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宗道法师文章
top

宗道法师文章

法义

  1. 修行有五种障碍的我们,佛为何不舍弃?
  2. 隔行如隔山
  3. 《净土三经》概说(下)
  4. 《净土三经》概说(中)
  5. 《净土三经》概说(上)
  6. 关於「机法二种深信」的一个譬喻
  7. 勿以世法论佛法
  8. 说信愿

文章

  1. 网路时代随感
  2. 一个图形引发的思考:人生的圆心是念佛
  3. 蛇入竹筒自然直
  4. 若心果真为众生
  5. 木桌与世界
  6. 凡事为对方设想
  7. 怎样才能庇佑子孙?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8. 人类「崇拜心理」之我见
  9. 达则兼善不渝,穷则自得无闷
  10. 痛的短语
  11. 得到=想得到更多
  12. 念佛行者应如何思维
  13. 人生最珍贵的相遇:遇见阿弥陀佛
  14. 一幅图让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5. 念佛人如何敦伦尽分
  16. 这个世界的真实名字叫「娑婆」
  17. 世间,乃无量时间与无量空间联贯而成的一个幻体
  18. 受教与发心
  19. 净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0.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1. 我们能够依止善导大师教法,是十分幸运的
  22. 念佛愈多,愈能体会到这颗念佛心的多彩与光明
  23. 我,选择活在南无阿弥陀佛里
  24.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5. 漫漫西归路,是佛背着我负重前行
  26. 知见混乱的年代,谁才是你的善知识?
  27. 宇宙第一犟——万牛莫挽的念佛人
  28. 你有多大胆,才敢怀疑佛的话!
  29. 心中种下牛头檀,香气普熏三千界
  30. 弥陀兴旺 而我衰亡
  31. 「知止」而成佛
  32.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麽意思?
  33. 把青春献给佛教
  34. 且以微心入净土
  35. 法照大师现身教道士念佛
  36. 劝人念佛勿说教
  37. 法照大师现身教道士念佛
  38.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9. 六条秘诀
  40. 一则古老故事告诉你:人有至诚,必有奇蹟
  41. 心无挂碍 则无恐怖
  42. 所有快乐抵不过一根针刺
  43. 法性之都——西方极乐世界
  44. 享受被人遗忘的时光
  45. 一定不要「一定」
  46. 从安乐窝到安乐国
  47. 佛的陪伴,是我们对母亲最长情的告白
  48. 学习应主动
  49. 给人希望
  50. 极乐世界 天天过年
  51. 等乾
  52.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
  53. 习静与独处
  54. 极乐世界不能谈恋爱,还称得上「极乐」吗?
  55. 度尽劫波兄弟在,莲池一笑泯恩仇
  56. 如果有一台能拍摄心念的高像素相机
  57. 稳稳的幸福
  58. 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59. 学佛应理性
  60. 漫谈念佛摄心
  61. 忙,但不要丢了悠闲的心
  62. 念佛自然五福临门
  63. 漏福之心洞
  64. 阿弥陀佛与我们到底啥关系
  65. 苦恼来袭,请服「二常二因」药
  66. 腊八节里忆佛恩
  67. 我对谦卑的体会
  68. 三种师
  69.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0. 谈读书
  71. 弟子如何事师?
  72. 颠倒因果
  73. 闻一莲友与净宗法师的对话有感
  74. 赏画有感
  75. 勇敢的皈依
  76. 也说逃避
  77. 新年对联解读
  78. 圣道转归净土的奇缘
  79. 妄念一则
  80. 小动作 大成就
  81. 养老院见闻记
  82. 念佛人的交友观
  83. 念佛与做人
  84. 说话的艺术
  85. 快乐的四重境界
  86. 为何唯说念佛
  87. 弥陀眼中妙好人
  88. 佛经句句不欺人
  89. 文人学佛之慎
  90. 住持大柄在德与惠
  91. 轮回路上念佛好
  92. 元旦祝福话弥陀
  93. 极乐好
  94. 宣城地下涌出了弥陀大潮
  95. 我的学佛经历

