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重复提及了十(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是从古以来,让念佛人最感欣慰而信心坚固的所谓「诸佛证诚」,《法然上人全集》为此特立一章,徵引了善导大师《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及法照禅师《净土五会法事赞》的相关文句,并又借问答而云:「念佛是弥陀本愿,故证诚之;余行不尔,故无之也。」
案,诸佛证诚,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诸佛称扬」的实现。在《阿弥陀经》中,十(六)方诸佛所称赞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之名号,护念的是「至心称念弥陀佛名」之行者;这两者是《阿弥陀经》的宗旨。经中云:凡是听佛说此经而信受奉行,或闻诸佛证诚而信愿持名的善男子、善女人,现生皆得一切诸佛的慈悲所护念,而不退转,决定往生成佛。因此,能「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等於遍闻诸佛所赞、所证、所劝之「阿弥陀佛」名。十方诸佛现身说法,是为阿弥陀佛「以其名号摄受众生」的本愿做宣扬、做保证,让众生知所信受(弥陀救度)而称名(弥陀佛名);因此,阿弥陀佛是主题、聚焦,十方诸佛是背景、映衬,类似世间法的「重言」或「名人推荐」[1]。
然而,教界有人对此提出一些疑问:这是象徵的说(法音遍流),或真实的事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广长舌覆盖)?文中说的是「其他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来覆盖;似与「南阎浮提洲」无关;而所谓「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应只是覆盖各自佛土。[2]
这类的提问,多从近代的人文(理性)思考而自生疑惑,与佛经圣教量及信仰接受性不甚相应,却不妨藉题发挥,进一步的考察与申论。
1.三十二大人相
如来的「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有八万四千种好;这些相好,是於菩萨因地无量劫中,至心修集无量之善,为一切众生广作大利益,所成就的(功德)果报,既表徵佛的内德,是一种身相的示现。「转轮圣王」亦具有此相,但不能与诸佛相比[3]。《大智度论》卷39:
菩萨欲令众生,眼见其身得度故,以三十二相庄严身。
又卷88:
此三十二相实定,以神通力变化身,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
凡夫之心难以测知佛之相好,然而,佛为了度众生,而投其所好,亦为彼示现「三十二相」,令彼眼见而得度。世人若从具体形象上去揣摩三十二相,或如《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1云:
时优陀延王顶戴佛像,并诸上供珍异之物,至如来所而以奉献。佛身相好,具足端严,在诸天中,殊特明显,譬如满月,离众云曀。所造之像,而对於佛,犹如堆阜,比须弥山,不可为喻;但有螺髻,及以玉毫,少似於佛,而令四众,知是佛像。
世间人依佛经而造佛相,受限於凡夫有漏的六识,与真佛的相好「不可为喻」,唯除「螺髻」与「玉毫」—–也就是卅二相的第31「无见顶」相(佛顶隆起的螺髻)、第32右旋「白毫」相(柔软如覩罗绵,其光鲜白)[4],让佛门四众辨认是佛与否的依据。优陀延王亦知其所造像不似於佛,而深感过咎,因为:
如来过去於生死中,为求菩提,行无量无边难行苦行,获是最上微妙之身,无与等者。
因此,弥勒菩萨云:
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非色相身。若以色相为佛身者,难陀比丘与转轮圣王皆应是佛,以悉具有诸相好故。……
所以,重点不在於「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而在以清净信乐之心而造佛像:
若有众生,非但为已而求出离,乃为欲得无上菩提,造佛像者,当知此则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成佛。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功德专精系念,常观如来威德自在,……此人如是谛念思惟,深生信乐,依诸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广大,无量无边。
是故,若有净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拔众生一切苦恼。
或者依佛所教而正观佛身,而於其心中影现三十二相,如《观无量寿经》云: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5]。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有人说:法界身就是以法界为身,佛身遍及一切法、一切事物,也遍满我们的内心;又,法界就是众生的心法,所以佛的身心也能进入众生心想中。佛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入众生心而救度之。众生念佛,此心自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与佛无二无别。因为念佛当下,未起其他的烦恼妄想,就是背尘合觉,远离了六尘的污染,与阿弥陀佛的正觉、佛性感应道交[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也有人说:由於心即是佛,念佛之心也就具备三十二相了。众生心中生出三十二相,只是方便的說法:念佛能使心具备三十二相之美德,是「本质」义;但并非真得有三十二相,是「现实」义。《楞伽经》卷二:「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於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心本自具足三十二相,只因烦恼垢衣所缠,不见天日。若令心寂静、清净,找回本自具足的法身,三十二相就能现於生身了。[7]
