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一、敦煌迴響,彌陀呼喚

  敦煌,是去過的,不僅是在夢裡。否則,敦煌的莊嚴不會這麼清晰,刻在生命裡。

  漫長輪迴的生命中,不知多少次走進敦煌的石窟,也許是雲遊僧人、是匠人,或是虔誠的供養人……。因為淨土是一切人的故鄉,而敦煌,道盡了故鄉的美好。

  諸佛的慈悲,在匠人一鑿一鑿的雕造、一層一層的點染下,早已悄悄傾注於諸造像中,投射到了這個世間。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畫,甚至每一種色彩,都不是簡單的靜止畫面,是祖師的願力、供養人的祈願,把淨土的溫雅德香浸潤給了苦惱的世人。

  若能靜觀,煩亂終歸寂靜、熱惱變為清涼,就能聽見一直在石窟中迴響的彌陀的呼喚:「孩子,我在敦煌等你,不過千年;而我在淨土等你,已經十劫。」縱然相隔千里,未能走進石窟,若有緣看見壁畫的一個畫面、佛菩薩一個微笑,甚至任何一個自在瀟灑的動作,也會被震撼、感動,從而發起願生淨土之心,回應彌陀的呼喚,一聲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二、反彈琵琶,主動救度

  開鑿於中唐時期的112窟,是一個袖珍石室,僅容納五人。窟內南壁有「觀無量壽經變」,整幅畫敷以石綠、赭黃、鉛白等色,華麗而典雅,線描明快,菩薩、飛天衣帶飄飄,有「吳帶當風」的韻致。畫上一位菩薩反彈琵琶,尤其讓人歎為觀止,打動人心。

 

敦煌石窟 112 窟南壁東側《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

 

  在敦煌壁畫中,彈奏琵琶的畫面達數十幅之多,姿態各異,或豎彈,或橫彈,或傾身倒彈,還有共命鳥也彈奏起琵琶,皆是靈動飄逸,自在優雅。然而,第112窟南壁東側《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姿態,堪稱一絕,儼然是敦煌藝術裡最經典的伎樂形象,最優美的舞姿。

  《觀經變》中,阿彌陀佛在蓮臺上跏趺而坐,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坐一邊,周圍寶樓林立,寶樹行列,聖眾環繞。

  在阿彌陀佛正前方的七寶平臺上,有六位伎樂菩薩,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左側菩薩持婁鼓、笛、拍板,右側菩薩奏箜篌、阮咸、琵琶,共同以微妙聲供養阿彌陀佛。

  當中有一位迥出的菩薩,正合著樂音起舞,揚眉瞬目,神態自若。他上身坦露,披掛瓔珞,赤足踏地,手持琵琶,右腳高高起,正在翩翩起舞,舉足旋身,輕盈自在。突然,一舉足一頓地,再一個出胯旋身,左手置琵琶於身後,右手後揚,反臂而彈。一瞬間,這令人驚歎的動作定格了,吸引眾多目光,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千年浪花。

  而這時,阿彌陀佛的正覺大音也正緩緩響起。

  按今日所見的資料,唐人坐姿彈奏的琵琶,是橫著的,狀似倒梨,兩手放低,左手按音位,右手撥弦。坐彈琵琶,是靜態的、受限的、定點的、單向的;《觀經變》的反彈琵琶全然不同,是動態的、自在的、舞動的、隨意向著十方的,似乎是剛往生到淨土的聖眾,迫不及待要用最美的音聲供養阿彌陀佛。

  而最美的供養,是向十方傳達阿彌陀佛主動救度眾生的悲心。

  怎麼說呢?琵琶有特殊的渾厚音,詩人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就是低沉而響亮的狀聲詞,因為震聲相連,如暴雨乘風,才見天邊的烏雲,霎時已經橫掃大地。這樣的急雨嘈嘈,和清越激厲的細弦交替演奏,特別淒緊、激昂,如百萬大軍護著先鋒部隊,勇猛地突進敵軍核心,一舉攻破,整個過程乾淨俐落,速戰速決。那麼,阿彌陀佛如何主動救度眾生呢?如果不是這金剛之音、鋒利如寶劍的六字名號,獨挑大樑,衝鋒陷陣,刺進煩惱群賊的賊窩,一擊首領心臟,我們這些被綑綁得透不過氣、無一時半刻自在的罪業凡夫,究竟該靠什麼脫離群賊環顧的這個火宅?阿彌陀佛送到我們面前來的這六個字,才念出口,毀壞刑具,破開枷鎖、降伏群賊惡獸……。妙的是,我們絲毫沒有覺察。這樣悄無聲息的「正覺大音」,若不用形象化的「反彈琵琶」絕技來表達,就不足以展示阿彌陀佛自在無礙的本願力功德了。

