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尋求法門
  2. 淨土宗概念
  3. 淨土宗的創立與流變
  4.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5.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6.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7.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8.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9.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10. 淨土宗義略說
  11.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2.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3.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4.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5.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6. 往生極樂的條件
  17. 彌陀名號
  18. 彌陀淨土之相
  19.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20.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21.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2. 「憶念」之義
  23. 「念」之義
  24.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5.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6.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7.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8. 四十八願分類
  29. 念佛四德
  30.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31. 「見佛」論
  32. 認真去做時
  33. 大慈悲五要點
  34. 淨土起信
  35.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6.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7. 往生要關
  38. 彌陀.本願.淨土
  39. 譬喻
  40.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敬致淨土宗教團出家眾
  2. 手機的規範
  3. 善待老人
  4.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5.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6.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7. 僧誡
  8.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9. 念佛超薦儀軌

我的命盤

  1.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七)
  2.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六)
  3.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五)
  4.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四)
  5.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三)
  6.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二)
  7.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一)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七)

  第二章 香港董慕節

  「鐵版神數」是中國古老玄學中的一種神奇算命之術,算命師只靠一把算盤,劈啪一打,便能精準算出一個人的一生。這門獨特的技藝不同於一般算命那種模糊籠統的預測,而是能精確到令人驚歎的細節。例如,某人43歲那年才喜得貴子。一般算命的如果能來上一句「中年得子莫嫌遲」,就令人覺得非常準了。而鐵版神數卻能準確道出這個人是「四十三歲得頭胎」。

  當代最著名的鐵版神數算命師,當屬香港董慕節先生(1922-2024),世人尊稱其為「董半仙」。董慕節的算命精準程度令人驚歎,以下略舉數例,可見一斑: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點評說是「字字準確」。1982年,黃霑求見董慕節批命,結果董先生竟算出他有三位母親,說他「一母一母又一母,萱草三株」。黃霑對此大為震驚,他有三位母親這事兒不假,可這件連黃霑最親密的朋友都不知道的隱私,董慕節卻一語道破,令黃霑震驚不已。董慕節是怎麼知道的呢?難道真的靠一把算盤就能算出來?

  香港漫畫界教父黃玉郎更是直言董慕節的功力「像神仙一樣」。在一次公開訪談中,黃玉郎分享道,董慕節算出他晚了一個月出生——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後來他打電話找母親求證,才發現董慕節說的果然沒錯。不僅如此,董慕節還準確算出黃玉郎家中父母兄弟,每位親人的生肖,以及他22歲結婚的事實,無一不準。

  而在眾多關於董慕節的神奇故事中,武俠漫畫大師馬榮成的經歷尤為人知。馬榮成創作的《風雲》漫畫在亞洲風靡一時,後來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更是收穫了無數海內外粉絲。鮮為人知的是,這部作品中最經典的台詞「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正來自董慕節的批命文字。批文中一語雙關,不但精準點出了馬榮成這部代表作的名字《風雲》,還準確預言了馬榮成會藉此作品一飛沖天。

  這樣一語雙關的批文還不是個例。有位網友分享,她母親得到的批文是「回顧正秋月圓日,正是少女傷心時」。短短十四字不但包含了她母親的全名,還點出了外祖母辭世的確切時間——中秋月圓之夜。這些批文中的讖語都是幾百年前就寫成的,算命師通過特定算法選取適合的文字。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讖語如何能如此巧合地言中人名或作品名?難道冥冥中真有天意?

  更令人驚奇的是,一位攝影師得到的批文竟寫著「鏡中留印證,似幻似真」,精準點出他的職業。然而在古代根本沒有攝影技術,古人如何能預知未來會有能保存影像的「鏡子」?這不禁讓人懷疑,那些撰寫讖語的先賢是否真具有洞察未來的能力。

  在董慕節的眾多傳奇中,科幻小說大師倪匡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倪匡原本對算命持懷疑態度,但親身體驗後,也不得不折服於董慕節的神準。

  不論是巧合、技巧還是真有玄機,董慕節的鐵版神數確實在現代社會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讓人們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依然對古老東方玄學心存敬畏。

 

  第三章 不好奇

  看了我這麼詳實的介紹之後,肯定有人對鐵版神數充滿好奇,在此提醒,若非因緣具足,切勿輕易嘗試批算,不僅因其高昂的潤金(據聞目前真正的鐵版神數潤金約在五萬元起跳),更因為坊間充斥魚目混珠者。我曾親身嘗試網路標榜鐵版神數的案例,幾千元的價碼一眼便知非真。

  從香港返回臺灣後,我曾思考,一般常見的算命術,如四柱八字和紫微斗數,是否也能有如此高的精準度?為求驗證,我曾前往臺北行天宮及萬華龍山寺附近的地下街尋訪命理師。這些地方大多提供四柱和紫微斗數服務,卻沒有鐵版神數。

