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一)古剎藏六絕

       1933年春,中國大地兵荒馬亂,戰火紛飛。隆興古剎,隱於河北正定古城之中,雖處風雨飄搖之際,依然靜謐佇立。

       一代偉大的建築家梁思成,不顧戰火,正行走於這座千年古剎裡,雙手輕扶著木構,撥開那堆積了幾十年,厚達兩三寸的積塵,一筆一畫測量著殿堂的梁材斗拱,而忘了門外轟隆炮火。偌大的空間,不聞人聲,唯筆尖與畫紙觸碰,沙沙作響,彷若遺世—–然而宋畫裡才能看到的絕蹟,再現眼前:它構架層疊,精巧而雄大,各樑柱交接處所用的角替、襻間、駝峰等等,條理不紊,穿插緊湊,抑揚頓挫,各得其所。畫筆聲中,梁思成聽見了千年前的晨鐘暮鼓,聲聲的「南無」,穿越戰火,演奏著佛教藝術的千年絕響。

       隆興寺歷史悠久,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擴建,並重鑄大悲菩薩金身。此後備受歷代重視,君王常來上香禮佛,題詩寫匾,刻碑立石,寺院日臻隆盛,規模也不斷增大。

       然而,清末至民國初年,社會動盪,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沒落,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直到梁思成的測繪中,又再次顯出曾經的輝煌;寺中所傳藏的佛教瑰寶,也得以光芒重現。

       隆興寺歷經八朝,寺內藏著隋唐以來大量的雕塑、壁畫、碑碣等珍品,被梁思成稱為「京外名剎之首」。其建築恢弘,形象瑰麗,藏大智於樓閣之間,伴日輝於林木之表,翹曉月於飛簷之巔,其中有六處可謂佛教藝術之絕唱,堪稱「六絕」。

       一是宋代建築摩尼殿,為海內孤品,雄偉壯觀,矯健優美,飛簷曲線自然流暢。那種畫意的瀟灑,古勁的莊嚴,足以給人不可言喻的震撼,猶如走入宋畫中,又似觀見淨土七寶樓閣。

       二是摩尼殿內五彩懸塑倒坐觀音像,觀音身姿微俯,雙手抱膝,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優雅端莊,閒逸活潑,無論何處仰視,皆能感受菩薩慈悲的目光。魯迅只一見照片,便讚為「東方美神」,何況無數瞻仰禮拜者,怎能不蒙慈光普照?

       其餘四處為:世界上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觀音像—–千手觀音像;中國最古老、最大的轉輪藏—–宋代轉輪藏;中國最精美的毗盧佛──毗盧佛銅造像;現存最完美隸楷過渡、楷書之祖的碑刻──隋龍藏寺碑。

       除此之外,梁思成在寺中轉輪藏殿南牆邊在樓梯之下,曾看見三尊被棄置的佛像,皆是極精之作品,只是佛首不存,徒留嘆息—–千年的風雨過後,不知道還有多少珍貴的寶藏,即將湮沒消失?

       現存於隆興寺隋唐至今的古蹟中,獨獨缺少了唐代的作品,而那可是佛教鼎盛、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如果能留下當年的印跡,會是怎樣的驚豔呢?如果,那些隱沒的古蹟重現世間,又將給人怎樣的震撼呢?

 

(二)海外現瑰寶

       2017年12月,繁華喧鬧的美國華盛頓,塞克勒美術館正在舉行「漆佛的秘密」特展,彙集眾多來自中國的佛像珍品,在這寂靜的展館中閃耀著光芒。

       在諸多瑰寶中,有三尊並列端坐的佛像—–曾經的微妙身,歷經歲月洗禮,表面的金箔早已剝蝕,但佛像依舊光華奪目。三尊佛像分別收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是首次彙集美國僅有的三尊隋唐時期彩繪漆金夾紵佛像,可謂極一時之盛,絢爛無比。

 

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原來,這三尊彩繪漆金夾紵佛像,正是來自河北正定隆興寺!

       然而,又是什麼因緣,讓這三尊精美的佛像遠渡重洋,漂流異鄉呢?

       民國初年,時局動盪,北京古董市場卻空前繁榮,大批文物雲集於此,吸引了各國人士前來,各顯神通,將精美的文物珍寶紛紛運往海外。

       1917年的一天,北京東城山中商會的四合院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迅速將身後木箱打開,毫不費力地搬出四尊很輕的佛像,雖然佛身瀝粉貼金處多已消蝕,卻立刻引起商會老闆山中定次郎的注意。他凝視了佛像許久,想起那尊在日本被奉為國寶的乾漆夾紵鑒真大師塑像,一眼便知,這四尊古像必定來歷不凡,馬上以高價全部買下。

       隨後,他留下其中一尊,運回日本,另外三尊則運往美國紐約分店公開出售,引起美國各大博物館關注,並很快被紐約大都會藝術館高價買下一尊,另兩尊則被弗利爾塞克勒藝術館和沃爾特斯藝術館分別買下。

       如今,美國收藏的三尊同時展出,而流入日本的那尊,依然不知端坐何處。

 

(三)神韻留千年

       此三尊從隆興寺漂流海外的乾漆夾紵像,莊嚴安詳,皆是隋唐經典之作;隋唐佛教造像能與之媲美者,古今亦不多見。

       這三尊聖像並不完整,佛手已遺失,可是仍含藏佛陀的無盡悲智。尤其收藏於大都會藝術館的那尊阿彌陀佛像,更是精美絕倫,奇偉獨特:色彩保存,最是完美;造像形態,更為優雅;神情氣韻,尤其微妙。

