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众生的根器、发心、喜好与遇缘等情况不一,於释尊所说的无量法门之中,道绰大师将之归纳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二门,以摄一代时教。而「净土门」中的弥陀净土法门,是释尊出世本怀,要惠以众生念佛成佛真实之利,一定要宣说的法门。
曾经遇过有人说:对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与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二处相比较,後者有近、易与普及的特点;也曾经听闻有些念佛人,因不明弥陀净土法门的教理,担心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娑婆世界遥远,若弥陀不来接引,恐怕难以往生。
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若人能依教修行者,应随喜赞叹,不要随意「自赞毁他」;并应各自随自己有缘、所爱的法门去修,各求解脱,咸蒙佛法利益。诚如善导大师於《观经四帖疏.散善义》所言:「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又言:「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虽然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也是佛经所劝赞,自有其殊胜处;若以释尊一代时教所说已成佛的净土法门中,弥陀净土法门是与我们偏有缘。就如古德所言:「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亦如《五灯会元‧卷十六》所说:「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弥陀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亦是他力门、果地教;也具有近、易与普及的特点。笔者试从经论与祖释,略说弥陀净土法门的近、易与普及的意涵於下文。
壹、论弥陀净土法门「近」的意涵
一、从空间的远近来说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主;释尊於《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指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似乎很远;但是於《观经》却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似乎有相违矛盾。
笔者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序分义》所举出之三义,与怀感大师《释净土群疑论.卷六》引用《观经》的部分释言,来说明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其一、「分齐不远」义,《观经四帖疏》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说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似乎很远。但是与其他诸佛净土相比较,例如《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四》所言要经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的「无胜净土」;或是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言要经过十恒河沙佛土的「净琉璃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世界,比「无胜净土」或是「净琉璃世界」,犹是近故,所以说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其二、「往生不远」义,《观经四帖疏》言:「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此「去时一念即到」之「往生不远」义,含有「佛力不远」与「来迎不远」义;「佛力不远」义,如《观经》所言:「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与「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而「来迎不远」义,如《观经》第十四至第十六观「九品往生文段」所言,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距离远,以佛力故,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圣众现前来迎,行者「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或「如一念顷」即生彼国,很快就到达极乐世界,故言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其三、「观见不远」义,《观经四帖疏》言:「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此「观见不远」,含有「有缘不远」与「本愿不远」以及「自心不远」义;说明有缘众生,若以定善观想或称念佛名,於心境相应时,能於心中观见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故言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所谓「有缘不远」义,如《观经》第十一观所言:「有缘众生,皆悉得见」;而「本愿不远」义,如第十三观「杂想观」所言:「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自心不远」义,则如《观经》第八观「像想」所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行者专心观想佛或称念佛名时,阿弥陀佛影现於行者心中,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二、从时间的远近来说
有人质疑:释尊於《观经》说往生极乐世界者,要经过多少日乃至十二大劫,才能华开见佛闻法;又《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言及:「此娑婆世界满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彼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刹一昼夜。」会怀疑往生极乐世界後,不知要到何年何日,才能再回来人间。
实际而言,释尊为我们人道说法,於经中所说的时劫,当然是以娑婆世界的日夜时间来说。善导大师於《观经四帖疏》(上品中生释)也说:「言『七日』者,恐此间(指娑婆世界)七日,不指彼国(极乐世界)七日也;此间迳於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所以就算要经过十二大劫,才能华开见佛闻法,於极乐世界也只是十二日而已;因此只需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能再回来人间。
又从古今诸多记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典籍中,例如《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念佛感应见闻记》与《念佛感应录》等,有的是往生极乐世界後的当日或经过几天,就回来人间告知家亲眷属已往生净土之事。若能详加阅读,自可断疑生信,同沾法益。
贰、论弥陀净土法门「易」的意涵
其一、称名念佛容易:弥陀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的易行道,净土三经一致,皆以易行之「称名念佛」行法,为往生极乐世界之正因。释尊於《阿弥陀经》更是无问自说,但言「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一行,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而且三劝我们要信受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必得往生。
有人误解《阿弥陀经》经文,认为念佛要有禅定的「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从阿弥陀佛本愿,要无条件救度十方念佛众生的角度,以念佛「专復专」來解释经文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就是「专」;「不亂」,就是不杂亂,不杂也是「专」;可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不是指要有禅定的「一心不亂」。诚如《法事赞》对《阿弥陀经》往生正因文段之释言:「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其二、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容易: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行者,於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慈悲加佑,令其心不颠倒,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同时有六方恒河沙数诸佛舒广长舌,同赞同劝此难信之法,证诚其事;其他诸行则无如是证诚。故知弥陀净土法门,不简何人、何时、何处等诸缘,只要一向专称佛名,愿生极乐世界,缘佛本愿力故,易得往生极乐世界。诚如善导大师於《往生礼赞》所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其三、成佛容易:如净土经论所言,我们只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等於是进入保证成佛的学校。身体是莲花化生,颜貌端正,容色微妙,身相光明皆令如佛,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而且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寿命无量,没有老、病、死、苦。同时阿弥陀佛为吾等授记为「妙音如来」,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加持下,可以超劫、超地,速至一生补处菩萨的阶位;能现前修习普贤之德,随自心愿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与度化众生,得以快速成就佛道。
而容易快速成佛的原理,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引用弥陀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与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以及第二十二愿(一生补处愿),以这三条愿来说明,缘佛愿力故,十方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速得成佛与广度众生,此即是所谓的「三愿的证」。
参、论弥陀净土法门「普及」的意涵
其一、弥陀净土法门是摄受十方众生,三根普被,五乘齐入一佛乘的法门:《无量寿经》言及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要成为救度十方众生的大施主,如经言:「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有人倒果为因,误解天亲菩萨《往生论》偈颂所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认为女人与六根不具足者以及「二乘种性」者,不能往生大乘善根界的极乐世界。依弥陀第十六愿(不闻恶名愿/离讥嫌愿)可知,极乐净土离二种讥嫌过:「离体讥嫌」与「离名讥嫌」,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具足者以及「二乘种性」者,乃至无有一切不善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
如上所提及「三愿的证」,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十方众生,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与三恶道众生,不论男女与大小乘或有无发菩提心修行;只要能信受弥陀救度,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速得成佛与广度众生。
而能三根普被,令五乘齐入一佛乘的根本原因,就是仗阿弥陀佛本愿力故。所以善导大师於《观经四帖疏》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亦如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所言:「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其二、弥陀净土法门是法灭时期,唯一能普救十方众生的法门:《无量寿经》言及释尊垂慈,特留此一易行道的法门,以救度法灭时期,垢障深重的众生;如经所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小结
由上面弥陀净土法门「近、易与普及」的特点论述,只要我们念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往生者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所加持,皆是一生补处菩萨,皆能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真正可以一念、一时、一处遍至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上求下化,速疾成佛与广度众生。真正是让念佛往生者,得其最大便宜,得到念佛成佛的真实之利。诚如印光大师於其《文钞》所说,念佛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