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对「凡夫」一词的运用展现出了深邃的思考与精妙的表达。他不仅仅简单地使用「凡夫」这一词汇,而是常常在其前後巧妙地添加一系列限定词,以更加精准地凸显凡夫的特质与处境。
这些限定词如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凡夫形象的轮廓,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善导大师对於凡夫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这些限定词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逐步揭开善导大师「凡夫」观的神秘面纱。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善导大师思想的探索,更是对我们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觉醒。
一、凡夫:烦恼具足的存在
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首先着重强调了凡夫轮回生死、无法解脱的根本原因,即其内心烦恼的具足。
善导大师深刻地指出,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轮回中徘徊,无法获得解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被种种烦恼所困扰,这些烦恼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们无法摆脱生死轮回: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观经疏・玄义分》
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
言「为烦恼贼害」者,此明凡夫障重,妄爱迷深,不谓三恶火坑闇在人之足下。
——《观经疏・序分义》
(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
——《观经疏・定善义》
凡夫智浅,惑障处深。……
佛是圣中之极,发语成经,凡惑之类蒙餐,能使闻之获益。
——《观经疏・散善义》
舍彼庄严无胜土,八相示现出阎浮。
或现真形而利物,或同杂类化凡愚。……
他方圣众,起若云奔;
凡惑同生,过踰盛雨。
——《法事赞・卷下》
欲使善恶凡夫回心起行,尽得往生。……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观念法门》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往生礼赞》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韦提即是女人相,贪瞋具足凡夫位。
——《般舟赞》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凡夫的烦恼状态,善导大师使用了一系列精准的词汇进行描述。他提到「惑」,意指凡夫内心的迷惑与不解;又说「善恶」,揭示了凡夫在善恶之间的挣扎与矛盾;他还用「垢障」和「垢」来形容凡夫内心的污垢与障碍,这些污垢与障碍遮蔽了他们的本性,使他们无法看清真实的自我;同时,他也用「智浅」和「愚」来描绘凡夫的智慧浅薄与愚昧无知,这种浅薄的智慧与愚昧使他们无法领悟生命的真谛;此外,他还提到「倒见」,意指凡夫的颠倒见解与错误认知,这些颠倒见解与错误认知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看待世界与自我;最後,他用「具足烦恼」和「贪瞋具足」来总结凡夫的烦恼状态,强调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烦恼与贪瞋之念,这些烦恼与贪瞋之念如同烈火一般,燃烧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
通过这些精准的词汇与深入的剖析,善导大师为我们揭示了凡夫内心的烦恼状态,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凡夫轮回生死、无法解脱的根本原因。
二、凡夫:流转生死的常态
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凡夫的另一显着特徵,那便是流转生死: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观经疏・散善义》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
——《观经疏・後跋》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
——《往生礼赞》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般舟赞》
善导大师深刻地洞察到,凡夫的存在状态与生死紧密相连,无法摆脱轮回的束缚。为了特别突出凡夫轮回生死的状态,善导大师使用了「生死凡夫」这一富有深意的词汇。这一词汇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寓意深远,它准确地描绘了凡夫在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的无奈与悲哀。通过这一词汇的运用,善导大师进一步强调了凡夫在生死面前的无力与渺小。
三、凡夫:不堪观想的心力
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还着重强调了凡夫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即其心力不堪观想。
他深刻地指出,凡夫由於内心的烦恼与杂念丛生,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地观想修行。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凡夫在观想上的困难,善导大师使用了一系列精准的词汇进行描述:
言「汝当系念」以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
——《观经疏・序分义》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正明「凡心狭小,圣量弥宽,注想无由,恐难成就」。
