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又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2. 人果真能静下来,会有一种身处全宇宙座标原点的感受,万物皆围着你在动,自己却没有动。此时:万物静观皆自在。
3. 人果真能静下来,会生出一种静气与静力。所谓静气,是一种清肃、沉实、内敛、笃定、从容的气,让周围人感觉很舒服;静力像一种磁力,使人接受到这样的磁力後躁心自静、不令而从。一个人的静气与静力,通过说话、走路、动作、神情、写字等等全看得出,比如弘一大师虽不在人世了,但他留下的字还是透着一股静气,观者即使不懂书法也感受得到。
4. 反之是躁气,浮躁之气,躁乱之气,这让人很不舒服,在这样的人旁边,像在一个烧得滚沸的开水壶边,想时时躲得远远的。
5. 人对外要有力,首先要内敛,比如对外出拳要有力,首先手臂要伸回来够深。据说,国外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影响人类重要发展进程的大多数竟然是内向的人,这与我们的想像完全相反,我们总是觉得外向人更有力量。
6. 静气与静力有些人是天生有之,但也是可以靠後天习得的。习静的方式很多,比如儒家的宴坐、自省; 道家的呼吸吐纳;基督教的祷告忏悔;佛教里就更多了,每个宗派的方式都不一样。
7. 在净土宗,就是念佛,目标在於往生净土,对於习静,志不在此,然而往生前还是可得到这个副产品,我们的心灵,需要宁静,这是一切人都有的愿望,如同人想要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住好一点一样的心情。上人常常提倡的早上念佛三静、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其实都有这个用意。
8. 古今大德介绍了很多方法,但我个人觉得念佛静心最核心的诀窍就四个字:自念自听。
9. 普通的习静法:这样禅修,那样冥想,并不好用,为什麽?是因为整体不静。整个人的心念都无法会聚一处,今天想赚钱,明天想做官,後天想出名,虽然表面暂时静了一下子,出了门立马继续心乱如麻。净土宗其实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真心愿往生时,心念时时处处倾归一处,虽然没有专门去练习入静,但也会自有静气。在圣道门就是要发菩提心,人一旦真的发起菩提心,自然就有一种静气。
10. 人一生的精力、时间太有限,应该倾全部心力於刀刃之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什麽是最有价值与意义的事?就是事情做完之後,由衷的自我感叹:没有白费虚度这一段光阴。
11.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各大宗教圣贤,没有一个人是开着 party 就悟道了的,个个都是在独处中悟道的。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有多少,就代表了他往佛性的方向能走多远。
12. 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并不只是不与人接触,然後自己看书、看电影等,真正的独处,是自身面对自心,自心面对自身,「观自在」、「观自心」,毫不假借任何驱走无聊之物,不找任何东西来占据这颗心。当然,现代人即使允许他用各种方式驱走无聊空虚,自己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也都已经很弱了。
13.对我们来说,念佛独处,是与阿弥陀佛的单独约会,或窃窃私语,或促膝长谈,或耳提面命,或醍醐灌顶……
14.孔子不远千里来见老子,回来感慨:「老子其犹龙耶?」大概与老子相谈的几天,都够让孔子一辈子回味了。我们区区一个秽恶凡夫,却能天天时时和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亲密接触,三业不相舍离,其福若何?
15. 清福难享。具足相当的清净心,才能正真享受得起清福。
16.多数人都耐不住孤单寂寞、无聊空虚,於是发明了很多杀死时间(kill the time)的方法:收音机、报纸、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乃至旅游与结婚生子。
17.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