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传承的纯正净土宗,全名是「念佛往生净土成佛宗」,其因缘果如是: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因),乘托阿弥陀佛愿力(缘),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果)—–往生的果报是:如佛成佛、广度众生—–这就是第十八愿的特色:圣凡善恶,万品归一类,万机归一法,一因(念佛)、一缘(佛力)、一果(报土)。
1.因—–称名念佛(一因)
3.果—–往生成佛(一果)
2.缘(助因成果)—–阿弥陀佛本愿(弘誓)力(一缘)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此本愿之缘是关键、重点,含括因与果(皆乃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恩赐):众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1],由阿弥陀佛(超前布署)开启并(概括摄受)完成,众生只是其(过程)中被动的行为者(弱缘)及承受者。此被动性(随顺、任凭)乃阿弥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触动、启发而信而愿而行,至於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议,可谓之无知的幸福,不须行者的操心与奋斗,就如母腹里胎儿、怀抱中婴儿,在个人意识仍未觉醒(自觉)之前,法尔、被动的顺从阿弥陀佛(本愿)业力、(救度)因缘而成就。
念佛人须有这样的认知:这一切妙法与因缘,都从法藏比丘久远劫前,於世自在王佛座下,为十方众生发愿修行,成就佛身与净土,并将一切光明(智慧)寿命(慈悲)之功德化入六字名号,回赐众生「信受、称念」……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释尊、诸佛:净土《三经》→(世亲)菩萨一《论》→(昙鸾、道绰、善导)祖师三书(一注、一集、一疏)→历代诸方之弘法大师、护持大德、念佛众生(《净土圣贤录》所载)→同一念佛无别道,共同成就殊胜之净缘,并流传久远、广利十方……。
←凡夫归去(往相):生彼净土(誓到弥陀安养界/到彼自然成正觉)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凝聚『往/还』二种功德於六字名号,回施众生。)
→圣众还来(还相):所起诸行(还来秽国度人天/还来苦海作津梁)
这个他力之缘,以其功德之超胜而称为「强缘」、「增上缘」;善导大师云: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2],致使五乘齐入。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强缘、增上缘,就是助长「因」以成就「果」之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有因而无缘,不直接生果。只有弱缘或劣缘,也难以成果,或所得非所愿。因此,净土法门是随顺他力本愿而念佛,是以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无上殊胜大愿,作我们往生极乐的增上强缘,让我们称名必生,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成佛度众。这样的增上强缘,是由阿弥陀佛主动而平等的施予一切信愿念佛的众生,都不分别拣择众生的或善或恶、五乘九品,多劫所造诸恶业,一心念佛即消除;临命终时佛来迎,诸邪业系不能碍。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因中本愿力及果上威神力的无上加持与摄受之缘。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第18愿)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第11愿)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第22愿)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从(十念)念佛往生,出离三界→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超出常伦之行,修习普贤之德,这个念佛成佛的全部过程,都使不上个人自力,用不着个人操心,只须信佛救度,缘佛愿力,就能自然成办,且是超速证得;若比之圣道门的缘己心力,须三大无量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且缓进而易退(诸、久、堕),不知何时得出轮回、得成菩提,自己不能预知,也没人能担保!何不放下往昔所学杂知见,一心归命净土门,如昙鸾大师所劝「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阿弥陀佛本愿力,久远以来尽虚空、遍法界而无障碍,信则得救,念即往生,不要恋(取)小而忘(舍)大,耽误自己的成佛、辜负自己的佛性。
具体而言,这个殊胜的强(增上)缘,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慧净法师云:
以念佛为因,以阿弥陀佛正觉功德的愿力为缘,内因外缘和合,阿弥陀佛才能成正觉,而我们也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的亲。……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才有我们被阿弥陀佛救度,获得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两者是一体不离,这就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3]
