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崔玉卿

       淨土思想源於印度。部派佛教後期,產生了以佛陀為主人公的眾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興起時,從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願思想,並由本願思想在激蕩中匯成了淨土思潮。彌陀淨土正是這股思潮中湧現出來,並逐漸躋達高峰。淨土思潮雖源於印度,但彌陀淨土信仰卻是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到隋唐時期,及至發展便形成了淨土宗。

 

       中華淨土宗的先驅者與奠基者是慧遠、曇鸞、道綽等,而建立起完備的淨土理論及儀軌,並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態,則實始於善導。他不僅在淨土宗的歷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而且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一、善導生平法績

       善導,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圓寂於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臨淄(今山東省臨淄縣)人,幼年出家,師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明勝法師,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唐貞觀五年(631),受具足戒,隨妙開法師修業、研讀《觀無量壽經》,遂以《觀無量壽經》中所講的十六種觀法修善持戒。篤信思念或口念阿彌陀佛,便可滅罪消災,死後也能往生極樂淨土。他認為這一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遇僻難行。後因仰慕東晉慧遠結眾念佛之高風,便往江蘇廬山叩尋遺範。這一時期,善導主要是訪問高僧、廣探博求道津,並為此而過著艱苦的行腳生活。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道綽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縣)盛弘淨業,四眾咸歸。善導便帶著疑問到北風呼嘯的石壁玄中寺拜謁高僧道綽。當時,正值嚴冬季節,冰封地凍。《往生瑞應傳》說,善導在見到道綽之後,便提出了「念佛實得往生否?」的疑問,道綽遂授於其《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的是一個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發四十八願,稱:「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來成佛,名「無量壽」,國土在西方,稱「安樂」。善導通過對經書的探究研習,更堅定了對淨土法門的信仰。後又進一步覺悟,指出「懺悔三罪,方得往生。」這「三罪」中的第一點是對佛不敬,第二點是觸犯了佛之「眾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三點則是傷財害命。要想到達淨土世界,必須反其道而行之。

 

       在從貞觀十五年(641)到貞觀十九年(645)四年中,善導住在玄中寺,從道綽師聽講,修學方等懺法,專事念佛,篤勤精苦,得念佛三味,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這一時期,善導在道綽主持的淨土九品道場中,確立了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入佛之要津」的認識,形成了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入寂,善導離開玄中寺,來到京城長安,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後在終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實際寺等廣收門徒,大弘淨土法門,歷盡難辛。經善導的虛心化導,遂使「滿長安城內皆受化」。《佛祖統記》載云:「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此即為善導修行的真實寫照。言其將施主佈施之財物,既用來修復破敗寺院、舊磚塔,並使燃燈續明,又用來書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1909年,日本學者桔瑞超等在東土耳斯坦吐峪溝(高昌國故址)附近,發現善導所著的《往生禮讚偈》及《阿彌陀經》之殘片,後者附有善導的《發願文》,便是善導所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經末題為「願生比丘善導願寫」。

 

       善導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脫三衣,以般舟行道禮佛為已任。三十多年,不別定寢處,不舉同視好,也不受沙彌禮拜。據說,當時人們看到他念佛,每念一聲,總有光明從嘴內流射出來,即使百聲千聲,都亦皆如此。是故,信徒們又稱他為「光明和尚」。善導入寂後,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寺」。淨土法門在佛教各宗競相傳佈的長安達到鼎盛。

 

       善導一生,廣布淨土,信徒很多,也出現了一批很有造詣的弟子,據《高僧傳》卷六和《佛祖統紀》卷二十七的記載,感懷原是長安千福寺的沙門,初學法相,博通佛教經典,鑒於善導在長安造成的淨土法門的昌盛局面,感懷謁見了善導,在善導的引導下,發現淨土法門所提倡的原來是入佛的易行道。於是入念佛教場,精誠念佛。經過善導的刻苦修持和虔心化導,淨土法門在長安得以發展,信眾巨增。感懷本人也被尊稱為「彌陀化身」、「肉身菩薩」。三年後,修得念佛三味,寫了《土釋淨土群疑論》七卷。另一位高足是懷惲,侍座下十餘年,盡受善導之學。善導圓寂後,懷惲在神禾原為善導建香積寺,內有靈塔,並在塔邊構築伽藍,造十三級大窣堵波。後來,他奉敕當了長安寺的實際寺住持。

 

二、善導的彌陀淨土思想

       善導繼承和發展了曇鸞、道綽的思想,力倡依靠佛本願力,強調持名念佛,主張凡入報土論。他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偈》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由於《觀無量壽佛經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教相分或解義分;而《往生禮讚偈》等四部,由於敘述的是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為行儀分。共稱「五部九帖」。