2.广长舌相
人体之「舌」[8]有二种功能:1.嚐味:舌识(根、尘之触) 2.言谈:口行之善、恶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及其相反) 此处所说的「广长舌」相,是第31相,又称「大舌」相,佛的舌(扶尘)根,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其面、至发际。此舌有四种殊胜:
1.相状:从口伸出,如莲叶之「广、长、软、薄、红」,能覆盖整张脸,上至发际;若收回口中,虽广且长,却不至於塞满。《梵摩渝经》:
出广长舌,以自覆面,左右舐耳,缩舌入口,五色光出,绕身三匝,灭於顶上。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
世尊有如是广长舌,未曾有虚,善色不可坏,如阿舒伽树华,犹莲华叶,极软细滑,……皆悉覆面,甚奇甚特。
《大智度论》卷4:
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
《佛光大辞典》云:
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
2.表徵:如是特异的「大舌」,若开口说话,《佛光大辞典》云:「有两种表徵:(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前者如《金刚经》云: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大方广师子吼经》:
汝等当知,如来广长舌相,由实语得。如来所说,应当敬受,起真实信,勿怀犹豫,而生疑惑。
《大智度论》卷八:
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後者如《佛说月上女经》卷上:
善巧辞句,心不变改,辩说无穷,亦皆成就平等忍法,能於大众说法无畏,说一法句,过百千亿那由他劫。[9]
《大方广师子吼经》:
众生所有音声语言,当知皆入四无碍智:以言说者,斯入法无碍智;非言说者,斯入义无碍智;以言分剖,斯入辞无碍智;与事相应,决了无滞,斯入善说无碍智。
也就是「(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无量寿经》第30「智辩无穷」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净土菩萨亦如是,阿弥陀佛更有过之。
3.果报:《观佛三昧海经》卷三云:「如来舌者,是十波罗蜜、十善报得。」[10]佛在因位时,言语至诚,恒修柔软语、法语,常行悲心,而感得此妙相。[11]或云: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於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衆生,护四口过,得广长舌相。[12]《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一:
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於亿百千那由他多劫,口无四过,不妄言、不绮语、不麤辞、不两舌,缘是得成广长舌相。
又《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
佛於往昔作凡人时,不行麤语、弃舍麤语、远离麤语,恒修善语、柔软之语,能入其心令其乐闻。大慈悲语、不舍语、弘恩语,人所爱念。以此业故,勤积高广常受天乐,下生人中得二大人相,一者广长舌出能覆面;二者梵音柔软,如迦陵频伽声,令人乐闻。
《十住毘婆沙论》:
长夜修习实语、软语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有是相故,得五功德音声。五功德音声者,易解声、听者无厌声、深远声、悦耳声、不散声。
此实语、软语之果报,每为第27「广长舌」与第28「梵音声」二相同得,也就是以「广长舌」出「梵音声」。
《菩萨善戒经》卷一:
实语,喜语,法语,软语,非时不语,以是因缘,得梵音声相。
《大智度论》卷四:
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其一、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菩萨音声亦如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49:
得大梵音,言辞哀雅,能悦众意;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微妙最胜,如迦陵频伽之音;令闻者爱乐,得益无量。佛在因位时,口业清净,说实语、爱语,禁止一切恶言,因而感得此妙相;表法音了了,远近皆可听闻,断除疑惑,心生善法。
或就佛音之德、体、用,分别说八种「清净」音:(1)极好、柔软、和适、尊慧、不女、不误、深远、不竭;(2)不男、不女、不强、不软、不清、不浊、不雄、不雌;(3)见苦、向苦、见习、向习、见尽、向尽、见道、向道。
4.利益: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授记;[13]《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云:
尔时释迦佛,最上两足尊,舌相真实语,清净微妙音,普流於世间,四种魔不现;遍满三界中,梵音美赞叹;如来秘密王,宣说大法要。……处於无我义,犹如狮子吼,威振诸外道,众魔皆惊怖。……诱接诸群迷,皆得不退转。
《华严经.离世间品》云: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舌:……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演畅词辩无尽舌;开阐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虚空舌;普照一切佛刹舌;普使众生悟解舌;悉令诸佛欢喜舌;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至涅盘舌。
释尊的舌相真实语,能令妙音普流,降伏四种魔;宣说大法,威震诸外道;诱接群迷,得不退转。而佛菩萨同具的「十种舌」,也能开演无量法门、赞叹无尽功德,且遍覆十方虚空、普照一切佛刹;悉令众生悟解、诸佛欢喜,并降伏魔外、除灭生死,引导一切众生至涅盘岸。