  中唐之際,善導大師所弘揚的淨土法門,早已傳遍敦煌。《觀經變相圖》中,「反彈琵琶」菩薩的形象,也是畫師深受淨土宗的影響,將阿彌陀佛主動的、不待眾生祈求的救度寄託其間。眾生一看,雖然渾不知覺,但感到一種奇特而心生愛好,這時彌陀本願已緊緊跟隨眾生,在眾生心裡放光……。不凡的形象,擁有不凡的寓意。以致於千年之後,人們對「反彈琵琶」的喜好有增無減,相傳成誦。

  請看敦煌的市中心,佇立在最繁華地段的五米高雕像,就是「反彈琵琶」!

  那尊矗立在敦煌繁華之地的極樂菩薩形象,反持琵琶,自在優雅,十方來客,頭一看,無不心生歡喜。這便是阿彌陀佛主動救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正是以這樣親切、自然的形象,更能走進世人的生活。

  原來,極樂世界的佛菩薩,也是主動走進世間,在喧鬧的城市自在起舞,為十方有緣彈奏一首念佛歸鄉曲,歡迎十方來客,走入敦煌故土;更是在呼喚、迎接眾生,跟著阿彌陀佛回歸淨土故鄉。

 

三、歌舞盛世,方便示現

  盛唐好歌舞,上至帝王妃嬪,下到黎民百姓,音樂舞蹈成了他們共通的語言。人們既然對歌舞心馳神往,供養人出資繪圖,自然也希望盡六根所及的莊嚴相來讚歎供養諸佛。據歷史記載,唐玄宗通曉音律,曾挑選伎樂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園。要說到歌舞,梨園子弟的絕技就是唐人所能想像的人間最上供養了。所以,壁畫上的淨土世界,或許正是宮廷樂舞的投射。

  反過來說,一個高超的「反彈琵琶」妙相,也是阿彌陀佛心知眾生的喜好,為了讓眾生欣慕淨土,佛力加持畫師,讓他們看見淨土菩薩的自在歌舞,和供養諸佛的莊嚴場面,一筆一筆照著描摹,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經典形象。

  其實一切關於佛菩薩形象、佛國淨土的描繪,都是佛為了隨順世人,方便引導,用世間常見的事物來比喻而已。世人喜愛寶物,佛便把極樂世界說成我們喜歡的樣子—–黃金為地,七寶嚴飾。真實的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豈是世間珠寶所能形容?

  唐人們喜歡歌舞,淨土就有微妙舞曲;當今科技資訊時代,阿彌陀佛也會展示現代人喜歡的樣子。若有緣蒙佛感應,或許看到的淨土,寶樓中處處是高科技的設備,像科幻世界一般神奇。

  《觀經》裡,佛給韋提希講定、散二善之前,第一句話就說: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對極樂世界的一切描繪,皆是譬喻之說,為生欣慕,為願往生。
淨土的真實境界,唯有往生,才能徹底明瞭。

 

四、彌陀救度,不可思議

  「反彈琵琶」是敦煌藝術的經典,備受矚目,因此也變成了一個成語,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

  一個「反彈琵琶」的伎樂動作,暗合道妙,成了解讀《觀經》深意的秘鑰。要想真正讀懂《觀經》,必須突破常規,逆向思維。世人解讀《觀經》,每每只見定、散二善的「自力」,並沒有看到其中蘊藏的「佛力」,更難以看到阿彌陀佛的「願力」。唯有突破凡夫自力之心,看向彌陀弘願,才能讀懂《觀經》彌陀救度的悲心—–「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敦煌石窟 112 窟南壁東側《觀無量壽經變》局部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超越世間一切思維、邏輯、常規,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所成就,不可思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所以,淨土法門這一曲樂舞,就應當「反彈」:菩薩以阿彌陀佛的五劫思惟為底氣,躍動起永劫修行的熟練舞步,用阿彌陀佛成就的接引寶手,托起六字名號的琵琶,反著一切眾生自力我執的方向,彈奏絕妙的救度法音,最後攻克凡夫堅固不破的煩惱。

  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所以,敦煌有了不可思議的「反彈琵琶」。

 

文/釋佛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