 

       《往生禮讚偈》又稱《六時禮讚偈》,其主要內容是說明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時)禮讚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

 

       《淨土法事讚》上標籤題為《轉經行願生淨土法事讚》,下標籤題為《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主要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

 

       《般舟讚》,是依《觀無量壽經》等說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

 

       《觀念法門》,是說明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與懺悔發願的方法。

 

       宋代宗曉《樂邦文類》載善導《臨正念訣》一篇。宋代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載《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與《臨終正念訣》的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一)善導的淨土思想

       1、一切善惡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淨土之論。善導針對隋慧遠、智顗的觀點,批駁了「彌陀淨土是為聖人而設,凡夫不在九品之內,不得往生」。這種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力提倡凡夫得入淨土論,指出彌陀淨土就是為沉淪於苦海中的凡夫而設的,並不是為聖人所設。聖人已離苦海,何用救贖?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善導進而把彌陀經典以及曇鸞、道綽所設的淨土門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惡凡夫可入淨土」的主張,賦予那些曾經犯五逆及謗法之罪的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惡凡夫、女人通通可生淨土。充分體現了佛教的眾生平等理念,並由此而奠定了淨土教迅速發展的基石。

 

       2、稱名念佛

       善導認為,念佛是萬行中之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脫離生死,直到成佛。口念(包括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簡稱「阿彌陀佛」四字。善導指稱佛名號即是願行具足,為稱名念佛確立了獨立的地位。從此,淨土宗轉向專稱佛名,並完成了由曇鸞的觀想念佛、道綽的小豆念佛、掐珠念佛,到善導的稱名念佛的過渡。善導所倡揚專稱念佛,受到廣大民眾的喜聞樂見和普遍接受,一直沿續至今。

 

       3、「地獄思想」

       地獄為佛門「十界」中最惡的一界,數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罰之酷,大大超過人間牢獄。善導在《淨土法事讚》中大談地獄諸苦,而在《般舟讚》中,則又以偈的形式對地獄諸苦作了具體的描述。地獄為六道中最苦的一道,並與淨土相對。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的淨土理論堅稱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樂果與苦果相對立,其中樂果為淨土;苦果為穢土,包括人、天在內的六道通通都是苦果。一切凡夫,因其曠劫以來曾造作無量無邊罪惡,所以按因果報應規律,其死後將入地獄。這該怎麼辦?善導指出路就是:誠心懺悔,求生淨土。凡夫死後,只有兩條路:一條通向地獄,一條通向極樂世界。按眾生之宿業,就應該入地獄去。把凡夫明確定為造惡無量的罪人,把地獄從六道輪回中提出來與淨土作對比,這無疑加重了眾生的危機感,加強了他們對淨土的欣求,並給予凡夫以道德上的約束,從而促進了淨土教的流行,以致形成了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4、淨土儀軌

       (1)轉經行道的儀軌

       「轉經」即讀誦經典,與諷經同。「行道」,指排列成行繞行禮拜。一般指繞佛、繞堂而行,右繞一周、三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繞行佛殿內、堂內之外,尚頌散花、誦經或唱梵唄。在此,誦經、唱梵唄的內容即為善導的《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

 

       淨土宗的懺法:依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轉經行道的儀軌。

 

       (2)六時禮懺之法

       善導主張晝夜六時必須拜佛懺悔,為此制定了各時唱誦之讚文及其禮拜之法,故稱《往生禮讚偈》,是為淨土宗之每日課。並常常附以曲調,在法會時使用,此為淨土宗舉行法會時所必用的重要法儀。六時禮懺為:一日沒時禮,二初夜時禮,三中夜時禮,四後夜時禮,五日起時禮,六日中時禮。六時禮畢,歸命懺悔。懺悔意在鼓勵人們努力追行上品,不取造罪之念。

 

       (3)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

       「般舟」,梵文音譯,意譯為佛立、常行。「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般舟」意為常行道。修行時,獨居閑處;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肴及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內,在阿彌陀佛佛像周圍步行,口中稱阿彌陀佛名號,心中想念阿彌陀佛,除用食外,常行無休息。步步聲聲念念:阿彌陀佛。

 

       善導撰《般舟讚》,旨在說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強調身、口、意三業相應,「三業無間」。

 

       (4)觀念法門

       善導所撰《觀念法門》,旨在敘述觀念阿彌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以之引導人們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臥也作此想。《觀念法門》強調五緣功德,從而突出了佛力為增上緣,表達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三、善導在佛教文化藝術上的貢獻