——《观经疏・定善义》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
——《法事赞・卷上》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法事赞・卷下》
善导大师提到「凡惑障深」,意指凡夫内心的迷惑与烦恼如同深厚的屏障,遮蔽了他们的智慧之光,使他们难以洞察生命的真谛。又说「心多散动」,揭示了凡夫内心的浮躁与不安,他们的思绪如同纷飞的柳絮,难以定下心来专注於观想。
同时,善导大师还用「凡心狭小」来形容凡夫的心胸狭窄,这种狭窄的心胸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与境界,使他们无法容纳更广阔的宇宙真理。他还提到「凡夫乱想」,意指凡夫的思绪纷乱如麻,无法形成清晰的观想图像,这种乱想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他们的修行进程。
通过这些精准的词汇与深入的剖析,善导大师为我们揭示了凡夫在观想修行上的重重困难。他提醒我们,要想在修行之路上取得进步,就必须首先克服这些内心的障碍,使心力得以提升与净化。
四、凡夫:身处五浊之世的时空定位
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还特别强调了凡夫所处的时空背景,即佛去世後的五浊恶世。
善导大师深知,这一时期的众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他使用了一系列词汇来描述凡夫的这种处境:
佛去世後,大乘极善上品凡夫……
佛去世後,大乘凡夫……
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
佛去世後,无善凡夫……
佛去世後,五浊凡夫……
今时善恶凡夫。
——《观经疏・玄义分》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後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观经疏・散善义》
五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
——《法事赞・卷下》
又如此经证,非直夫人心至见佛,亦与未来凡夫起教;但使有心愿见者,一依夫人,至心忆佛,定见无疑。……
佛灭後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以佛愿力,尽得往生」。……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
若佛灭後,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日夜系心,毕此一生称、观、礼、赞,香华供养阿弥陀佛及观音、圣众、净土庄严;念念观想,三昧或成、未成者,现生得何功德?
——《观念法门》
「佛去世後」,这一词汇简洁而明了,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修行环境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众生失去了佛的直接指引与庇护,修行之路变得更为艰难。
「今时善恶凡夫」,善导大师以此词汇揭示了当下时代的众生状态。在这个五浊恶世中,善恶交织,众生内心的烦恼与业障更加深重,修行之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佛灭後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这一长串的词汇更是全面而深入地描绘了凡夫所处的恶劣环境。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它们如同五座大山,压得众生喘不过气来;五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它们如同五条毒蛇,时刻啃噬着众生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中,凡夫的修行之路举步维艰。
「五浊凡夫」,这一词汇简洁而富有力量,它直接将凡夫与五浊恶世紧密相连,凸显了凡夫在这一特殊时空中的无奈与悲哀。
通过这些精准的词汇,善导大师为我们揭示了凡夫所处的时空背景——一个充满挑战与困境的、佛去世後的五浊恶世。
五、凡夫即是我:进入净土门必不可少的自我认同
最後,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将「凡夫」这一身份与自我紧密相连,用「为我凡夫来出世」这一富有深意的语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自我认同:
为我凡夫来出世,随缘说法应时机。
——《法事赞・卷下》
善导大师,不仅未曾回避自己的凡夫身份,反而以勇敢之心全然接纳。这种自我认同,是踏入净土法门必不可少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不觉得自己是凡夫,就不会有迫切需求去寻求佛的救度。
而另一方面,善导大师的这句话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鼓舞。因为佛就是为了救度我们这种凡夫而出世的。在这个充满烦恼与业障的五浊恶世中,我们凡夫常常感到无力与迷茫,轮回的枷锁似乎无法打破。但善导大师提醒我们,即使凡夫烦恼具足,轮回不止,这都不是问题。
因为我们是佛出世最想要救度的众生。佛以无尽的慈悲与智慧,观察着世间的每一个凡夫,他深知我们的痛苦与挣扎,因此他愿意伸出援手,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综上所述,善导大师在其着作中,通过对「凡夫」一词前後巧妙地添加一系列限定词的方式,为我们深刻揭示了凡夫的特质与处境。他不仅仅满足於简单地使用「凡夫」这一词汇,而是希望通过更加精准、更加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来全面地展现凡夫在修行道路上的种种挑战与困境。这些限定词如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凡夫形象的轮廓,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善导大师对於凡夫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