《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於「易行道」言: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後由善导大师大成之。[4]
或云:「佛不度无缘人」[5],这或乃从通途之表相而言;实质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与佛有缘,也可能成佛,只须内外因缘之成熟;何况,从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看,没有任何众生是永远不可度的。尤其阿弥陀佛於永劫之前,超发无上之弘愿,「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於诸众生,视若自己。」主动平等而无条件的与众生结缘,撒播净土救度的种子。此乃特殊别意之(弘愿)因果,以第十八、十九、二十愿为「摄生增上缘」,几无遗漏的摄尽十方三世(已生、今生、当生)一切众生,毕竟得生极乐国土。由於阿弥陀佛与极乐圣众的光明、寿命、慈悲、方便皆是无量无边、恒时度众,永不休息,乃至於法灭之後,此(无量寿经)名号救度的功能,独留、常驻於世间[6],念佛众生永远有得度的希望。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不可思议、甚深秘密的因果,唯佛独明了,我辈纵有长劫所修的一切有漏资粮,全无希望;只能乖顺的信受弥陀本愿救度,依靠弥陀光明摄取,一心称名、白木念佛,无知无虑的领受阿弥陀佛回施众生的无边功德,而往生极乐。除了信此念此行此之外,其余执着於自力的用功与挣扎,都是无益之苦与额外之思。因此,念佛人只须发一个愿:「称名往生」—–此愿相应於第十八(根本)愿,随顺弥陀之教,即同於四十八愿全部功德,乃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亦在其中。
若从净土宗的特色来看,下下机与上上法,其距离岂只天壤,几乎无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但如此难思难及的距离,却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顷……)[7],一心专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愿力,佛凡一体,本无距离,但众生之烦恼障心,故觉得远。昙鸾大师云:「非光碍也,碍属众生。」[8]俗云: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线段)?但也有人说,若是以摺叠空间,穿越虫洞,两点就在本位上重合,瞬间即到。若能单纯的缘佛愿力,则称名的当下,生佛感应而无间隔,可说是「佛没来,人没去」,直接就在净土相聚,因为,佛是不动本处而遍至十方[9],人乃不断烦恼得涅盘分[10]。
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在净土门或可说是:往生无难,唯嫌多疑,但莫顾盼,念佛直往。
从人文看,社会似有上流下流,身分似有高层低层。从弥陀看,总共一流一层:苦恼造罪之凡夫。佛心平等,对十方众生毫无拣择,光明遍照,慈悲普救,(五)逆谤(法)阐提,回心念佛,也能往生。苦恼凡夫才会左顾右盼、思前想後,念佛也挑三拣四:「这样念可以吗?没吃素可以吗?不诵经可以吗?」不老实、不单纯,无常多变,犹豫不决。须知,这一切都是多想妄念,无意义、没关系、不着边。只要有嘴能念,开口就念,鹦鹉学舌也可以,依样画葫也无妨,不必自我设限、自作多情,如吃饭喝水一般平常就可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分别、计较、攀缘只是自讨苦吃,自乱其心。
诚然,人总是有一些不良习性,例如「质疑式的思考」,耗损其行动力;「不必要的担忧」,受苦而於事无补;或「过多的负面心念」,招来不好的结局……;有些人或以为自己是在做思考与抉择,却可能是在整理其旧有的偏见与成见而已。例如以「圣道名相」解释「净土思想」,名同而实异,乃至有名而无实—–疑佛智,生胎宫:
1.念佛之外,须辅以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
2.往生之後,仍须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凭自力」之余习。
行善去恶乃人之本分,称名得度乃佛之本愿—–凡夫的有漏三业对於「念佛→往生」之因果,虽善不增,虽恶不减;有人做了两种比喻:神人协作—–自力+他力,如「猴抱」;唯圣单行—–全靠他(佛)力,如「猫叼」。哪一种较省力、放心,而安全,任君自选。
凡事皆有正反两面,有人说念佛人是「靠势」—–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势—–这句话的正向是「乘佛愿力,得不退转」,是对阿弥陀佛的无上信心;负向是「托大懈怠,不求上进」,这就误会了他力救度的悲心;净土宗是以佛的果地功德回施於众生,以众生的信受称名而往生成佛,佛与众生相感相应,当下圆成一切佛事,不作方便、亦无次第;虽然靠势,也须勤念,法然上人云:「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
由上论述而延伸一个自信教人信的心态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为与本愿念佛相关的一切教理、原则、秩序、流程,在净土三经中已有完整详尽的开示,净土祖师的论注也有精辟如实的阐释;我辈愚恶凡夫,只能听闻转述信受奉行,学舌的「照着讲」,而不须另出新解与特见,创意的「接着讲」。因为,除了诸佛与大菩萨之外,谁有能力宣说及架构「整体」佛法?是故历代祖师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设定一门而令行者得以专注深入,这样的法门施设,对於每一个念佛人有限的智力与修行,是较适当而安分的。