3.遍覆三千界[14]
如上所述,诸佛大舌相,具足「广长能覆」及「实语能辩」两种殊胜。覆鼻、至发,已是罕见的异相,若更从佛面伸展向外,就更不思议了,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
(世尊於)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後还摄舌相。……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15]
《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一:
莲华上如来见大众集,现广长舌相,遍覆大众及「四天下」,行、住、坐、立於此座上。
《大方广师子吼经》:
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从其舌相,放无量俱胝那由他百千光明,从大地狱,上至有顶,一切世界,光明遍照,还摄舌相,普告大会……。
《大品般若经》卷一: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国土」,熙怡微笑,从其舌根放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花,是诸花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皆亦如是。
或「上至梵世(天)」,或遍覆「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如前引《华严经.离世间品》,若成就这十种舌,则得如来遍覆「一切诸佛国土」无上舌,这就不是凡夫之眼所能见、心所能思,是故,信受者於此不追究,持疑者对此多犹豫,两端都是常态。如《大智度论》卷八的问答:
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上三种放光,照十方众生,令得度脱。今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难可信受;是故出广长舌为证,舌相如是,语必真实。……佛出广长舌相,为不信者故。……覆面发际,为小信故;今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见」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欲令一切得重信故;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净,共相发起,故复放光。
上引之经证,於诸佛广长舌相的相状、表徵、因果、利益,极为详实而难可思议,众生闻者,应即敬信,而勿犹疑;如《大方广师子吼经》云:「如来所说,应当敬受,起真实信,勿怀犹豫,而生疑惑。」因为凡夫无智,信则入佛法中而获益,疑则於佛门外而失利。
有人说:有个重点文字indriya(因陀罗),鸠摩罗什没译出,梵文之义是「有帝释天的大神力,把语音传得很远」。英译本是speech,而不是舌头。十方诸佛是共同出声「说诚实言」,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是真」[16]。也有人说:佛由又广、又长、又深,又远的舌所发出的音声相,永远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中。……智者大师亲证灵山法会,依然未散,世尊仍在说法。再过无量劫,威音那畔劫以後,佛说法的声音仍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现在要听世尊说法,随时可以听到。[17]这些或乃另一种可参考的推测。
4.六方如来舒舌证
净土经论亦如是说,《阿弥陀经》云,十(六)方世界: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诸佛之舌,所说皆是诚实(不虚、无诳)之言,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慈悲、利他)而说。与此相对的,众生之舌即应随顺诸佛所证、所劝而「信是」《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且「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为什麽诸佛不约而同的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界,证实「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同声劝请一切众生念彼佛名而往生彼国?《无量寿经》云: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释尊於《阿弥陀经》略述、赞叹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种种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之後,总结云「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而诸佛见善随喜,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证诚弥陀大愿所行、释尊大悲所说,令众生起信、发愿而念佛、往生。天台智者《十疑论》云:
释迦佛说此经时,皆有十方世界,各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观经疏》: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後,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往生礼赞》: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观念法门》: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法事赞》云: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来证不虚;三业专心无杂乱,百宝莲华应时见!