       (一)善導的「淨土變相」

       《淨土史傳》載:善導「所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淨土變相」就是把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在現實中用能感、能摸、能形、有性的形象表現出來,是一種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化導方法。在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記》、張彥遠的《記兩京外州寺觀壁畫》中,都提到當時所存的變相佛畫。如光寶寺、興唐寺、安國寺、雲花寺、敬愛寺、大雲寺、昭成寺等處的變相,即「皆基於大師的模型」。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在唐代幾達頂峰。以佛教人物、故事、相境為內容的「淨土變相」壁畫的出現,也因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被載入史冊。日本三善清行的《園珍傳》和《宋高僧傳》中的「越州神智傳」篇均載曰:唐咸通八年(867),溫州內道場圓座主曾托婺州詹景全將則天皇後縫繡的極樂變相一鋪,並織繪靈山淨土變一鋪,賜與園珍。由此,善導所宣導的淨土藝術便傳到日本。據傳,日本當麻寺的當麻曼荼羅,即為則天皇後之賜物。這幅曼陀羅的圖樣與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所敘,完全吻合。

 

       (二)龍門之最——以大盧舍那像為主的群雕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四月一日,善導奉高宗皇帝之命從長安實際寺前往洛陽主建龍門石窟——奉先寺群像雕刻。

 

       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並稱的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94),後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代長達400年的連續營造而成。在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龍門石窟藝術中,以大盧舍那像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最為宏碩精妙,無論從規模、技藝方面,都堪為首屈一指的,充分體現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鮮明風格與突出成就。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微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偉尚武。整個佛龕深40米,寬36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此窟佛雕由皇后武則天力倡,並帶頭捐錢二萬貫。工程於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完成。歷時三年另九個月

 

       (三)香積寺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導入寂,其弟子懷惲在古都長安城南,終南山正北建香積寺,內有善導大師舍利塔,塔邊構築伽藍,塔身上書《金剛經》全文,又建有十三級大窣堵波,供奉唐高祖所賜舍利子。香積寺建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盡滄海桑田、興衰更替。其中王維的《過香積寺》有云: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隨善導的淨土思想一併傳入日本的,還有王維的這首詩。由於此詩與日本最為感念和崇仰的善導大師有關,故被選入日本的小學課本,施行了廣泛的普及。

 

四、善導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

       日本的佛教思想是在中、日兩國長期的文化交流中,由中國傳入的。到了唐代,京都長安已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佛教弘化的中心。中日兩國互派留學生、學問僧、請益僧,他們來中國學佛,從中國帶走了大量的經卷、佛像、法器。這其中,便有淨土宗的「三經一論」和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帖」。據日本大正學大野法道《中日佛教關係研究、善導大師與日本》所載,善導著作最早傳入日本的時間,是在天平時代,其具體情況是:

 

       天平十四年(742),《往生禮讚》一卷二十九紙首入日本。

 

       天平十五至十六年間,《西方法事讚》被傳寫。

 

       天平十六年以後;《觀經疏》四帖漸次傳寫。

 

       天平二十年(748),《般舟讚》傳寫,至貞永元年(1232)刊行流傳。

 

       及至到了平安時代的承和六年(839),園行再次帶回《法事讚》、《般舟讚》、《觀念法門》等善導的佛學著作。

 

       善導著作傳入日本後,廣為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諸大師引用與弘揚。

 

       源空(1133—1212),號法然、黑谷。美作國(今岡山縣)久郡南條稻岡莊人。源空在比睿山的延曆寺學習,博覽群經,在研讀了源信的《往生集要》後,正式接受淨土教義。後又通過精讀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並將「觀念念佛」在與「稱名念佛」作過比較之後,認為以「觀想念佛」的念佛法門不容易為人理解和修行,而「稱名念佛」則易於為「亂想凡夫」所接受。由此,源空依據善導的《觀無量經疏》等佛論,確立了以稱名念佛為中心的淨土教說,同時捨棄了所修持的諸宗教義和修持方法,並以此的發端而開始弘傳「稱名稱佛」法門,在日本創立了淨土宗。隨之,於建久九年(1198),其便以漢文撰成《選擇本願念佛集》。後來,這本書成了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聖典」。

 

       源空創立的淨土教,影響頗大,受到日本朝野的關注。日本皇廷和很多公卿、武士以及庶民百姓皆紛紛皈依,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也因而成為日本淨土教的根本法典。

 