  我選擇了其中較有名氣的命理師進行體驗,並試探性地詢問:「我幾歲出家?有沒有結婚生子?」結果,他們都無法準確推算出來。這也說明了,雖然四柱和紫微斗數各有其專業與特色,但要推算到如此細節,確實需要極高的功力。因此,對於一般人而言,也無需過度好奇這些細節的推算。

  中國命理學可謂一門博大精深的玄學。若能真正精通,便能根據一個人的八字,毫無偏差地推斷其一生的吉凶禍福,而鐵版神數正是其中的翹楚。

  然而,即便命運看似前定,也並非不能改變。「一念之善可以延年,一念之惡可以奪算」,這句話精闢地闡釋了廣積陰德對命運的影響。如同《了凡四訓》所揭示的,當一個人積極行善積德時,其命運便會隨之轉變。

  因此鐵版神數雖是鐵版釘釘,但靈前不靈後,如我66歲去算,考刻以及算66歲以前的,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度,令人驚歎不已,拍案叫絕。然而,對於66歲之後的推算,則大多不準確。

  這其中的道理在於,算命算的是「命」而非「運」。本命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我們的出生日期、父母手足、六親眷屬這些基本要素是既定的。然而,「運」卻會隨著我們所積累的功德多寡而改變。命理師在推算當下,是以「命」的數理來定盤,但經過後續的修行,當個人的業力有所轉變時,原先的推算自然便不再精準。

  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改變自身做起。雖然命運或許已註定我們今生擁有什麼或缺乏什麼,卻從未註定我們擁有多少智慧、抱持多少善惡念頭,以及吉凶禍福將有多少轉變。誠然「貴賤前生定,半點不由人」,但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完全可以由自己今生努力累積;同樣地,晦氣、厄運、災難也能透過積極行善來事先預防。這,也正是我們探討命理的最終目的。

 

  第四章 孔子的命理觀

  命之一字,自古為人所難明。虛無縹緲,玄之又玄。在《論語.子罕》中曾言:「子罕言命」,歷來常被解為孔子對命運之事持保留態度。然則細讀《論語》諸篇可知,孔子雖「罕言命」,卻絕非「不言命」;他所表現出來的,實是一種深思熟慮、謹言慎行的態度。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此言顯示:儘管世道成敗繫於命運,孔子並未因命不可違而消極處世。他依然不畏艱難,周遊列國,推行其仁政理想,教化萬民,誨人不倦,展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君子精神。

  這句話的深意,不在於讓人完全聽天由命,任命擺布,而是提醒人們:應在認識現實環境與歷史趨勢(即所謂「命」)的基礎上,盡己之力,踐行所信之道。即使最終事與願違,亦能以一種通達、坦然的心態承受結果,因為那亦是「命」之一部分。

  這正是孔子命理觀的核心:盡人事,聽天命;知命而不屈命,乃君子立身之要。

  孔子對「命」的思考並非片言隻語,而是貫穿於其一生修養與言教之中。例如:

  「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人至中年,應漸能體悟生命中某些不可逆之安排,從而養成寬容、安定的心性。這反映出對生命中不可控因素的認識。這是孔子的知天命。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君子須認識命理,方能安身立命,達觀行道。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人生的壽命長短與榮辱貧富,皆有其命運成分,非單憑人力可控。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禮記.中庸》):君子安份守道,恭敬待命;小人則投機取巧,望得非分的收穫。孔子教人尊重天命,同時也要「素位而行」。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君子懂得敬畏天命,是道德修養的根本。

  尤令人深思者,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句話彰顯他對天命的篤信與堅定,深信自己肩負的德教使命,是上天所託,非人力所能奪。

  孔門德行第一的弟子冉伯牛,因罹患惡疾,孔子前往探望,一見便握手感嘆:「亡之!命矣夫!」(《論語.雍也》)意思是:「不該如此啊!這恐怕是天命吧!」

  冉伯牛品德高潔,卻遭重病,似與因果不符。孔子面對此事,並未試圖解釋命運之理,而是以沉痛之語道出一種難以理解的接受:「命矣夫!」由此可知,孔子深知命理的幽微難測,不可輕易言說,否則反而徒增困惑。

  儘管孔子重視天命,他對「命」的態度卻非迷信。在《論語.述而》中明言:「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對鬼神之事持保留與審慎態度,主張理性、實踐的人生觀。他敬命而不迷,信命而不屈,這種態度為後世儒者所效法。

  綜觀孔子對「命」的多重表述,我們可以體會:他並非否定命運的存在,而是深知其奧妙玄遠,非淺言所能道明,故「罕言」而不「輕言」。孔子不是命運的宿命論者,也不是盲目的行動主義者。他在兩者之間,走出一條中道之路:敬命而知止,盡力而不悔。

  這是一種結合了現實智慧與道德理想的命理觀,啟示我們在面對不可控的人生起伏時,既不懼命,也不妄行;既不虛無,也不倨傲。知命、盡力、達觀、無悔,正是孔子所教我們面對命運的智慧之道。(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