       此尊阿彌陀佛像,約製作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前後,高96.5公分,寬68.6公分,比例勻稱,尺寸適中。

       聖像跏趺而坐,偏袒右肩,身披翻領袈裟,衣褶自然飄逸,流暢生動。偏袒之處可見貼金故跡,袈裟表面有紅、藍敷色,雖然剝落褪色,光華依舊,古樸高雅。阿彌陀佛面如滿月,雙目微張,淡然微笑,安詳端莊,靜謐平和,親切自然。

       很遺憾,雙手的佚失使原本的姿態不能復見。縱然如此,此像不見任何頹唐,仍端坐不動,猶如金山。因為有缺憾,我們正可以無限想像,憶念彌陀的慈悲—–只見阿彌陀佛為了悲救眾生,歷經千山萬水,腳踏白蓮而來,金臂垂伸,正在急切等待,時刻準備接引眾生呢!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中言:

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
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
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
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細細思維,這尊有缺憾的阿彌陀佛像,正是彌陀最完美的示現:末法眾生造業受苦,隨時會墮入惡道,這使阿彌陀佛如箭入心,悲痛不已,所以即便端坐,亦分身無數,足跡踏遍三界,處處救拔;寶手應念即現,時時接引,必令一切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所以毫無疑問的,缺失的佛手,定是援引垂接的手;法衣下的佛足,也定是遍天涯尋覓的一雙佛足!

 

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側面

 

       想到這裡,不禁使人感動落淚!

 

(四)名號傳萬代

       奇特的是,一千四百多年之後,歷經天災人禍,又飄洋過海,幾度輾轉,此尊褪去了昔日芳華的阿彌陀佛像,如今帶著歲月的痕跡,竟愈顯其本色、愈增重其莊嚴。

       是怎樣的造像技法,使這尊佛像存留千年,讓人傾心拜倒,而不在歲月風沙中毀壞銷逝呢?

       歷史回到遙遠的東晉,一代名士戴逵,才華橫溢,精通書畫雕刻,為古今「雕聖」。他潛心佛教,將印度造像的古樸雄健,融合了魏晉清流風尚,開啟一代「秀骨清像」之風,讓時人倍感親切,深生信仰。

       戴逵曾為靈寶寺雕製一整棵檀木,歷經三年,數次修改,方成一丈六尺的無量壽佛像。然而,他發現木雕佛像在自然侵蝕中,容易開裂、變形,為此而遺憾感嘆。他陷入沉思,想著如何才能讓佛像神色長存。

       在一次雷雨交加的偶遇中,他看到木匠用生漆包裹樑柱,觸動靈機,想到了用漆來保護佛像。幾經研究之後,終於創造了「乾漆夾紵造像」之法。

       「乾漆夾紵造像」最初以木料為芯,泥塑作模,再用浸透漆的麻布一層一層敷貼以為胎,然後反覆塗上生漆,施以精雕,敷彩添色。最後割開漆胎的背面,取出木芯泥坯,剩下幾層雕漆覆蓋下的薄麻,脫胎成像。

       這種工法和木雕相比,更為靈活,更妙於刻劃,棱角分明、曲弧柔婉,氣韻生動,而且更不易開裂變形,雖千年而神采如初,彷若慈尊降臨。

       較之石雕,夾紵有輕巧便於運輸的優點,所以常用於巡遊儀式中,故也被稱為「行像」。

       此尊聖像造於唐高宗時期,正當善導大師廣開淨土,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盛,或許這尊夾紵阿彌陀佛像,也曾被用作「行像」,受世人恭敬禮拜呢!

       然而,夾紵漆塑製作艱巨,大費周章,雖然歷代文獻中多有夾紵造像記載,但會昌法難後,幾乎毀壞殆盡。加上漆像纖巧,需要用心保存,所以千載以來,傳世的隋唐夾紵造像,寥寥無幾,最多也不過十尊。可見這身阿彌陀佛像的珍稀,是傳世之瑰寶、佛教藝術之明珠!

       當然,就造像層面,這是一尊多種元素因緣合和的物質形象,以世人審美的眼光,只能見到美麗的外形;不過以佛法來講,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也有千百億化身,遍遊法界,佛像所在之地,亦是彌陀醞釀救度機緣之時。當人們走近展廳,看見莊嚴的佛像,心中歡喜,一合掌、一低頭,無不入彌陀光明調攝之中。若還能跟著展品的文字說明,輕輕念上那麼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或者只是牙牙學語一般,發出模糊不清的聲音,阿彌陀佛的光明依然攝取護念。

       再說,娑婆無常,無堅不摧,物質性的佛像亦終將不存。此像雖然保留了千年,但下一個千年,乃至萬年,又會飄向何方?是否還能留下一絲痕跡?

       其實,種種形象皆是方便,阿彌陀佛真實不變之像,唯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裡面,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相好、神通智慧,有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涅槃境界,有一切眾生的永恆歸宿、往生成佛。六字之中,一切俱足!

       當萬年法滅之際,一切經像不復存在,而一句名號乃真實佛身,依舊響徹十方,顯現三世。一切眾生,皆可稱念,往生淨土,親見彌陀。

 

文/釋佛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