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在中國,阿彌陀佛可說是與我們這個世界緣最深、最近的佛,可謂無人不曉,不管信不信佛,人們都會不自覺地從口中念出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形象也因此常為人熟知,而阿彌陀佛像中,流傳最廣的要數阿彌陀佛接引像。

  阿彌陀佛接引像是描繪往生之人命終之時,被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的場景。眾生往生之後,不僅永脫輪迴之苦,永享極樂諸樂,而且疾速成佛。常見的阿彌陀佛接引圖,有單尊阿彌陀佛垂手佇立像,有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像,也有阿彌陀佛攜極樂世界諸聖眾一齊接引像。

  歷史上,阿彌陀佛接引相,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造像風格,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西夏時期的幾幅接引相。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於西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我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古國。西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1038年,西夏立國時,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

  歷史上,西夏歷代諸王均崇信佛教。彼時西夏國境內,全民信佛,寺院林立,法事不息。而西夏的佛教藝術由於受到西夏政府和社會的提倡和重視,不僅能得到較多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援,而且藝術品的創作者均有虔誠的佛教信仰。這樣,就使西夏佛教藝術創作中出現了許多傳世精品,尤其是在繪畫藝術方面,西夏有很多留存於世的壁畫、版畫、卷軸畫、岩畫。

(圖一)

  190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了3幅西夏時期(1032-1227年)阿彌陀佛接引圖,畫面華麗莊嚴,引人入勝。反映出西夏文化獨有的內涵和特點,表現了明顯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也可由此推知,當時的淨土信仰在西夏國流布甚廣,普行於世。

  第一幅圖(圖一),圖中阿彌陀佛現佛三十二相中諸多莊嚴:頂上肉髻相,頂上有紺青低平肉髻;眉間白毫相,兩眉間有白毫,右旋,放光,又稱毫光、眉間光;目紺青色相,眼睛紺青,如青蓮花;手指細長相;手足柔軟相;垂手過膝相;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兩肩、頸項等七處的肉都豐滿、柔軟;身形端直相;兩頰隆滿相,等等。                                                          

  佛著紅色袈裟,偏衫輕薄貼體,有綠色頭光。胸前有卐字。雙手掌心都有法輪印;左手姆指與無名指相撚,作說法印,又稱轉法輪印;右手施與願印,表示能滿眾生所有願。雙足各踏一朵青蓮。觀音、勢至二菩薩合捧金蓮,齊來迎接往生人。觀音菩薩冠上飾化佛,大勢至菩薩冠上為寶瓶。

  畫面左下角繪一身形比例微小的僧人,在樹下合十而坐,寂然而逝。此時,僧人已為阿彌陀佛眉間毫光攝取,神識化作一童子形象,乘祥雲從頂上而出,進入阿彌陀佛的光中,立於金蓮旁,表現僧人將至西方淨土蓮花化生。

  

(圖二)

  第二幅圖(圖二),畫右半部繪阿彌陀佛,左半部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身軀較小,主次關係明顯,三者皆立於赤、青、綠、黃的渦捲彩雲上。阿彌陀佛作接引狀,有綠色頭光及紅色舉身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足各踏青、紅蓮。觀音菩薩側立,寶冠上有化佛,頭光為白色,足踏青蓮;大勢至菩薩寶冠上飾寶瓶,頭光為青色。

  二菩薩手捧金色蓮台,作勢迎接圖左下角的往生男子,男子的髮型、服裝為西夏党項族特有。男子為阿彌陀佛毫光攝取,從頭頂升起,化為騰雲的童子,進入阿彌陀佛的光中,跪於金蓮旁,象徵著往生淨土。

  背景以紅色為底,上方繪天宮樓閣及蓮花、笛、鼓、琵琶等樂器,表現出西方淨土世界的莊嚴。此幅作品強調西方淨土三尊與被接引者的關係,設色鮮豔,線條流暢,服飾容貌無不精心描繪。  

  第三幅畫(圖三)中,阿彌陀佛足踏雙蓮,左手施說法印,右手作與願印,眉間白毫宛轉射出一道白光照覆往生者,表現佛接引之勢。頂上華蓋以白雲包覆,綴飾搖曳。往生者為一對夫妻,男者持長柄香爐,髮型是遵照西夏景宗李元昊(1032-1048在位)發佈的禿髮令之樣式而繪;女者雙手合十,髮髻高綰。從服飾來看,二者極有可能為貴族佛教信仰者。

  佛輪廓以紅色線勾描,膚色原先塗有金泥,現金泥多已脫落。紅色袈裟可見金泥描繪的蓮花紋,下擺則繪有寶相花紋。全圖洋溢著寧靜莊嚴的氣氛,畫風洗練,表現出宋代(960-1279年)的繪畫風格。

  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這有什麼經典來源和依據呢?

  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發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佛說阿彌陀經》裏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經》九品往生章中,更是以大量篇幅描繪了彌陀接引往生人的場景。

  正由以上釋迦佛在三經中開顯的淨土法門,才使得我們瞭解到,原來法界中有這樣一尊光明接引的佛,慈悲救度的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的阿彌陀佛。

  一般的佛像多呈現結跏趺坐像,唯獨阿彌陀佛像多為立像,這其中有何緣由呢?善導大師曾在《觀經疏》中自設問答道: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意思是說,諸佛都有無上之德,世出世間最為尊貴;阿彌陀佛發願來救度眾生,為何不現從容安詳的端坐像呢?那是因為祂見到娑婆世界眾生為諸苦所迫,而且在業力的驅使下,都無一倖免地被牽向三惡道。阿彌陀佛悲心所見,哪裡還端坐不動,此時唯有急切趕赴苦界,「立撮即行」,來到眾生面前,施以接引之手,接往祂的極樂淨土。故而阿彌陀佛的站立像,淋漓盡致地顯示了其救度眾生出三界火宅之急迫,如同救援隊需第一時間趕赴重災區一般。佛這樣的姿態,給予我們臨臨入於地獄的眾生莫大的安慰!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而阿彌陀佛的光很特殊——它專門攝取念佛之人往生極樂。《觀經》中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在這三幅接引圖中,都表現阿彌陀佛眉間放出毫光攝護念佛之人:此光護佑念佛之人臨終不受邪魔擾亂,保持正念;繼而攝取其往生極樂成佛。所以,我們念佛之人,可以說時時都在阿彌陀佛光明的護佑中。這種光明非肉眼可見,乃是心光——內心與佛心相融。

  念佛之人,一面隨緣過著凡夫的生活,卻已得到了必定成佛的身分,內心永恆地沐浴在無量光明之中。

 

佛昀居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