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一)藝術瑰寶,自在神韻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號稱世界第六大博物館,藏品量多質精。其中編為國寶83號的「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則是一件足以代表韓國數千年藝術文化的經典之作。

  這尊菩薩高93.5cm,為韓國「三國時代」(七世紀前期)造像。歷經一千多年的歲月,銅面的豔熠金光在時光中銷蝕,讓整尊造像古韻襲人,觀之則煩惱頓消。

  菩薩頭戴三山式寶冠,上身素袒,脖子上戴一寶環;下著大裙,衣折繁複唯美,裙襬觸地,披放如倒花。

 

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韓國「三國時代」(七世紀前期)造像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菩薩從高座垂放左腳,一蓮臺從地湧出,托其足;半跏的右腳,置於左膝。左手撫其腳踝;右肘點在腳上,手掌慢舉,五指纖柔,如蓮花綻放,輕觸頰邊。這連續性的微妙動作,抓住了菩薩正思惟入理的瞬間,因而兩目微張,面含微笑。這種沖淡恬靜,又幽深絕人測度的神情,給人至極的美感經驗,也給瞻禮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說到國之重寶,此彌勒思惟像是足以當之的,因為不論我們怎麼看,都只覺其神態安詳、法相高雅。這是初步概觀。若再注視其坐姿、微笑、神態,考慮匠人何以有此創造、菩薩何以有此形相,我們也必將陷入沉思:彌勒菩薩因何而思惟?世人苦思冥想的時候,總是鎖著雙眉,為什麼這尊思惟像卻是自在安詳、微笑示人呢? 

 

(二)菩薩思惟,上求下化

  凡是菩薩,都心懷眾生,念念以悲憫拯濟;然而,不經過智慧的抉擇、辛苦的實踐,則成佛遙遠,度生也缺乏力量。菩薩道之艱難,如以一人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凡是菩薩,為了上求下化,都必有思惟。

  漫長的時劫中,無數菩薩或已成佛,可是我們呢?他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他因地的思惟,難道獨獨漏了對我施加方便嗎?十方諸佛番番出世,傳承不絕,把法界智慧海都舀乾了、把法性真如理都思惟遍了,卻依然沒有思惟出一個平等的法門,普施救度於善惡眾生。因此總有無量生命,在生死海中常沒流轉。尤其娑婆的苦惱眾生,直令一千四佛搖頭嘆氣,放捨而去。

  唯有法藏菩薩,為我們五劫思惟,誓願眾生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就能速離生死,速成佛道。兆載永劫之後,法藏菩薩終於成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成佛。

  當彌陀成佛的那一刻,諸佛度生的願心得以圓滿;眾生成佛的大願,因此滿足;諸佛菩薩長劫的思惟,也瞬間有了圓滿的答案—–他們便能在娑婆世界宣揚阿彌陀佛的名號,自在度生,而不是無奈地離開。

  彌勒菩薩是下一尊在娑婆世界出世的佛,龍華三會,說法度生。釋尊曾叮嚀彌勒菩薩:「破戒重罪之輩,剃頭染衣著袈裟者,皆付囑於汝。」要讓釋尊教下,曾經出家卻破戒犯罪、沒有解脫的眾生,在龍華三會上一網打盡。

  這本來是難中之至難的事,現在,有了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一切變得簡單易行:長劫的思惟,免了;困難而容易退墮的功行,也免了,彌勒菩薩只要口宣阿彌陀佛的名號,度生的大業,在屈伸臂間頃刻成就—–哪怕他是破戒重罪者。

  《大經》中,釋迦佛付囑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不僅是釋尊一佛的付囑,也是十方諸佛都將付囑傳承的法門,因為阿彌陀佛五劫思惟時誓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因阿彌陀佛的五劫思惟,上求下化的大事易如反掌,一勞永逸。

 

 

(三)獨特造型,淨土深意

  當然,菩薩度生,非凡夫能解,然而這尊彌勒菩薩巧妙獨特的形貌,將所思之法的種種深意加以具體化、形象化,讓人一目了然,心領神會。

  1.執簡馭繁,萬法歸入念佛

  首先,從下向上觀之,有以簡化繁之意象。

  下方衣裙曲折層疊,恰似菩薩為了度生,思緒萬端,百轉千迴。然而,菩薩上身素袒,簡約到僅得一寶環,與繁複的衣折形成鮮明對比,如一切的問題在遇到名號的瞬間,都變成了簡單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此六字廣收無量諸法。

