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悲欣交集見彌陀

清源遺墨

  1928年的初夏,走過了一個時代絢麗輝煌人生的李叔同,已成了出家十年的弘一大師。一個風輕雲淡的日子,在他從杭州趕往廈門的路上,遇見了一座深藏在刺桐花海的石頭古城,還有古城人恰如刺桐花般的燦爛微笑,就這樣不經意的駐足凝視,卻留下了大師一生最後十四年的弘法足跡,也留下了無盡的住世珍寶。這座古城便是有著「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之稱的福建泉州。

  1942年的初秋,大師摒棄事務,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世前不久,大師凝聚一生的心境,寫下「悲欣交集」四字,數日後,又在後面寫下「見觀經」三個小字,這便成了大師最後的遺墨,也是大師留給世人最悲切的叮囑。

福建泉州清源山彌陀巖 弘一大師遺墨刻石

  那是一個寧靜的黃昏,夕陽的餘暉靜靜地灑滿晚晴室(弘一大師晚年居住的地方),屋後那棵蒼老的玉蘭花樹上,潔白的花瓣兒,正悄然飄落,宛如壁畫裡舞動的飛天,輕盈優雅;空氣裡浮動著幽幽清香,似乎從極樂世界七寶池中,飄來的朵朵四色蓮花,微妙香潔。弘一大師就這樣安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入淨土,真正成就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無量光明,照耀著無數淨土行人的歸鄉之路。

  而且,大師的遺墨「悲欣交集」,亦被刻在了泉州清源山的石壁上,與大師的舍利塔對面相望,引無數世人仰望沉思,思考著「悲欣交集」裡深藏的意涵。然而,多少人只是停留於這四字,卻遺忘了大師最後寫下的「見觀經」三字,這才是大師一生信仰的歸宿,才是對世人最深切的付囑,亦如《觀經》世尊對阿難的付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或許是大師冥加護佑,這被遺忘的「見觀經」三字,卻以另一種更深刻、更直接的方式彰顯於後人。

 

巖間聖蹟

  有著「第一山」美譽的清源山可謂佛教聖地,峭立的絕壁上,參天的古木間,寂靜的巖洞裡,留下無數高僧的足跡、莊嚴的佛像。這隱蹟於清源山清幽空靈、茂林修竹處的佛像,儼然成了一山最美的風月,數百年來,引無數行人流連忘返,虔誠禮拜,最終歸入佛門。

  這些山巖佛像多為宋元時期所造,三十六洞中幾乎皆有精美莊嚴的佛像,更有古寺林立,只是時代更迭,曾經佛教的盛況雖隱沒在古樹叢林中,但仍有佛像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如如不動,守護眾生。

  現今尤為突出的便有六處八尊:彌陀巖阿彌陀佛立像、瑞像巖釋迦牟尼佛立像、西峰巖釋迦牟尼佛坐像、千手巖釋迦牟尼佛坐像、恩賜巖觀音菩薩像、碧霄巖三世佛坐像。

  更為巧合的是,弘一大師的舍利塔正處於彌陀巖之側,而「悲欣交集」亦是刻在彌陀巖的石壁上。正因如此,無數敬仰者,只要前往大師舍利塔處,或舉目見「悲欣交集」四字,也許不知大師悲欣交集之心境,亦不知「見觀經」之旨趣,卻會不自主地走向彌陀巖。巖中的阿彌陀佛立像,足踏蓮花,金臂垂伸,深情地凝視著過往的行人,但凡注視如此莊嚴的面容、慈悲的眼神之人,無不深受震撼,自然合掌禮拜,菩提種子藉此得以抽心。

  且讓我們追隨大師的足跡,沿著尋佛徑拾級而上,走進古木參天中的彌陀巖,以悲欣交集之心,靜觀阿彌陀佛立像莊嚴之美,體悟阿彌陀佛慈悲之心,從而悲嘆三界輪迴之苦,欣求彌陀淨土之樂。

 