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十方恒沙诸佛,共赞释迦,舒舌遍覆三千,证得往生非谬。
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西方诸佛如恒沙,各於本国赞如来,……我今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
法照禅师《净土五会法事赞》云: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日.圣聪上人(1421)《名号万德钞》:
总而言之,《平等觉经》说此三字功德言:「十方三世佛,一切诸菩萨,八万诸圣教,皆是阿弥陀佛也。」……依此等经释:一称名号,十方三世佛,集於三寸之舌上;一切诸菩萨,来於一寸之口中;八万诸圣教,含於一陀之字内。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之功德,皆含於弥陀名号之内,是故世尊赞言「无上功德」……。
释谛闲<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大矣哉,净土之为教也。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万汇咸收,三根普被。故念佛往生者,不间下凡上圣。称机利导者,无论教祖禅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
《阿弥陀经》由释尊宣说,诸佛都来证诚,这说明了此经典、此法门的重要性。「念佛」一法在娑婆,乃至十方世界,都普及流行。一切凡夫与贤圣皆应念佛往生。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果地之法,「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修行圆满的无上功德,「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概括了一切诸佛的教法,所以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其「三千大千世界」,对一切有缘的众生说「诚实」言,除了同声证诚释尊於《阿弥陀经》中开示的真实义之外,也等於对十方诸佛国土的众生教导「念佛往生西方极乐」的殊胜法门。[18]
有人说,佛陀的传讲方式,即以三神变而传法。身(神境),从「白毫」放光,照彻三千世界,使未摄受的众生得摄受,再出「广长舌」相,周遍大千世界,让已摄受的众生欢喜与信心;语(记说),佛以六十种「妙音」广略畅演诸法,各趣众生皆能了达;意(教诫),佛智洞察众生不同根基与意乐,而宣讲不同法门。[19]其实,如《大方广师子吼经》:「从其舌相,放无量俱胝那由他百千光明。」《大品般若经》卷一:「从其舌根放无量千万亿光。」广长舌相也能放无量光,摄受众生;但更重要的是以种种梵音声而说法,令一切闻法众生各得其解、各得其利。《往生论注》所说极乐世界的种种音声,如:
微风吹树出法音 普流十方诸佛刹 闻斯音得深法忍
树香树色树音声 树触树味及树法 六情遇者得法忍
清风时时吹宝树 出五音声宫商和 微妙雅曲自然成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也可说是广长舌、梵音声的另一种形式,「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可类比於阿弥陀佛「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的庄严「口业」功德,其效用能令「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20] 印光大师<生西金鉴.序>云:「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生死苦海,非念佛莫出离。」大安法师<念佛的心态与音声>: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音乐之都,其风声、宝网声、铃铎声、波扬的水声、鸟的谐鸣声、虚空的乐器声等,都在演畅种种法音,自然宫商,五音谐和。极乐世界的音声之善美,乃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极乐种种音声内具八个特点: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形成西方净土特有的音声格调。既是阿弥陀佛梵音的概述,亦是我等众生内具的音声功德。
净土门特重「口念耳听」,因此,相较於其他法门「出广长舌,说微妙音」,也相对的重要了。
5.结语-说诚实言
如上所述,诸佛不妄语而得「广长舌」报,若为了利益众生而出「广长舌」相以「梵音声」说法,所言必然「真实」无妄、「满愿」不虚。人言为信,佛说为实(诚);《大智度论》卷18:
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懃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又,卷28:经中说:
「一切实语中,佛最第一。」……佛语皆实。
《三论玄义》:
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诸佛无量劫来已断尽了「妄语」之因—–「贪嗔痴」一切烦恼,凡有所说,皆为了利益众生,故无一切口过之业。如《释量论》卷四:
救护者宣说,亲自所见道,无果,不妄语。具足悲心故,凡一切所作,为利他行故。
诸佛以「诚实语、柔软语、调和语、质直语」取代「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此而报得「广长舌、梵音声」二相,故其一切言说皆能取信於人。《观经疏》:
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随心所乐,佛即度之;机教相应,复称为「是」,……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随心起行,各益不同;业果法然,众无错失。……如来旷劫已除口过,随有言说,一切闻者自然生信。
佛教史上,多有以舌(扶尘根)损坏与否,而验其所言之「虚实」者,《妙法莲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
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以舌根,於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21]
而鸠摩罗什(344-413)一生译经,临命终时,於众人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烂。」卒後火化,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灰」。与此相反,在世之人,若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说谎骗人……造作种种口业,死後可能堕入「拔舌」地狱。因此,有舌之人,凡有所说,应多采用实话直白、温言软语,令人信任、给人欢喜,这才能呼应诸佛的广长舌与梵音声。
