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創立與流變
一、淨土宗的創立
凡是一宗的創立,必需有其基本的條件,最主要的有三個,即:一、經論依據;二、判教理論;三、祖師傳承。淨土宗之所以能夠稱為「宗」,完全合乎這三個基本條件。
(一)經論依據
(1)正依經典的建立
一個宗派的建立,必須有佛經與祖論的依據,也就是要成立這樣一個宗,必須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典當中,甄選出這一宗主要依據的經典,即「正依經典」,並且有菩薩註釋之論,才能依教立宗。
淨土宗「正依經典」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之淨土三經,加上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稱為淨土宗「三經一論」。
(2)第十八願的根本地位
淨土三經之中以《無量壽經》為根本經,此根本經之核心即是阿彌陀佛所發之四十八願,此四十八願又以第十八願為其根本。故第十八願是「三經一論」之根本,當然也是淨土法門與淨土教理的根本;開展淨土法門與闡釋淨土教理若不依此第十八願,或與第十八願相違,則非純正的淨土法門。
(二)判教理論
(1)判教的意義
甄選出這些經典,做為本宗的依據之後,又以這些經典來定位,在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屬於什麼樣的階位,叫作「依教開宗,依宗判教」。判定本宗及他宗之間,教理大小、高低的屬性。
(2)淨土宗的教判體系
淨土宗之教判即是:聖淨二門,難易二行,自他二力,要弘二門,大小二乘,橫豎二超,頓漸二教。在這當中,淨土宗是屬於:淨土門,易行道,他力,弘願,大乘,頓教,橫超。列表如下:

(3)聖道門與淨土門
基本分類:佛教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或中國八大宗派,可分為兩種法門,即是「聖道門」與「淨土門」。
聖道門: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等,都屬於「聖道門」。
淨土門:專指淨土宗一宗。
修行特色對比
聖道門: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世界,世世得人身,世世增上菩提心,世世修六度萬行,藉以斷惑證真、入聖得果。
淨土門:只管稱名念佛,自然乘託彌陀願力,今生往生極樂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成就佛果。
(4)教判理論的傳承脈絡
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聖道、淨土二門說,是道綽大師遠承龍樹菩薩之難行、易行二道判,以及近繼曇鸞大師之自力、他力二力論而來的。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
龍樹菩薩將世尊所說一代教法,分析歸納成為難行與易行二道:
難行道:修諸萬行,猶如步行,步行是苦,有諸、久、墮之難,證果不定。
易行道:信心念佛,猶如乘船,乘船則樂,有一、速、必之易,往生決定。
曇鸞大師的自他二力論:曇鸞大師進一步闡明,之所以難,乃是在於靠自力;之所以易,乃是在於全靠他力,他力是指阿彌陀佛慈悲平等救度的願力。
道綽大師的聖淨二門判:道綽大師繼承二位祖師之鴻判,更就時代性、根機性,廣引眾多經論,使一代教法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成為有邏輯性、系統性的聖淨二門判。道綽大師建立此聖淨二門,有明確地勸導捨「聖道門」之修行,入「淨土門」之救度的用意。列表如下:

(5)二門差異的核心要點
簡要對比:
聖道門:於娑婆得道,自力斷惑出離生死之法門,唯有聖者堪能,凡夫難修難證;如陸道步行,苦。
淨土門:於極樂得道,他力救度往生淨土之法門,不但凡夫所能,聖者當然亦能;如水道乘船,樂。
根本區別:聖道門與淨土門的根本區別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力)。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據,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離開彌陀本願力,一切失所依附。
修持原則的重要性:聖道門和淨土門有各自的理論體系、修行方法與歸趨,各有範圍,彼此不同,如果把二者摻雜在一起,則所修持的既非聖道門,也非淨土門,彼此混亂。所以學淨土宗,首先要釐清什麼是「聖道門」、什麼是「淨土門」,否則會變成四不像。如果用聖道門的理論來解釋淨土門,那就不是純粹的淨土宗,也不是純粹的他力易行道了。
很多人學淨土門無法入門或產生疑惑,乃至錯解曲解,即是在此點混淆不清。以致全仰他力、萬修萬去、寬廣筆直的安樂易行的淨土大道,變成曲折難行的險道,善導大師所謂「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得生)」,甚可惜也!