问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执?
  2. 念佛了,用怎样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与改命(中英对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谦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来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达成世俗愿望当如何思惟?
  7. 极乐是报引证
  8. 网络问答(三)
  9. 网络问答(二)
  10. 网络问答(一)

法师简介

  1. 宗道法师简介

网路时代随感

  有一次在青岛一家素食餐厅就餐,这家餐厅很特别,每个人吃的菜品的种类、数量是一模一样的,上菜的次序也是一样的(不是通常那种几个人点几个菜,一下子上齐,各自夹自己喜欢吃的菜),前面的菜不吃完,不会上下一道菜(当然每种菜的量都很小,十几道菜吃完才有吃饱的感觉)。

  这种方式不但最大程度上杜绝了浪费,而且体现出设计者非常高明的用意苦心和善巧方便。他试图要以这种方式,来让食客们认真专注地品嚐每一道菜,保持绝对地心无旁骛,念念只在当下这一碟菜,藉此而得当下这盘菜的全味。

  我当时吃除了觉得新鲜,并没有什麽特别的感觉,但回北京後,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发觉经常会回味起当时吃的每一道菜来。我不算是一个吃货,平时吃穿都很不在意,但这样的反应竟然发生在我身上,还是觉得很特别。甚至到今天过去五六年了,这些菜的味道好像还历历在舌。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几年间也有因缘去吃过多次「大餐」,但现在回忆起来,这些所谓的「大餐」,竟然连一道菜的味道、形色都没有印象,只记得吃的时候,常常是茫茫然举箸空中,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夹,似乎每个菜都朝你招手,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实在是贯穿始终的一种常态心理。其结果就是,一个菜的味道都没能吃入心。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老百姓天天吃东西,但很少有人真能嚐到食物的本味。此话原意当然不是专说吃东西的,但说的似乎也完全是个事实。诸多因素中,障碍我们嚐到食物本味的,就有这种散乱无束、不能专注吧?

  下面这则公案恐怕已然被鸡汤书传滥了,但其中说的道理却是没错的。

  有人问禅师:「修行需要下什麽功夫吗?」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人又问:「一般人都是如此,难道师父的修为就是这样吗?」禅师答道:「有的人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偏是思虑万千;该睡觉时不安心睡觉,偏是千般计较。我和他们不同,吃饭只是吃饭,睡觉只是睡觉。」

  其实何止吃饭,任何事物与心接触的过程中,心灵想要从中得到营养,乃至产生愉悦,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专注,而营造这种专注的心理条件便是「少」。

  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得」。「多」便让人多散乱、多游移,进而让人多昏昧、多歧惑。《列子》说「大道多歧路而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亦是此意。僧粲大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亦有此意。道绰大师《安乐集》云「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故而古来很多行者会选择在一段时间里,作意自处於一个「境狭」的空间里排除一切纷扰、专门用功──闭关修行。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三昧」这个词,一般人知道这个词,恐怕还是源於《西游记》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三昧」是「三摩地」的简称,善导大师解释云:「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三昧」华文按字面则可译为「正受」,「正」则「受」。而《说文解字》中释「正」为「止於一」,所谓「止一」,无疑便是专注了,专注於一境,使其功夫加深到某一程度,则心灵本具的殊妙感受与超凡能力便豁然而现。

  这觉受里就包括了种种的禅悦,如善导大师《观经疏》中谓「身心内外,融液不可思议」,也包括了种种特异的能力,比如大师的念佛放光,迥超凡人的悟境,高深的智慧……难怪红孩儿的三昧真火,除了观音,无人能破,连孙悟空都能给烧死。

  以上的话,倒不是鼓励人去做这种三昧功夫,只是众生心灵世界的原理如斯,人人皆然,万古不变,从中或许可以让我们领悟出生活中如何用心才能多喜乐,少烦恼。

 

  专注让人智慧欢喜,奈何人性颠倒,在「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楞严经》)的过程中,喜多而不喜少,喜杂而不喜淳,喜乱而不喜一,这如同说喜愚痴而不喜智慧,喜烦恼而不喜欢喜了。凡夫真个一意背道,求乐向苦!

