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布施、放生可以減少業障嗎?
  2. 清明可在墓地念佛嗎,要注意什麼?
  3.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4.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5.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6.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7.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8.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9.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10.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11.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2. 受苦便能消業嗎?
  13.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4.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5.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6.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7.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8.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9.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20.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21. 如何看待往生咒?
  22.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3.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4.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5.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6.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7.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8.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9.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30.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31.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2. 適應無常的秘訣
  33.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4.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5.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6.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7.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8.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9.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40.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41.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2.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3.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4.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5.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6.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7.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8.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9.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50.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51.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2.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3.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4. 次如泥洹
  55.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6.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7.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8.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9.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60.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61.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2.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3.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4.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5.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6.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7.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8.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9.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70.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71.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2.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3. 懷孕時念佛、聽經
  74. 人真的有命運嗎?
  75.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6.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7. 淨土答問
  78.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9. 宗祖初祖之問
  80. 答蓮友二問
  81. 淨土宗經釋問答
  82.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3.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4.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5. 答王子九問
  86.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7.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8. 答「功課、吃素」等問
  89.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90.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91.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2.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3.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4. 「願生」與「往生」義
  95.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6. 關於三生果遂
  97.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8.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9. 答蓮友問(一)
  100. 金州念佛問答
  101. 王佛臣佛問答
  102.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布施、放生可以減少業障嗎?

       問:布施和放生可以減少業障嗎?

       答:是的,可以減少業障;但是,也可能增加業障。怎麼還會增加業障呢?就看你做得如法不如法。

       先說減少業障。這是大家共同認識的。布施能利及他人,放生能拯救生命,無疑是善的行為,一定有善的果報。其實,不僅布施和放生,一切佛法提倡的修行方式,只要如法去做,都有止罪、生福的功能。比如誦經、念咒、持戒、念佛,都能止罪業,生福報。

   為什麼還會增加業障呢?比如布施,布施的人如果心不清淨、不純正,在人前做秀,沽名釣譽,邀譽,這樣一定會增加業障,甚至事業會不順利。因為發心不純正,過於高調、宣揚,會引起人家的譏嫌、批評,也會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發心不正肯定不好。

   再比如放生,放生本來是生命在危險當中,要拯救它,這是非常好的。可是現在很多人放生,專門花錢請人去買。這些放生的魚類啊,鳥類啊,本來在山林、河澤中自由生活,可是因為你要放生,花了很多錢,所以人家去捕撈給你放生。捕撈時驚嚇受傷,路上也會死掉許多,因為空間、水分不夠,時間過長等等。那這有功德嗎?這就造罪了,不能減少業障,反而增加業障。

  另外要說明,對「業障」這個詞的理解,「業」是人的行為,「障」是障礙。障礙什麼呢?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障礙福樂。

  一方面是障礙解脫。

       障礙福樂是比較淺層次的,就是現世的利益、幸福、安樂。如果行善就有福的果報,如果造惡就會有苦的果報,障礙我們現世的幸福、利益、利樂,這叫作業障。如果以這個為標準,我們行善時心存善良,心存利他的願望,發心端正,都可以減少業障,增加我們的福樂。因為這個業是好的、善的,善業會得福的果報。

       但如果就解脫這個更高的標準來說,不僅罪業、惡業會障礙我們解脫,讓我們受苦,愚癡顛倒;其實福業也會障礙。福業怎麼會障礙呢?

       福業也是現世的,罪和福是相對而說,就像高和低、明和暗、晝和夜,有此就必有彼,所以,罪和福永遠都在輪迴的境界當中。比如說三惡道是罪,有罪就有地獄、餓鬼、畜生;三善道就是福,可是不管三惡道還是三善道,都在六道輪迴、三界火宅當中,都障礙我們出離、解脫。

       所以《無量壽經》說:「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五惡道或是六道,都是障礙解脫的境界。真正的解脫是超越罪和福的觀念,不生不滅。罪福都是空性,並沒有一個真實性的存在。我們如果執著在這一方面,不僅罪業有障礙,福業也會有障礙。當然,這個要求標準就更高了。

       一般所講的業障,因為一般人的境界都比較低,追求的都是現世福樂,行善積德增長福樂,消除業障,這是淺顯的層次。但是佛法的究竟目的不在這裡,而是求清淨解脫,所以罪福都構成障礙。

       我們修福都不容易了,還有障礙,怎麼辦呢?

       以聖道門修行就要開發般若智慧。記得有位大德,有一次他出去,把他的珠寶啊,錢財啊,都運到江里一把沉掉了。別人說:「拿來救濟窮人不是很好嗎?幹嘛把它沉掉了?」他說:「我生生世世都被這事耽誤了,沒有出離,今生不幹這事了。」當然,這是示現的,懂得這個道理,未必一定要把東西都沉下去。意思就是他生生世世都做這樣有形有相的布施,然後得到福樂的果報,但是執著於這個福樂、福業,沒法出離,所以今生要起一個決斷的對治行為,不再做這件事了,看透了它的虛偽性。這是一個例子。

       要超越罪福,剛才講的,一個就是獲得般若智慧,那就超越了,契入不生不滅。但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有一個辦法,就是念佛。念佛是真正消業障,既可以得現世的福樂,更可以得出世的解脫,乃至究竟成佛。所以,念佛,不管怎麼念,都沒有副作用,只會消業除障、增福增慧,乃至究竟成佛。這是最妥當、最有效的辦法。不論是布施,還是放生、持戒等等,所有一切功德都不如念佛。

       那念佛就不會起業障嗎?

       如果不善用心,比如有的人非常躁妄,追求神通等等,這樣的話,可能也會一時犯毛病。因為他沒有真正發起願生淨土的心,沒有建立正確信仰,這個障不是障礙在法的本身,而是障礙在他的身上。即使如此,暫時看上去雖然有障礙——他不在這裡起障,在別的地方一定會起障,因為他的心態就是這樣,甚至可能心理上形成障礙了,但究竟來講,念佛還是會得到大的利益。念佛這個金剛種子,佛號本身的利益功德並沒有喪失,仍然會救濟他,所以這是念佛的究竟利益。

  古人都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這句話是千錘百煉來的。種種修行其實都有風險,也比較難。比如布施、放生可以消業吧,想不到也有可能會增加業障;即使純粹地按照善良的心願去做,利他、放救生命,它是一種福業,也會障礙解脫。這樣的話,就是用功甚多,得益甚少,甚至叫作「三世怨」,今生修的福德、福報很大,來生高官厚祿,就忘了修行,造罪造業了,第三生反而墮落更深。所謂「顛倒善果,能壞梵行」,這種善業果報是不清淨、顛倒性、虛偽性的,讓真正的修行受到破壞。可是念佛千穩萬當,絕對沒有這一些,因為它是靠阿彌陀佛的究竟果德。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