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次提出「第十八願「之重要
第一次提出第十八願的是誰呢?就是曇鸞大師。曇鸞大師的智慧確實很高,我們不得不佩服。有那麼多人讀《無量壽經》,但是沒有人追蹤第十八願。曇鸞大師沒有經過任何人指點,他自己就把第十八願提出來了。當然,他有沒有得到菩提流支的指點,我們不知道,因為他跟菩提流支的見面很簡單,沒有詳細記載,但是至少在中國,曇鸞大師是第一個提出第十八願重要性的人。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最後引用三願為證,首先就是第十八願。「乃至十念」也來自第十八願,曇鸞大師解釋說:「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這就是解釋第十八願。整部《往生論註》從頭到尾始終離不開第十八願,有了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自然就成就了。
第十八願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講都不為過。有很多人學淨土法門抓不住重點,看到四十八願的內容很廣,也知道四十八願都是阿彌陀佛發的,但是不知道四十八願的核心是什麼。比如這間講堂,它的環境、裝飾、佛像、設備都屬於這間講堂,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呢?講法的功能最重要,講堂必須具備講法的功能。如果講堂裝修好了,但是沒有人講法,則其他的再重要也沒有意義。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往生,則極樂世界再好,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再好,也沒有意義。往生是最重要的,往生是根本,《願生偈》抓住了這個核心,淨土法門解決了往生問題,則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二)首次提出淨土法門為凡夫而開
淨土法門是為凡夫而開的,這也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首次提出的。曇鸞大師處處講凡夫得生,比如「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願往生者,皆得往生」「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決定得生」。「決定得生」這個詞是曇鸞大師最早提出的,可能有很多人沒有追蹤這一點。曇鸞大師處處肯定往生,而現在的人處處否定往生,跟祖師唱反調。我們為什麼要看祖師的著作呢?因為看了祖師的著作自然就有信心,講話就有底氣。
為什麼淨土法門本為凡夫呢?這個觀點是善導大師提出的,但是這個義理的發揮在曇鸞大師的著作裡已經非常明顯了。天親菩薩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諸眾生」是指什麼眾生呢?曇鸞大師解釋的時候專門針對「諸眾生」三個字作了重點發揮,提出了八番問答。為了解釋「諸眾生」就設了八個問答,這八個問答非常重要,是淨土法門的點睛之處。這八個問答都是針對誰講的呢?凡夫;為什麼從凡夫入手呢?「諸眾生」到底是指哪些眾生呢?只有把最低劣的眾生提出來,讓最低劣的眾生往生,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高考,追蹤自己是否被錄取了,要看什麼呢?看最低錄取分數線,然後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被錄取了。同樣,「普共諸眾生」,最差的眾生是誰呢?就是凡夫。如果凡夫都能往生,則一切眾生都能往生,所以「諸眾生」就代表一切眾生。如果凡夫不能往生,則「諸眾生」就有局限性,可能只有菩薩才能往生,或者只有阿羅漢才能往生,或者只有善人才能往生。有人說:「只有修行好的人才能往生。」如果是這樣,則「諸眾生」就不能代表一切眾生了,只包括一部分眾生。
(三)首次開五逆往生之大道
五逆眾生能不能往生呢?第十八願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很多人依文解義,難免會生出一種觀點:「五逆眾生不能往生,誹謗正法也不能往生。」但是曇鸞大師引用《觀經》下品下生說明五逆眾生也能往生,這是第一次提出五逆往生。
提出五逆往生非常不容易,一般人敢講這樣的話嗎?不敢。道生法師講闡提眾生也有佛性,曇鸞大師講五逆眾生也能往生,這些話都不是常人能講出來的,必須有很大的膽量才敢講。
南北朝時期,大家都追蹤通途法門,通途法門進入鼎盛時期。一般人認為隋唐時期佛教最興盛,其實中國佛教發展最蓬勃的時代是南北朝。雖然南北朝時期戰亂紛飛,南北分裂,但是佛教非常盛行,南北朝的帝王幾乎都信仰佛教,他們一邊打仗一邊護持佛法。而且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多高僧,還從印度來了很多翻譯大師,這些情況很多人忽略了。如果研究佛教,研究佛教的歷史,一定要追蹤南北朝時期。各宗派早期的祖師都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像智者大師就是南朝末期的陳朝人,他出生在陳朝,他是陳朝皇帝非常敬重的一位祖師,被奉為國師,後來他又進入隋朝。
南北朝是中國佛教蓬勃發展的時期,雖然當時各宗的體系還沒有形成,但是各種思想非常發達,整個社會對佛教的信仰和支援非常濃厚。在這種氛圍下,曇鸞大師提出五逆往生,必須有膽量,有底氣,一般人不敢講,現在一般人也不敢相信這句話,這就是「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節錄自《<往生論註>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