(三)祖師傳承
(1)祖師選定的四個條件
前面經論依據與判教理論,都必須有祖師的傳承,也都必須依據祖師的傳承。而淨土宗祖師的選定條件有四:
⒈願生極樂:本身是個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
⒉要有著作:如果沒有著作,就沒有教理的傳承。
⒊著作了義:著作所闡釋皆契應彌陀根本願——第十八願。
⒋開顯釋功:所闡釋要有開顯的功勳,亦即不踏襲前人的解釋,發揮前人尚未提出的契理契機的論點。
具備這四個條件,即成為一宗祖師,其中「著作了義」與「開顯釋功」,是充分必要條件。
(2)淨土宗七祖傳承
依此準則,純粹的淨土宗傳承祖師及祖典即是:
一、龍樹菩薩(2、3世紀頃),祖典:《易行品》《十二禮》。功勳:判難易二道,二道鴻判龍樹功。
二、天親菩薩(4、5世紀頃),祖典:《往生論》。功勳:彰一心歸命,宣布一心天親功。
三、曇鸞大師(476—542年),祖典:《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功勳:顯自他二力,顯示他力曇鸞功。
四、道綽大師(562—645年),祖典:《安樂集》。功勳:判聖淨二門,二門勸歸道綽功。
五、善導大師(613—681年),祖典:五部九卷。功勳:楷定古今,判要弘二門,正雜二行,頓漸二教,報佛報土,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等。古今楷定善導功。
六、法照大師(747—821年),祖典:《五會念佛法事讚》。地位:時人尊稱為「善導後身」。
七、少康大師(736—805年),地位:時人尊稱為「後善導」。
(3)傳承的特色
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讚》雖缺乏教理發揮,少康大師雖未有教理著作,然此二大師前者被尊稱為「善導後身」,後者被尊稱為「後善導」,此二大師如同善導本人,故亦被推尊為祖師。
這七位祖師,地域、時代雖然不同,但其法脈傳承,以及淨土教理思想,都是純粹地根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也都是純粹地依據淨土三經,可說以淨土正依之經解釋淨土經典,即是以經解經,也以淨土正依之經闡釋淨土法門,毫不摻雜他宗他派自力難行的教理,是原汁原味的淨土宗教理思想。故這七位祖師或有地域與時代不同,但其教理卻是一脈相承,一味無別,如一器之水傳一器,始終一轍,無有異途。
淨土宗的創立,完全具備了經論依據、判教理論、祖師傳承這三個基本條件。其教理體系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根本,判教理論以聖淨二門為核心,祖師傳承一脈相承,形成了完整而純粹的淨土法門,為末法眾生提供了一條明確可行的解脫之道。
(4)中國淨土宗三祖與法脈發展
若論將「彌陀淨土思想」體系化、宗派化,實肇始於三代高僧之努力,即南北朝的曇鸞,隋代的道綽,與唐代的善導。三人一脈相承,奠定中國淨土宗理論基礎與弘法方向,可謂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淨土宗初祖、二祖與三祖。
曇鸞於《往生論註》中創「二道二力說」,為淨土宗判教提供依據;明確論述往生淨土可成佛,敞開通往佛果之門;強調「稱名念佛」,簡化修行方法,確立淨宗修行綱要。曇鸞的淨土學說,實為淨土宗的奠基者。
道綽《安樂集》繼承曇鸞二道二力說,創立「聖道、淨土二門」,力駁眾說,建立淨土宗教理骨幹;並將法脈傳承予弟子善導,使淨土宗能走向民間、廣弘不絕。若無道綽及其《安樂集》,則淨土宗法脈恐無以繼。道綽不僅當為淨土宗第二祖,更是中興之祖。
(5)宗祖聖德 法門正宗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創宗的宗祖、淨土宗集大成者。大師才智高邁,學德拔群;甫過弱冠之年,便證得念佛三昧;常於彌陀定中,親遊極樂世界;畢生專弘淨土法門,古今尊稱「彌陀示現」。每當大師開口稱名念佛,聲聲佛號,聲聲光明,故時人亦尊稱「光明和尚」。
大師的淨土宗思想,以彌陀本願為根源,以善惡凡夫為正機,所謂「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此為淨土宗之特色,上符彌陀普度本懷,下契眾生所有根性,可謂圓賅萬行,普攝群機,真正體現淨土宗「簡易、穩當、直截、圓頓」之「勝易」特色,是淨土宗正脈與淨土宗標準。
大師弘法布教,多在唐朝帝都,致使念佛之聲盈滿長安,往生之人遍及都野,蒙化受益者不計其數。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雖至萬代而下,猶能啟人信心;故使印光大師不禁絕讚而言「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
(6)法流東瀛 德化千秋
大師往生之後52年,《往生禮讚》傳入日本,63年《觀經疏》已在日本被抄寫,158年《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傳入日本。
日本之源信上人《往生要集》已大量引用《觀經疏》為依據,使得淨土法門在日本迅速發展。