       日本淨土教的僧侶信眾對善導大師是十分景仰與崇拜的。據源空在日本建久九年五月二日寫的《夢感聖像記》記載:一天,源空在虔心念佛,一陣倦意襲來,不覺悠然入夢。有一朵五彩祥雲從西方冉冉飄來,雲端站著一位慈祥的面帶微笑的長老。法然便虔誠禮拜,叩問這位大師從何而來。大師回答說,他是從唐朝來的善導,知道淨土宗當興於日本,所以特意來造訪。夢醒後,源空特意請來一位畫師,把夢中所見善導大師的容貌畫下來,留存寺內。這就是被日本淨土教信眾極為珍視的祖師像。「二祖對面」尊為「國寶」。繼源空之後,弟子們分為五派,各自弘傳淨土思想。特別是親鸞創立的淨土真宗,更是把淨土宗的他力性、簡易性和民眾性推到了極致。

 

       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傳承善導大師的教理、教義而開宗立教,迄今已歷經800餘年,久盛不衰。有資料說,現在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兩大淨土教派的寺院多達兩萬餘處,兩大淨土教派的信徒已占到日本總人口的40%以上。

 

       近年來,日本淨土宗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尋找大師的遺跡,朝拜山西交城玄中寺、西安香積寺。善導不僅是中日兩國淨土宗共同的祖師,而且也是兩國佛教徒一致敬慕的祖師。「共同的祖師」把兩個民族的子孫聯繫在一起,在促進兩大民族的團結中發揮了有益的作用。

 

五、善導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善導從在玄中寺歸心淨土,到長安弘揚淨土法門,被人稱為「彌陀化身」。這不僅見證了善導與淨土宗的發展歷程,而且也確證了善導及淨土宗對唐代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滿長安城,皆悉念佛」,「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

 

       善導在曇鸞、道綽的基礎上建立起完備的淨土理論及儀軌,使淨土宗從此具有了真正的宗教形態。善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以其完備的理論創造而成為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善導弘法和淨土宗發展的時代,始於唐太宗由早期利用、抑制佛教至晚年崇信佛教這個過渡時期,終於唐玄宗開元之世。這一時期的唐朝社會政治清平、經濟上升、思想活躍,為淨土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面對浩繁深奧的佛教經書,廣大信眾感到從佛無路、入法無門,淨土法門把佛教教義通俗化,將繁難的修行方法簡約化,從而為廣大的信眾開啟了一扇方便之門。淨土宗所描繪的彌陀淨土,既形象,又直觀,無論對於士大夫階層或者對於廣大勞動人民,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再者,統治階級的支援,高宗敕善導為檢校僧,武則天皇后助錢二萬貫造洛陽龍門大盧舍那像群雕。特別是善導圓寂後,高宗又為善導靈塔賜舍利、捐國寶等等,都說明了善導的聲望和淨土宗的興盛及其產生的巨大社會影響。

 

       範文瀾先生在《唐代佛教》一書中指出:「凡是已經消失和現在留存的巨大佛教遺跡,大多與淨土宗有關係……這些消失或尚存的遺跡當中,又以唐代的居多,可見,當時,淨土宗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在晚唐時期,由於武宗滅佛,而致佛教一蹶不振,只有淨土宗和禪宗因其簡便易行而繼續廣為流傳。宋代,由於禪淨合流,從而帶動了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同歸淨土,淨土宗由此普及於法門。特別是明清以後,淨土更尤為各宗的共同信仰。

 

       善導創立的淨土宗,顯然只是學派意義上的「宗」,因為它始終沒有自己的組織和法嗣相傳制度;在中國佛教各宗中,它的哲理最少,修行內容最簡便易行,但它的影響之久,信眾之多,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及的。善導以後,淨土宗還陸續出了許多淨土高僧大德,致其社會影響不斷得以擴大。曇鸞、道綽、善導、慧風、法照、懷感、飛錫、延壽、袾宏、智旭、印光等,他們都是其所處時代的學者、思想家,都以其著作和思想而豐富了淨土宗的教義,充分發揮他力的作用,他們並旁采道家儒家經論以及民間信仰,不僅傳承了佛家中觀學派及瑜伽行派的基本哲學理論,而且吸收了中國佛教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三論宗、律宗、密宗的教義和行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這種簡易修行之法,便論證了「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四字洪名,萬德具備」的道理,贏得了信眾,風行於天下,遂使淨土宗成為中國民眾的宗教砥柱。

 

       善導大師不僅集中國淨土學說與行儀之大成,使淨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態,並得以風行於天下;而且也對中國佛教的變革和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和巨大影響。時至今日,善導大師的「淨土理論」,對我們提升道德水準和淨化社會風氣仍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