就一般学佛所谓「信→解→行→证」的次第而言,现今末法,虽有(圣道诸宗)教在,而众生智浅福薄,难解难行,亦乏实证者;而弥陀净土「缘佛愿力,称名往生」之理深而行易,我辈只须信受本愿之救度而安心念佛,此世即可往生而成佛。圣道门繁杂而度人少,净土门简易而摄众多。因此,我辈只能舍圣归净,守愚念佛。
佛法无所谓「演进」与「创新」,我辈念佛人唯须遵依二尊之教,把净土宗祖师的着作如实表述,劝请众生老实念佛即可。虽然看似我在说话,但我只是(佛菩萨)祖师的传声筒,一者,免於自以为是的(偏见与误导)过失;二者,让众生直接与祖师 (闻法)结缘。世间好语(真理)佛说尽,渺小无知之我,信解奉行都来不及了,又能添加什麽?议论什麽?怀感《群疑论》:「大乘道理,意趣难知。诸佛境界,非凡所测。但知仰信,专诚修学;不可一一依诸法相,楷定是非。」我们虽不了知阿弥陀佛如何把果地的功德融入名号中,但我们就如是信、也只能信。慧净法师说:「相信在先,明白在後。先信,信了就能渐渐明白。」「以信求知,非先凭信心,不能领悟。有智人在佛前要不讲道理,只听从佛,佛怎麽说,就怎麽信。」自信之後,随分量力、述而不作的为他人说,或可藉佛力而触发他的宿世善根与佛缘,因此生信而念佛,娑婆就少了一位苦人,法界就多了一位兄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就如风吹过各种形式不一的孔窍,发出各种质地不同的声音,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一种法义,透过各种人的多样化演说,有如众声之喧哗,各度其有缘,这样就能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救度的福(法)音,更广远普及的弘传开来,让今後更多的众生闻信而受益。
注释:
[1] 《净土宗精要法语解》世间因果是以众生虚妄心所起的虚妄因果,出世间因果是以诸佛所证实相为对境的真实因果。真实能破虚妄,犹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论众生,造业是因,轮回是果;若靠弥陀,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佛度众生,也是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佛的救度誓愿,正是以出世间因果超越世间因果。佛是实相身,同时又是为物身,为度众生,显现缘起万法。
[2]助因成果叫作缘,「强缘」又称增上缘,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助因成果的缘。有因、没有缘,绝对不能有果。如果缘是弱缘、劣缘,恐怕不能成果,即使得到果,也是不好的果。善导大师说「托佛愿以作强缘」,就是以阿弥陀佛所超发的无上殊胜之愿,作为我们往生的强缘。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绝对性的,必定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成就圣果,也就是绝对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往生之後都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都能成佛—–这就是强缘。有善缘有恶缘,有净缘有染缘,有浅缘有深缘,有弱缘有强缘。……一切解脱之缘中,弥陀本愿之缘,最为强大;一切清净之缘中,西方净土之缘,最极清净。此一特殊之缘,是为增上强缘。逢遇增上强缘,随顺弥陀大愿,则无论何人,皆可一生成办,往生成佛。
[3] <缘佛愿力,念佛才与弥陀亲>
[4]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一)>
[5]三不能—–唐.元圭禅师:「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净宗法师<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6]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诸经悉灭,此法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已灭而不灭,即是以一存余,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
[7]<圣严法师教净土法门 175>:常寂光净土、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处,所以,虽然有十万亿佛土的距离,……往生时也是屈伸臂顷,或是一弹指顷、一眨眼间就到了。……心念一动立刻就到了。……用心念佛的时候,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就与佛在一起。阿弥陀佛是不离本座而到我们这里接引众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发愿,具备净土资粮,距离一点也不远。
[8]六道众生是烦恼成就(贪、瞋、痴、慢、疑、见六种根本),妨碍众生信受弥陀悲救。诸佛菩萨种种善巧方便、言辞譬喻,欲令众生信入!
[9] 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 飞到十方遍示一切, 而不动本处。《法集经》: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不动本处而普现世间解脱门。菩萨之四种庄严:不动本处遍至十方供养化生,一念一时遍至佛会利益群生,一切世界赞叹诸佛,无三宝处示法。
[1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