八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位高僧法然上人(1133~1212),接觸到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之後,就清一色地完全依據相關著作與教理,開創日本淨土宗。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都傳到日本,然而自古以來,日本佛教宗派中規模最大、寺廟最多、信眾最廣的是法然上人所創建的淨土宗。之後淨土宗再分出淨土真宗、時宗等派系,雖分為數個流派,但在淨土教理上總體而言,皆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為其不二主軸。
日本各地寺院以「悟真寺」為名者,約有十所(因大師常住於終南山悟真寺之故);以「善導寺」為名者約四十所;以「光明寺」「光明院」為名者,近百所,皆是對大師的敬仰與追隨。足見大師之德風早已遠播東瀛,流芳千載。
二、淨土宗的流變
(一)善導法脈失傳與十三祖
(1)善導法脈失傳
善導大師往生後一百六十一年,唐武宗滅佛,繼而五代戰亂,又經周世宗於大師往生後二百七十四年(即顯德五年)再度大規模滅佛,《往生論註》《安樂集》以及「五部九卷」大約毀於此一浩劫,於中國幾乎完全逸失。導致宋明以降,乃至現代,淨土一門逐漸融入各宗,如台淨、禪淨、律淨等,與善導大師所闡揚之純粹淨土宗法脈,已有極大區別。
淨土宗創立在隋唐時代,創立之時最為圓滿,後世宋元明清不可能超越之。如長江之水,源頭清澈可飲,然歷經支流匯入,至江口則已混濁難飲!此喻宋元明清以來淨土法門參雜諸宗教理,遂失本宗面貌。
(2)「十三祖」的確立與問題
由於念佛法門簡易殊勝,普被三根,自古以來,淨土宗遂成為中國佛教之主流,其弘傳之廣、影響之深,實非其他宗派所能企及。
自宋朝以來到民國二十九年印光大師往生之後,其間歷經增減而追尊確立出「淨土宗十三祖」:初祖慧遠(334~416)、二祖善導(613—681)、三祖承遠(712~802)、四祖法照(747~821)、五祖少康(736~805)、六祖永明(904~975)、七祖省常(959~1020)、八祖蓮池(1523~1615)、九祖蕅益(1599~1655)、十祖截流(1628~1682)、十一祖省庵(1686~1734)、十二祖徹悟(1741~1810)、十三祖印光(1862~1940)。
這十三位祖師當中,前七位先由南宋天台宗僧人宗曉(1151~1214)在其《樂邦文類》中立「蓮社六祖」,後來又有天臺宗僧人志磐(生卒年不詳)在其《佛祖統紀》中,就這六祖予以增刪而重新立了「蓮社七祖」。然二人皆天臺宗僧,卻為淨土宗立祖,而真正淨土宗幾位巨匠都不在祖師之列,比如曇鸞、道綽,還有三藏大師慧日,實屬遺漏重大,欠缺周全。但由於自唐末以來,純正淨土宗法脈幾已失傳數百年,無人能據法抗辯,故歷代相沿,鮮有異議。
(3)慧遠大師的象徵性地位
慧遠雖被列為蓮社初祖,但從淨土宗法脈傳承的角度來看,其地位主要具有精神象徵的意義,而非實質法統上的關鍵地位。相傳慧遠大師於廬山「集十八高賢立白蓮社」(註:據考證,此為後人所偽托),首倡念佛,但其並無淨土相關著作流傳於世。其修學教理並非依據《淨土三經》,念佛方法亦非他力易行的稱名念佛,而是依據《般舟三昧經》之教義,修持般若禪觀,行自力難行之觀想念佛。此種修行方式,不契合阿彌陀佛本願之理,亦難契合一般大眾之根機。
因此,慧遠大師往生之後,直到唐初二百多年期間,其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的淨土行者並未產生重大影響,也未廣泛流傳。換言之,在唐初以前,慧遠之念佛實踐在淨土宗系統中仍屬無足輕重。正如唐代迦才大師於《淨土論序》中所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4)曇鸞大師奠定淨土宗根基
直至二百年後南北朝時期,曇鸞大師出世,方為中國淨土宗帶來實質性的開創與建立。
湯用彤先生於《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明確指出:「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之初祖。」此一說法從文獻學角度,明確指出中國淨土宗之正式成立,實由曇鸞、道綽、善導三代祖師之教理組織、弘宣法化與念佛實踐,使淨土法門蔚然成宗,流傳廣遠。若從法脈的角度來看,則可見淨土宗有一清晰可循之傳承系統,即曇鸞開創、道綽繼承、善導集大成,乃為純正淨土宗之正統法脈。
(5)「十三祖」並無法統傳承關係
後世所立「淨土宗十三祖」中,除曇鸞、道綽、善導、法照、少康等五位祖師之外,其他多數祖師或無著作,或雖有著作,卻摻雜他宗自力難行之教理。例如蓮池大師之《彌陀疏鈔》、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等,雖為後世廣傳之著述,但皆融攝天台、禪宗等之自力難行教義,已非原汁原味之淨土宗思想。