彌陀凝視

  彌陀巖處於高築雲臺之上,石室倚巖開出,為仿木石構,與周圍的古樹有渾然一體之感。登臨其中,可見飛瀑如練,一城風光盡收眼底;縱然如此,卻遠不及石室內佛像之盛景。

  靜靜地仰望著那依天然崖壁雕鑿而成的阿彌陀佛像,彷彿可以穿透歷史,遙見數百年前工匠雕刻石像的畫面。

  那是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一位從金陵(今南京)雲遊而來的僧人覺成,同樣被佛教聖地的泉州所吸引,震撼於清源山的古寺叢林,也留在了泉州。也許是他對淨土法門堅信不移,為傳揚彌陀名號,便決定在山中開鑿石窟,營造佛像,給世人供養禮拜,從而信佛念佛,共成佛道。彌陀加被,眾緣和合,覺成的發心很快得以實現,泉州官員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耳不花、憲法使孫三寶、僉事釋迦奴的大力支持,捐財首倡,當地各大高僧共同成就,不久便開始興建。

  當時主要的施工者幾乎都是清源山中的高僧,他們倚著石壁開鑿石室,用仿木構的石頭建築佛殿,又以巨石搭建築臺,並依著山石精心雕刻佛像。如今看著這精美莊嚴的阿彌陀佛像,隱約可以看見他們順著石壁的紋路,一鑿一鑿地刻畫著石壁,與石壁觸碰的清脆聲中,還伴隨著聲聲柔和的「南無阿彌陀佛」;碎石紛紛掉落的瞬間,飄逸的衣紋也漸漸呈現其中,接著是慈悲祥和的面容、深情注目的雙目,在法師們的一鑿一刻間,清晰、靈動;然後又精細琢磨,敷染丹青,鍍上金輝。就這樣,經過四年日夜的雕刻,直到1364年,曾經堅硬的石壁,在法師們的智慧與巧手下,變成了一尊莊嚴佇立的阿彌陀佛像,高達5.77米,寬2.5米。

福建泉州清源山彌陀巖 阿彌陀佛立像

  這凝聚了法師們悲心的阿彌陀佛像,歷經幾百年,雖然幾度裝金修復,現在所見,依舊精美絕倫。阿彌陀佛跣足而立,安然佇立在三重蓮座之上,右臂自然垂伸,作接引狀,左手輕放胸前,衣紋如水波般輕盈流動,正顯阿彌陀佛足踏金色寶蓮,從西方淨土飄然而來,金臂遙伸,接引念佛眾生,回歸淨土。那微微閉合的雙眼,慈悲祥和,還流露出對流浪三界的佛子十劫等待與守候的深情,正是:

  蓮池無日不花開,四色祥光映寶台;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事不思來。

  數百年來,那些在世俗紅塵裡漂泊、奔波的旅人,當自以為永恆的平靜被業風吹成支離破碎,當生命在時光中漸漸流逝,如少水之魚,風中燭燈。於是,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清幽寂靜的清源山,藉以尋求安靜與永恆,故而走進了這彌陀巖。不知當他們與阿彌陀佛深情的目光注視時,是否真能體會到生死的無常、三界的輪轉?是否能體悟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心大願,在低頭禮拜之際,也能輕輕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那些淨土行人看著阿彌陀佛垂手接引的主動,是否願意接受彌陀的救度,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淨土呢?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師經歷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生,成為律宗一代中興祖師,持戒精嚴,然而卻在晚年寫下內心最真實的獨白:

  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
  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正因如此,他一直視自己為下品下生之機,在人生最後的時刻,一心念佛,得見阿彌陀佛之示現,於是悲欣交集,落下淚水。也許這正是深切認識到了凡夫之罪惡如斯,常沒流轉;但阿彌陀佛大悲無倦,十劫等待,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一切眾生。因此,才寫下了「悲欣交集」,最後又添上「見觀經」,表達自心,以示後人。

  《觀經》中,下品下生之眾生,一生造罪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十聲稱佛,當下蒙佛接引,往生極樂。而且一部《觀經》,「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才是弘一大師暗合道法,留給世人最深切的付囑。

  因此,彌陀巖石壁上「悲欣交集」的旨趣,正在於石室中佇立來迎的阿彌陀佛。

  但願,那些走進巖穴、禮拜彌陀的人們,能體悟人生之悲欣交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願,那些體悟人生悲欣交集的人們,亦能遇見彌陀,走進極樂的淨土。

 

文/釋佛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