  人类先是极尽机巧之能事,创造出过剩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物质世界(苏格拉底被学生拉去逛市场,回来时即说:「这次逛街,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麽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又过了两千多年,不需要的物质又该泛滥到什麽程度了呢?),现在又创造出让人炫目到眼花撩乱的资讯世界。

  今天的资讯如同洪流一样冲掳着所有人,任谁都无力阻挡,任谁都让你应接不暇。不过几年时间,我的农民父母(七十多岁了),过去连电视遥控都用不太好,如今都学会了网上购物,刷快手抖音,并滑动着满是粗糙皱纹的手在萤幕上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不得不说,人类的专注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专注力下降,也代表着智慧的下降、创造力的下降,乃至愉悦感、满足感的下降。反之,一整个时代的人,浮躁感上升,肤浅低俗泛滥,抑郁感加重,价值感阙无,空虚感到处弥漫。

  由於获取资讯的方式太过简便,而且资讯五花八门,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在获取与自己生活和工作没有益处的资讯,以为是拓展知识面,实际就是在不断地猎奇,脑子里装满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资讯,以为接收到很多资讯,却不知道被同质的资讯包裹得严严实实(大资料经过计算不断推送人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人比过去更加闭塞,研究者称其为「资讯茧房」。

  现代人脑子被无用资讯塞得满满的,不知道人心虚则明,实则昧(离卦为火,对应人心,下、上为爻阳实,中爻为阴虚),愈虚愈明,愈实愈昧。严重者甚至患上「资讯超载症」:血压升高、情绪低落,或精力不足、认知能力下降,最终影响人的决策能力、很难集中注意力……以致网路上有人高呼:资讯超载就是对大脑的摧残!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实在是一个人身体最佳的状态;反过来,精神不能内守,被欲望缚走东西,被资讯牵着到处跑,神不宁静,不能守藏,这是对身体最有害的。

 

  想想,古代物质贫乏,交通闭塞,资讯不畅,从世俗生活角度看似乎颇不方便,可是从修行角度以及从精神领域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彼时任何一部典籍到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普通人能够比较容易得到书籍是北宋後的事情),人们必然会珍如拱璧,日夜奉读。而任何一部经典,假使不付出足够的精力去反覆吟读讽咏,熟记在心,是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与体悟的。善导大师初出家数年间,在明胜法师的指导下只研读《法华经》和《维摩诘经》,道绰大师四十八岁前专注於《涅盘经》,昙鸾大师则专注於「四论」,古大德倾尽一生专注一经者,比比皆是。今天任何经典到手都太容易了,容易得,等闲看,读两页,随手一丢,换下一本,只是满足一下当下的好奇心,并无力也无心去深入研读。古代高僧林立,今天却寥寥无几。

  又比如,我们今天面对古人书法、画作、雕塑乃至家俱器物等,惊异其精湛的艺术造诣,慨叹无法企及,所乏者岂是技术?是专注力,而专注力才是一切创造力、一切才能的来源。他们数年间,甚至倾尽一生精力来完成一件作品,而我们今天看视频超过三分钟,几乎都不耐烦看下去了(曾经一位北京的大学生创业者跟我说,他一年也读不了一页纸质文字,因为习惯於看视频,文字实在读不下去),请问散乱到如此地步的人靠什麽产生创造力呢?不必说产生创造力了,能够欣赏古人创造物的审美能力恐怕都已经耗失殆尽了。

 

  《楞严经》里有这麽一段文:

如来於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难见佛光射来向左,即转头向左,见佛光射来向右,即转头向右,这段文真是意味深长而又生动无比地展现了娑婆凡夫每日「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大乘起信论》)的生存状态。善导大师谓「众生散动,识剧猿猴,心遍六尘,无由暂息」,道绰大师谓「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我们在今天的资讯狂潮中,乱光迷眼,心麻神木,能否望向那不动的「见性」呢?能否专注於不动的「见性」呢?若不能,至少不要丢了口里的「南无阿弥陀佛」吧!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