至於净土宗人,释尊、诸佛皆同声相和的「说诚实言」,谕令众生信受《阿弥陀经》「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呼唤,即从今日起,「行住坐卧,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22],这样的信愿念佛而往生,既相应於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也回应了诸佛的自信教人信,於是,凡夫念佛之舌与诸佛证诚之舌,机法一体,让弥陀名号遍覆於十方世界,既广且长,恒久不散。如前文所谓:一称名号,而「十方三世佛,集於三寸之舌上;一切诸菩萨,来於一寸之口中」也。
注释:
[1]净庆<「诸佛」名?诸佛「所说」名?>
[2]J博士<《阿弥陀经》里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三联中读网
[3]《大毗婆沙论》卷177「问:菩萨所得三十二相与轮王相有何差别?答:菩萨所得有四事胜,一炽盛,二分明,三圆满,四得处。」《大智度论》卷四:「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
[4]《大智度论》卷4:「何等三十二相?……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这是第31、顶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乃智慧、福德圆满之相。第32、眉间白毛相:两眉之间有白毫,长一丈五尺,柔软、右旋,常放光,故称毫光。因称扬赞叹众生之修戒、定、慧而感此妙相。
[5]《般舟三昧经》云:「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
[6]慧净法师<《观无量寿经》概说(九)>(取意文)
[7]释大寂<从法身到三十二相的佛身研究>(取意文)
[8]舌根又分为二:「扶尘根」即舌头,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之肉团,其体粗显,乃胜义根之所依处,有扶持助成之功能;「胜义根」以四大种所造之(极微之集合)净色为体,以扶尘根为所依,取外界之境,而於内界发起识,其体清净微妙,非肉眼所能见,相当於现代所称之神经。
[9]《宗镜录》眷29:「若如实了知一切法体性,即自心体性;观一切法,悉皆无名无相;以假名相,说演其真实,令归无相之真原,无名之实际;则入修多罗教海,辩说无穷。」
[10]又云:「其舌根下及舌两边,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渧舌根上。……舌上五画,如宝印文,如此上味,入印文中,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诸佛笑时,动其舌根,此味力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遶佛七匝,还从顶入。佛出舌时,如莲华叶,上至发际,遍覆佛面。舌下亦有众杂色脉,如此上味,流入脉中,其味力故,变成众光,有十四色,二光上照,无量世界,一一光间,有一光台,其色众妙,不可具名,一一光台,龛室无数,一一龛中,无量化佛,结加趺坐,声闻菩萨,一切大众,皆悉围绕,过於上方无量世界,化为一佛,佛身高显,如须弥山。如是诸佛,其数无量,皆出舌相,亦复如是。二光下照,至阿鼻狱,令阿鼻狱,如黄金色,佛舌力故,令受苦人,暂得休息,自慨前世,所作恶事。……」
[11]同前注《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49;又林看治《佛说阿弥陀经.浅讲》:多生多劫以来,口离四种过错,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诸佛已得清净口业,所以成佛後,获得此相。左右为广,前後为长,柔软红薄,故称广长舌。
[12]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177讲<三十二相>,乃依《三藏法数》之诸相名称、顺序,会集《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及《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整理。
[13]同前注《净土大经科注》第177讲
[14]宋.可旻《渔家傲》:「佛赞西方经现在,广长舌相三千界,为要众生生信解。」「有誓表为诚实说,广长舌,三千遍覆红莲叶。」元.中峰明本〈怀净土〉:「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15]黄国清<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自然」译词析论>:许多不同的梵文词语如svabhāva(自性)、prakṛti(本性)、nirvāṇa(涅盘)、svalakṣaṇa(自相)、asaṁbhūta(无生)等,竺法护都译为「自然」。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应时百千岁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灭除阴云。」(梵本无对应文句,什译本作:出广长舌,放无量光,……现神力时满百千岁。
[16]<出广长舌相,这个问题.......梵文怎麽说?>
[17]曾承木<谈谈出广长舌相>,佛学文摘/2017年/第8期
[18]可参阅:智随法师<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部经>,刘老师<什麽六方诸佛一定要证诚《阿弥陀经》而不是其他经?>
[19]索达吉《入菩萨行.广释》之取意文。
[20]《往生论注》:「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呰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21]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18,记录了几位生前诵《法华经》,死後「骸骨并枯,唯舌不坏」、「身肉都尽,唯舌不朽」「其舌根如本生肉」的灵验。唐.张读《宣室志》卷7,也有诵《法华经》者,死後「其骨槁然,独唇吻与舌鲜而且润」,且每夜仍继续诵经,声闻於外。此外,如白居易《游悟真寺诗》:「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22]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後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