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一、蒲甘的佛教藝術

  這一幅《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間圖》,是緬甸蒲甘王朝時期(1044-1287)的作品,雖然經過了近千年的時光,這幅圖依然清晰完整。古樸典雅的畫面,透著一股濃濃的緬甸佛教文化氣息。

  緬甸,一個樸素、深具濃厚小乘佛教氛圍的國家,萬塔成林,赤腳托缽、原始的佛教儀軌,如今依然呈現在這一片土地上。

緬甸蒲甘王朝時期(1044-1287)《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間圖》

  被譽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更是緬甸佛教的中心,城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建築群,佛塔風格各異,精美絕倫。而城中三千多座佛塔,幾乎都是建於蒲甘王朝時期,那是緬甸佛教藝術的黃金時代。

  1044年統一緬甸的國王──阿奴律陀,曾在佛寺隱居多年,深受佛法薰陶,繼位後,立志弘揚佛法。阿奴律陀國王曾用三十二頭大象,從直通將三藏經典運回蒲甘,同時請回五百名高僧,並將三萬名能工巧匠帶到蒲甘,他們精湛的技藝,塑造了輝煌的佛教藝術。他們在佛教傳揚中,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蒲甘王朝全盛時期,建造了大量的大小佛塔、寺院、禪堂、洞窟等,佛塔數量達四百萬之多,使得蒲甘城有「手指之處皆佛塔」的美譽。在寺廟佛塔裡的入口處、佛堂、走廊等壁上,幾乎都有大量雕細刻畫的壁畫,技藝高超。

 

  二、畫中的佛教典故

  這一幅蒲甘時期的《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間圖》,則為緬甸古標科伊寺入口西壁北側的經典壁畫。很多佛塔寺院的壁畫,在歷經千年之後早已剝蝕,黯淡不清,但這一幅圖依然透著光澤,絳紅的底色與土黃、米白交相輝映,形成鮮明對比,有金色輝耀之效。畫面古樸典雅,靈動飄逸,彷彿再現了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人間的殊勝場景。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八年,恆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以神通力從祇洹精舍到忉利天,於善法堂的金石上結跏趺坐,為摩耶夫人演暢微妙法義。此時,人間的四眾弟子久不見如來,渴仰孺慕,十分愁苦,如遭失去父母般的毒箭穿心之痛。他們一同來到世尊住處,望著園林庭宇,卻看不到佛的身影,倍加悲傷,無法自抑。

  佛陀為母說法三個月後,便從忉利天返回人間,此時雨降天花珠瓔,無量諸天大眾前來歡送。帝釋天施展神通,從忉利天宮善法堂變現一條大道,階降人間,由黃金、白銀、琉璃而成:中間臺階為黃金,左邊臺階為琉璃,右邊臺階是白銀而成。佛陀由善法堂起身,從中間的黃金臺階緩步而下,諸天大眾跟隨左右。

  此畫僅有一金色寶梯,釋迦牟尼佛立於蓮臺之上,在金色寶階中央,慈目微笑,著袒右袈裟,左臂屈舉至胸前,右臂向前伸出。髮髻高聳的三面梵天執持傘蓋,立於佛陀身後;佛陀跟前的帝釋天,雙手合十,虔敬地仰望佛陀。

  畫面最左側作前導的天人,頭戴寶冠,兩手分持拂塵及淨瓶,應為侍從。在梵天身後,亦有仰望佛陀的天人,虔誠合掌,神情專注。

  生於末法時代的我們,不能目睹佛從天上返回人間的殊勝場景,由畫中的描繪,彷彿也身臨其境,看著聳立著的金色寶梯,直達雲霄之外,釋迦牟尼佛正在諸天的護送中,踏著金蓮,在漫天花雨中,緩緩而歸。

 

  三、典故的真實意涵

  1. 為何浩蕩歸來?

  或許有人會疑問:世尊有大神通力,去忉利天講法時,用神通悄悄前去,人間四眾弟子很多都不知佛的去向;為何返回之時,不是悄然歸來,而是通知四眾弟子,並在諸天的歡送中浩蕩來歸呢?難道佛是為了讓眾生前來恭敬禮拜,才營造浩大、壯觀的場面嗎?