  彌勒菩薩聽聞淨土法門時,縱然有所疑惑,一旦面對名號功德,也唯有信受,「不敢有疑」;縱然思緒起伏,也唯餘歡喜踴躍。

  2.繁簡對比,淨土易行難信

  其次,這一尊之內所存的簡與繁,對比非常鮮明,讓人自然聯想到淨土法門的易行難信──念佛法門既簡單殊勝,卻又無比難信。

  淨土法門,唯佛能知,位至補處的彌勒菩薩也不能透達;只是彌勒菩薩謙敬至極,「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但未來世眾生憍慢懈怠,有種種懷疑,難以信受。因此,彌勒菩薩需要深入思惟:當來成佛,龍華三會上要如何不負彌陀本願、釋尊付囑,勸眾生信難信之淨土呢?又要如何廣開方便,引導一切根機歸入淨土、念佛往生呢?

  既然一代聖教不過是淨土法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化前」教。彌勒菩薩為引導眾機,也將會廣開方便,化歸彌陀本願,一向專念彌陀佛名。這尊造像的層層衣折,象徵廣開的諸多法門:廣博深邃,令人神往,卻只可望其殊妙,終究是非我所有的。然後,繁重的紋飾再向上一著,則一轉為上身的素袒,不掛一絲,見諸法之本來,簡單而平淡。所謂諸法,無非只是念佛往生,唯此一道,更無第二。所以,關於「開合」、「權實」的關係,在菩薩暗合道妙的形象中,展現無遺。

 

 

  3.摒除修飾,如同念佛

  這種繁簡並用的形象,還能解讀出另一層深意。

  北齊佛像薄衣貼體,有「曹衣出水」的獨特風格;此尊半跏像很特別,雖然沿襲北齊遺風,卻更摒除衣紋,使菩薩上身不加任何修飾,唯有古韻之色。

  這正是「白木念佛」之意涵:一句名號,得度生死,往生全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無需凡夫種種自力色彩修飾,不假萬行插助,但能本願稱名,必定往生。

  正如〈白木之念佛〉中言:

彌陀之本願特殊,苦行難行之願行,皆為五逆深重之人故,五劫兆載之願行,縮於失念位之白木之念佛,無窮之生死縮於一念,僧祇之苦行成於一聲也。

 

(四)一切圓滿,自在微笑

  菩薩也有所苦,苦於佛道未成,苦於眾生難度。眾生困惱,菩薩亦惱。而這尊彌勒菩薩思惟像,卻如此自在優雅,彷彿法界的大事都消融在這悠深的喜悅中──當菩薩舒展左腳的那一刻,手指也觸到頰邊,正逢足下的蓮花湧出,相望一笑。這抹望蓮而生的自在微笑,能解眾生萬種憂惱,能帶眾生飛越萬水千山輪迴路。

  《大經》會上,釋尊宣說無上法音,彌勒菩薩親聞之,獲無上大利,看到了成佛的終點;然後佛金口付囑,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度未來無量眾生。關於如何廣開門路,方便導引,也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中瞬間明瞭。所以彌勒菩薩當下契入法理,法相也隨之一變:頭上的三山寶冠,實為頂戴彌陀恩德的蓮冠;足下所踏寶蓮,亦是彌陀所賜的正覺蓮臺;內心思惟的正理,無非是彌陀名號之法界性體。於是諸佛加身,便不覺流露喜悅,使釋尊感到欣慰,彌陀為之歡喜,十方諸佛同聲讚歎。

  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他的成佛度生也要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那何況凡夫的我們呢?

  印光大師說: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與彌勒菩薩一樣,得到了成佛的大利,也聽到了釋尊的殷勤付囑。

  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思惟、修行成就:曠劫的輪迴,終於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畫下完美的休止符;無盡的煩惱,也將在名號中化作一抹淡淡的微笑。

  我們也可以如這尊半跏思惟像一般,在娑婆的路上,安心念佛,微笑生活,自在往生;當彌勒佛出世之時,我們亦可乘願再來,在龍華三會上,與彌勒佛共同宣揚彌陀名號,度化無量眾生。

 

文/釋佛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