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其中最着名的是第九品—–《易行品》。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一开始就引用说:「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我们是菩萨吗?不是,和我们没关系,因为他说的是「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那我们还学什麽呢?不要学了,是不是?
「菩萨」这两个字放在这里,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净土门的菩萨和圣道门的菩萨是不一样的。净土门,不是菩萨,也可以在头上贴个「菩萨」:只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把「菩萨」两个字往头上贴,这叫「凡夫菩萨格」,是凡夫,但也是菩萨。因为愿生极乐净土,愿生心就是净土门的菩提心,而且是真实大菩提心,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是菩萨,不过有「凡夫菩萨」和「圣位菩萨」的区别。圣位菩萨,是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得大菩萨;我们是凡夫菩萨,叫「凡夫菩萨格」,虽然是凡夫,具足了菩萨的位格,也就是所谓的「种性」,是这个种就有这个作用,这是很不容易的。
松子喻
比如,一粒松子和一粒花生米,松子和花生米相比要小一点,和蚕豆更没法比。但是它的种不一样,这粒松子虽然小,长起来就是一棵迎风顶立的大松树;花生米或蚕豆虽然那麽肥大,也只能长几尺高。这就是种不一样。
念佛人,看上去不起眼,就是一个皱巴巴的老太太,但是她的种是佛种,她一定要成佛的。所以印光大师就说,愿生西方,种性超越二乘之上,即使阿罗汉都没法比,这就叫「凡夫菩萨格」。有这个种性,才有这个信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了西方就能成佛,为什麽我们心里很有底气?这就是种性,种性和智慧没有关系。种是不一样的,小鸡长成很肥的大公鸡,昂首阔步的,但是飞三五步远就飞不上去了;雄鹰不一样,哪怕牠再小,一飞就直冲蓝天。这就是种不一样。
虎骨喻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知道警犬扑咬、进攻非常厉害,有个员警养了一只警犬,非常凶猛,一般人都不敢惹。有一次他们遇到一位出家师父,这位出家师父有一根拐杖,他说:「你这警犬这麽厉害,就让牠闻闻我这根拐杖吧。」结果警犬一闻,马上就泄了气,尾巴一夹就回去了,吓得腿都发软。员警就问:「老和尚,你有什麽神通道力,怎麽把我的警犬吓成这样?」老和尚说:「我并没有什麽神通道力。」奥秘就在这根拐杖,原来拐杖上镶了一块老虎的骨头。这就是种性。老虎死了,留下一块骨头,警犬再凶猛,一闻之後马上吓得屁滚尿流,根本就没法比。「狮子一吼,百兽畏惧」,狮子是森林中的百兽之王,牠一叫,所有的动物马上吓得浑身哆嗦。这就是种不一样。
修学净土法门就是菩萨种性
《往生论注》引用的「菩萨求阿毗跋致」,我们要理解「菩萨」两个字的丰富含义。同时,这里的菩萨也就是「大义门成就」,不是靠我们自己成就的,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菩萨」这两个字,是关键性的字眼,代表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道;我们只要修学净土法门,就是菩萨种性,就是在行菩萨道,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担当。
这是种性的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智慧。这里的「菩萨」,当然不是高级圣位的大菩萨,是初发心、初级学习的小菩萨,求阿毗跋致但还没有到达阿毗跋致。一旦到了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转的大菩萨了。
所谓「种性」,现代人说基因。比如贵为人王、帝王,或者是富甲天下、权倾一时,在世间受人尊重、羡慕。但他只是人天的种性,只求人天福报,与一个出家人、求解脱的人比,种性就不一样:他尊重出家人、顶礼出家人,就是种性不一样的原因。
如果就出家来讲,或就求解脱来说,小乘种性就不比大乘种性,千万亿倍不能比。
所谓小乘种性,是四禅八定修得很好,甚至伏烦恼、断除见思二惑,成为阿罗汉圣者;但因为是小乘种性,所以和一个发心的凡夫菩萨相比,是千万亿倍不能相比。
一个发菩提心的凡夫,种性超过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於菩提道为「焦芽败种」,而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种、佛种,这是不能相比的。
佛门有个公案,说一个老和尚和小沙弥一道走路,老和尚是个阿罗汉,有他心通。走着走着,一会儿让小沙弥走在前面,一会儿让小沙弥走在後面。小沙弥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怎麽师父今天一会儿叫我走前面,一会儿叫我走後面呢?」老和尚说,因为那个时候他发了一念广大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叫他走前面。老和尚心想:「这小沙弥敢发这麽大的心,是我比不上的。」所以就请菩萨在前面走。後来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发菩提心太难了,度众生太难了,可能还不行。」他的心往下一退,阿罗汉就知道了,一退心就是凡夫,就不能在前面走了。可见这就是种性不一样。真的发了菩提心,那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
菩提心有两种:圣道门的和净土门的。圣道门的菩提心我们都很赞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积菩萨行。但是,他们的种性和净土门的不一样,有的人不求生极乐世界,对净土没有信心,不向往。有些念佛的老太太,从外表来看,智慧不够,发心也不怎麽大,能力、志向更不如人家;但如果看种性,她能相信西方净土,相信涅盘界,而且一心一意愿生净土—–净土是诸佛万德庄严所成,她能相信这样的境界,愿意往生,这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她的种性就超过圣道门一般的菩萨。所以,在这方面要自肯、自信、担当,这样就有信心。
当然,我们既不贡高,也不卑下。不贡高,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凡夫;不卑下,因为我们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念佛人都是菩萨种性、佛种性,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这不是随便讲的,佛是看种子的—–优良种子,种子最重要。
我们是佛种,因为我们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是金色的佛种,是纯良的佛种。十方法界里,没有哪个种子能超过这个种子的。所以我们这个种子要保持基因稳定,要是混了种、基因改造,这个种子就衰退了。因为「南无阿弥陀佛」佛种是法界最纯、最优、最上、最坚固、最圆满、无可挑剔的金种、纯种。佛的种性不能夹杂,所以一定要一向专念。
有人拿世间法来夹杂,把基因都改造了,所以昙鸾大师说「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把种子变了。
菩萨有两种:一种是难行道的,吃苦流汗,很辛苦;一种是易行道的,很逍遥、很自在。这两种菩萨,当然是易行道的菩萨更殊胜。
难易二道,是以难行道陪衬易行道,难行道起陪衬、烘托的作用,目的是要烘托出易行道。同样的,难行道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是配角,是要烘托出易行道的菩萨。
对於整个佛教,我们不会明知易行道好,反而转到难行道去。比如车子上了高速公路,平坦又开阔,车速又快,开车的人不会说:「我如果有本事把车开到难行道上就好了!」当然没有人会这样开车的。所以,我们不羡慕难行道,之所以赞叹它,因为它能烘托易行道—–我们想修难行道,结果一试,发现太难了,这样就转入易行安乐道。
「菩萨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转,「求」就是希望获得。凡是菩萨,一定是求阿毗跋致的;凡是求阿毗跋致的,就一定是菩萨。我们当然都求不退转,那我们都是菩萨。净土门就是愿生净土,而且愿意决定往生。愿意往生,就不能退—–也许能往生,也许不能往生,这就有进有退,不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既然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希望决定往生,没有退转。这是净土门的「求阿毗跋致」。所以,凡是愿生净土而一向念佛的人,虽然是凡夫,都具有成佛的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