再者,十三祖之間既無師資相承之必然關係,亦無教義法統之繼承體系,顯示宋元明清以來的「淨土宗」已缺乏一脈相承的法統與血脈。因此,這十三位祖師究竟是依何標準而被尊為祖?據宋代志磐《佛祖統紀.淨土立教志》記載,其標準為:「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可見「淨土宗十三祖」之說,是後人根據歷代高僧中「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所逐漸追尊確立而成。除前述五位祖師外,其餘多不具備如禪宗所謂「祖祖傳心、心心相印」之血脈承續意義。
因此,「十三祖」之立,主要意在追尊歷代修行淨業功德卓著之大德,藉以喚起後人敬仰之心,增進信願行。其立祖方式,與其他宗派如華嚴、天台、禪宗所重之師徒相承不盡相同。故對於所謂「淨土宗十三祖」,知其有此一說即可,不必拘泥於祖師名號與次第。
(6)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的尊崇
然而,印光大師作為第十三祖,對淨土法門之弘揚,實為近代無出其右者。印光大師特別敬仰善導大師,依其專修念佛之法,自修化他,稱歎之辭極為崇高:「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人之指南針也」「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餘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由此可見,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之尊崇,達到前所未有之程度,其對善導思想之繼承與發揚,確實成為近現代淨土宗的重要一環。
(二)淨土法門兩大系統:「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
唐武宗滅佛後,佛教整體大衰,惟禪宗與淨土宗因其簡便易行,尚得流傳,其他各宗都處於頹勢或衰落。宋代禪淨合流,帶動了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同歸淨土,淨土法門由此普及於佛門。至明清時期,可謂佛門已是淨土一家之天下。稱名念佛廣布四方,深入民間,形成「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盛況,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之中堅。
因此,淨土法門分為兩大系統:一為「隋唐淨土」,一為「宋明淨土」。
(1)隋唐淨土:純正的佛力救度法門
隋唐淨土發源於中國佛教鼎盛的隋唐時期,由隋代道綽大師(著《安樂集》)、唐代善導大師(著《觀經四帖疏》)繼承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等淨土思想,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要弘二門、正雜二行」等教判體系,純依淨土三經,創立以稱念佛名、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的宗旨。此即「隋唐淨土」,是一種全然依靠佛力救度、安心稱名、決定往生的純正法門。
隋唐淨土具備純粹、單純、不摻雜的特質,故其義理明確,沒有模稜兩可,令人信行堅定。正因如此,依此法門修行者,可得「百人念佛百人往生、萬人念佛萬人往生」之果證。換言之,根據此法門,無論何種根機,皆能往生極樂,今生即為極樂聖眾之一。
(2)宋明淨土:雜糅與不確定性
自宋元明清以迄近代,約一千年間,中國佛教逐漸衰微,善導法脈的純正淨土宗教理一度失傳。在三教融合、諸宗會通的趨勢下,行者往往以禪宗、天台、華嚴等各宗經論與教判義理,理解或詮釋淨土三經,致使宋明淨土的思想紛雜多歧。
宋明淨土雖同樣以念佛、求生極樂為宗,但其義理往往附帶種種自力條件與修證門徑,故實踐上已非純正他力救度的淨土法門。
例如,有人認為須累積諸多世間功德作為助行,方能往生;然而凡夫所行多是貪瞋癡污染的有漏功德,非清淨真實資糧,不能作為往生依據。
另有強調必須達到特定功夫,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甚至要求斷見思惑,達到「事一心」;或破塵沙惑、無明惑,證入「理一心」,方可往生且品位增上。此類見解,不僅與善導法脈的他力救度思想相左,且與淨土三經所示義理背道而馳。
更有甚者主張「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鼓吹「實相念佛」、「無相念佛」,提出「念佛即念心」、「托彼名號,顯我自心」等說,主張以自力修功迴向求生,已背離阿彌陀佛本願他力救度的根本精神。
總而言之,宋明淨土雖仍屬於淨土法門,卻混雜天台、華嚴、禪宗等他宗義理與自力修行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純粹無雜的淨土宗,亦非極樂世界的「清淨法音」,導致修行者對往生大事心生疑慮與不安。
(3)淨土宗的祖師法脈與教理傳承
