瞋癡煩惱的枝葉也會隨著佛光調攝而日漸枯萎。因「四十八願殷勤喚」,我們可以「乘佛願力往西方」,而「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所以煩惱表像下的內心,是有絕對的安慰的。
世間人則不然,雖絞盡腦汁耗盡心力跟煩惱賊作鬥爭,卻如同左手與右手搏鬥,雖兩敗俱傷,亦沒有結果。
以上只是小舉兩例,拿念佛人與世間人作一對比,已足以看出念佛人的尊貴。這種尊貴來源於阿彌陀佛,源於阿彌陀佛早已實現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誓願,源於念佛人必定往生的事實。今天就得出獄的人,與還要繼續服無期徒刑且隨時要上斷頭臺的人,雖還同在獄中共進早餐,然其兩者的不同,相信我們還是能明瞭的。
而在《往生論註》中,曇鸞大師說,如果沒有諸佛菩薩來宣說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法,教化眾生,人哪會知道有仁義禮智信呢?那樣的話,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會斷除,出世間的一切聖賢都會消失。所以,之所以有種種罪業,根源還是在於沒有佛法的教化。
由此可知,我們所知道的種種世間善法,其根也是源於佛法的。
同時,正是因為了知阿彌陀佛對我們徹底無條件的愛,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不會把那樣的幫助當成是往生的籌碼,因而就少了投資的心,多了同理的心。
以上所說,皆為尋根。有根才有源,源遠才流長。理清這些,我們的信仰才會紮根,才能在動盪不休的業風中,安心走過無常的一生。人人都希望能落葉歸根,所以尋根的最終目的在於歸根。此生畢生念佛,在人生的終點乘佛願力回歸極樂,不再繼續飄蕩六道,才是真正的落葉歸根。
釋宗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