  世尊在人間的一切示現,都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因此每一個舉手投足,無不是在說法度生,定有深刻意涵。

  佛前去忉利天時,隱沒而去;歸來之時,則是提前告知,諸天相送──這樣的場景與《觀經》極為相似。

  《觀經》中,世尊前去宮中為韋提希說法時,也是隱沒而去;當韋提希夫人得見阿彌陀佛本尊而得無生忍,以及世尊暢懷宣講阿彌陀佛救度之法,回歸耆闍崛山時,則是足蹈虛空,不再隱沒身形。

  世尊的出世本懷得以暢達,一切眾生因韋提希夫人請法的因緣,都能獲得淨土法門的真實利益,往生淨土,於是示現足步虛空而歸。

  世尊前往忉利天為母及無量諸天說法,是盡孝心,而佛以一切眾生為父母,佛的出世則是要度化一切父母。他於忉利天為母說法,亦是為一切眾生說法,為了顯示此心,回歸之時,才有浩浩蕩蕩諸天相送的場景,正是寓意著一切眾生父母,都將得度,離開生死輪迴。

  2. 為何要走階梯?

  雖然如此,佛是法王,於法自在,十方法界一念遍至,無有障礙,完全可以乘虛飛空,隨意歸來,為什麼還需要帝釋天以神通化現寶梯,從寶梯返回人間呢?

  當然,佛可以乘空來臨,但是佛反而不這樣示現,目的當然也是為了度化眾生。

  世尊在人間八相成道,示現與世人一樣的生老病死,都是為了給眾生啟信:原來佛是真實存在的人,人也是可以成佛的。

  末法人根陋劣,疑心偏重,大概都把佛從天歸來的這件故實當傳說了。然而這三道階梯確實曾留下遺跡,被古人載錄書冊,這個歷史遺跡,是在給後世凡夫啟信,說明佛是真實存在的。無論何時,當人們看到佛陀時代的遺跡,信心自然生起。

  3. 念佛則見真佛

  那麼世尊當時走過的梯子,現在何處呢?是否還存在?

  世尊從忉利天回返人間之地,在僧伽尸國(今印度桑凱西亞)的大水池旁。世尊回到人間後,三道寶階陷沒於地下,地面只留下七級臺階。

  阿育王曾到此地參拜,為了瞭解寶階陷入地下多深,就派人開挖查看,想不到一路深掘直下,傾盡全力,仍然不能探底,不見寶階究竟達於何處。這就知道,人力不可能造這麼一座寶階,更何況向地下伸展的階梯也是毫無作用的。若不是佛陀的慈光所感,無此人間的寶階;若不是神通力所成,也無此實質的寶階;若不是度生悲願未了,更無此地下寶階。阿育王為此深感佛恩廣大,於是就使人在七級臺階上修葺寺院,在中臺上安放高約四米的佛陀立像,並立柱銘文,標示這樣一個顯赫的遺跡。

  法顯大師與玄奘大師西行時,都曾經過此地,法顯大師甚至在此寺結夏安居三個月。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了阿育王時期修建的佛陀從忉利天下降的寺院盛況:

經制輪奐,工窮剞劂。
聖形尊像,務極莊嚴。
僧徒數百人,學正量部法。
數萬淨人,宅居其側。

  西元1183年,格羅吉王賈雅旃陀羅,受婆羅門教徒的鼓動,下令拆毀僧伽尸城和寺院建築,把這裡犁成農田,磚石則作為堤基。

  直到西元19世紀,考古發現了阿育王石柱後,這裡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然而,世間無常變幻,雖然現在還有石柱亭,以及建在土丘之上的小寺院,寺院裡也有佛從忉利天歸人間的雕像,但是佛走過的梯子,早已消失,曾經的佛教盛況也蕩然無存。

  娑婆世界一切無常,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因此佛在為我們留下遺跡的同時,也讓我們體會無常,尋求解脫。

  雖然佛走過的梯子已經隱沒不現,但是佛為母說過的法一直都在,佛為救度一切眾生父母宣說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一直都在。

  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身,是極樂世界本身,無衰無變,永遠存在。念佛則是見阿彌陀佛,也是見十方諸佛,一切都含攝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中,一切都是從「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流現出來。

  無論我們看到佛陀的畫像也好,看到佛陀時代留下的遺跡也罷,不過是佛的方便善巧,唯一的目的只是讓眾生念佛見真佛,念佛真成佛。

文/釋佛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