自南北朝至隋唐,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所弘揚者,皆為純粹無雜的淨土正義。尤其唐代善導大師,為匡正其他宗派自力觀點所衍生的錯解與曲解,依據淨土三經、請佛證誠,撰著《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建立修學淨土的標準體系,被尊為淨土宗宗祖。
自唐朝末年以降,雖有淨土法門流傳,但並無建立清晰的教判理論與祖師傳承脈絡。宋朝之後雖立有「淨土十三祖」之說,但多為他宗所推,此十三祖的淨土思想既無一貫性,亦無相承關係,難成一宗。
反觀隋唐時期,善導大師依曇鸞、道綽之教義體系,著有《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著作,皆為純正的淨土教理。曇鸞大師承天親菩薩《往生論》而作《往生論註》,引淨土三經為據,融合龍樹《易行品》義理,堪稱淨土宗最初的創宗論典。故曇鸞可為淨土宗的奠基初祖,善導則為總其大成、創宗立派之宗祖。
(4)建立淨土宗法脈的理論架構
從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法照等祖師的著作來看,善導大師一系的法脈,已建立起完整的淨土宗教理架構與傳承。若無此一法脈,則僅有淨土法門,而無完整教理體系,無法成為一宗。
一個宗派之成立,除了須明確依據的經典,尚須提出教理之判別,說明該宗所依經典在整體佛法中的定位與屬性。此外,亦須具備明確的修行方法、所契合的根機,以及所能達到的利益與究竟果位,構成「教、行、機、益」的理論架構。若無此架構,便無以成立為一完整宗派。
然而自唐朝末年以來,中土所流傳的淨土法門,多未具此架構。反觀善導大師一脈的著作,不僅具備完整的理論架構,更提出了獨特的判斷:淨土三部經乃成佛之道,教理上屬圓教,方法上為頓教。因仰賴彌陀本願,無論何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皆蒙救度,攝取不捨,今生決定出離輪迴,往生極樂,成就佛果。此法極簡極易,至頓至圓,皆由阿彌陀佛根本願力所致,乃故有此判教。
(5)判教之建立:聖道門與淨土門
另一方面,依本宗教理,將整個佛法判為「聖道門」與「淨土門」,「難行道」與「易行道」,「自力」與「他力」,以及「豎出」與「橫超」等,形成明確對比。
所謂聖道門,是依自力修行之法,即「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以出離六道輪迴。此為難行、豎出之道。若欲進一步成佛,則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四弘誓願、四攝法、六度萬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福慧,方能成佛。此即大乘聖道法門。
從淨土宗立場觀之,小乘教法姑且不論,即使大乘諸宗,亦未必究竟圓滿。唯有淨土宗,方為究竟圓頓之教,不屬漸次之法。何以故?他宗如天台、華嚴,雖稱圓教、頓教,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心淨即國土淨」等理,然皆止於教理之談。若未實斷煩惱,仍無法了生死;未了生死,即無以證菩提、入涅槃。
(6)談玄說妙不足以出離輪迴
世間許多人雖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甚至謂「無煩惱可斷,無生死可了」,然多止於紙上談兵、頭腦觀念。命終之際,仍隨煩惱業力流轉輪迴。若真欲出離生死,必須面對現實,不能流於空談。
實際上,要脫離輪迴,必須真實斷除煩惱;要成佛,亦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無量福慧。並非僅僅理解教理,即已斷惑證真,圓滿福智,決非一生可辦。
(7)淨土宗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
在此末法濁世,即使天台、華嚴所講圓教頓法,與淨土宗相比,亦屬漸教。蓋以往生極樂為目的之淨土宗,其教義顯明即便臨終一念稱佛,亦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彼國。此為最速、最頓之道。又極樂世界乃涅槃成佛之境,一往生即超凡入聖,無有退轉,直入涅槃。此為最圓、最滿之教。
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此即顯示,由於淨土宗他力念佛往生的教義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之法,超絕於聖道門通途修因證果的道理軌則,故可謂「道理以外之法」。煩惱未斷的凡夫,專稱佛名,即得往生彌陀報土,此為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法門。
與聖道門相較,淨土宗實為佛教中之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8)淨土宗法脈失傳之原因
一個宗派,唯有建立此等理論判教,方可稱為「宗」。自唐末、北宋以來,流傳於世之淨土法門,皆未建立上述理論架構。唯善導大師一法脈之著作,具備完整架構,足以建立為一宗。但為何後世無傳,致使修行者罕知其詳?
如前所述,因歷代法難與戰亂,導致此一法脈著作多已佚失,僅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一書偶有流傳,然亦乏人問津,未能廣為弘揚。
(9)後世雜揉與根本思想之模糊
唐末以來,雖淨土思想廣為流布,然其教理往往與諸宗混合,雖有導歸諸宗於淨土之利,但也導致難以窺見善導法脈之全貌。結果,使阿彌陀佛平等慈悲救度的根本思想未得圓彰,致令後世多誤解或遺忘淨土宗之正義。
三、總結
凡是一宗的建立,除了經典的教理依據及判教體系外,還必須具備明確的祖師傳承與實踐法門,才能稱之為「宗」。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能夠成立為「淨土宗」的,是隋唐時代由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建立起來的淨土法脈,他們所依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正依經典,即「淨土三經」。而他們所弘傳的法門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他力念佛法門,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淨土宗。總結如下:
(一)善導大師的地位與貢獻
宗祖地位確立:善導大師總攝曇鸞、道綽之學,集淨土宗教理大成,創立判教體系與實踐標準,明確提出「稱名念佛、仰靠佛力」的修行方法,堪稱中國淨土宗的真正創宗者。
著作傳世:其《觀經四帖疏》、《法事讚》、《往生禮讚》等五部九卷,是純正淨土宗最重要的典籍,具有創宗立教的代表性。
弘法實效顯著:在長安弘法期間,念佛風氣盛極一時,形成「家家念佛聲、戶戶歸淨土」的盛況,影響深遠。
(二)曇鸞與道綽的開創與奠基
曇鸞大師(初祖):
創立「二道二力說」(難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
著《往生論註》,奠定淨土宗的教理基礎;
引龍樹、天親思想融入淨土,建立理論根據。
道綽大師(二祖):
著《安樂集》,提出「聖道門、淨土門」二門分判;
糾正其他宗派對淨土的曲解,為淨土宗確立正統立場;
將曇鸞的教理系統傳授於善導,形成明確的法脈傳承。
(三)與宋明以降之「雜糅型」淨土思想區別
隋唐純淨土宗:
教理明確:依三經立宗;
修行專一:專稱彌陀佛名;
力主他力:仰靠阿彌陀佛本願救度;
判教分明:辨別自力難行與他力易行。
宋明雜融淨土:
混雜多宗:天台、華嚴、禪宗、密宗之思想交融;
修行複雜:強調功夫念佛、禪觀念佛、實相念佛等;
教理模糊:偏離本願稱名的核心教義;
傳承不明:祖師之間無法脈相承,無教理一致性。
(四)「十三祖」之成立背景與性質
非法脈傳承:所謂的「十三祖」多為後代追尊,未具祖祖相承之法統關係;
讚德表範作用:選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以作為信行者的模範;
無統一教義:除善導、法照、少康外,其餘祖師教義多與他宗交融,非純淨土宗。
(五)結語:淨土宗的本源與正統
真正的淨土宗宗脈,是從龍樹、天親到曇鸞、道綽、善導,繼以法照、少康而成。
善導大師所建立的「稱名念佛、仰靠佛願」的教法,是最契合《淨土三經》的正義。
宋明以降的「十三祖」體系,是歷代融合與推崇的結果,並不構成一個教義一致、法脈明確的宗派系統。
因此,隋唐淨土宗才是真正完整、純正、具有宗派標準的中國淨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