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迷思之(一):少善根福德因缘
小本《阿弥陀经》,一般简称《小经》,汉译目前有两种译本:
一是鸠摩罗什大师,以「意译法」所译之《阿弥陀经》,以下简称<什译>。
一是玄奘大师,以「直译法」所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下简称<奘译>。
另外1880年,老外梵文权威,Max Müller大师,於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天城体梵字之《小经》,及循梵文原典之英译本,以下简称为<M译>。
汉地自古以来,夹杂各宗各派於念佛一法,故<什译>那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总被解释为:「凡夫光凭持念佛号的单一功德,按《小经》经义,应是指单单持名的功德,仍为不构成能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之行门。」所以便按各宗教旨来解释,认为念佛人除念佛一行外,还必须要持种种咒,观想种种本尊,学遍种种胜妙善法,修证种种高妙三昧,广作六度万行,这样才能被称做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也有人过度解释「净业三福」,以为释尊在《观经》中指出且强调,所以只要勤修「净业三福」,一定就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
更有老参大德,就《观经》「上品中生」文中摘章引句:劝信「於第一义不动」,故劝进莲友念佛人,务要插助一缸子「本来是佛」的「理即佛」知见,以为这样就更可以保证念佛人,往生莲品更高。
呵呵!虽然无可厚非其利生之出发点及用心,但就释尊所说真实义,及经典所记录之原旨趣,这些或都算有待商榷的个人见解。甚或已犯疑惑弥陀佛智犹不自知,尚自以为高明的知见。
咱们就比对目前所存,经汉译後的两本《小经》该段经文:
<什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奘译>: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什译>仅指出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生彼佛国。<奘译>则更进一步说明因为弥陀佛国乃清净真实之报身佛国土,故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好!症结问题终於出来了。到底「少善根福德因缘」是指甚麽?到底「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又是指甚麽?
<M译>:Being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中译为「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生彼无量寿如来佛国之果报」。
天呐!原来「众生此世所做善行」竟然就是一千多年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少善根福德因缘」啊!
天呐!原来,无论「众生」在此世做了多大的善行,都只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和「少善根诸有情类」之流啊!
为甚麽会这样呢?<奘译>中的说明,就非常清楚,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真实的报身佛国土,是天台智者大师所教判的实报庄严土。不但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尚不能窥见报身佛国土之堂奥,何况淫妄凡夫众生,以夹杂贪瞋痴三毒之心,所做的种种伪善、净业两光三福,所修持的种种不能相应之伪修行、六度两光万行。因为凡夫众生未破见惑,无法依性起修,更无法全修在性,无法三轮体空。所以无论善行多远大,无论行持多深广,多夹搀三毒而为,因地不真,果招人天世福。故众生积累一生杂毒的伪善、伪修行,根本无法成为投生到真实报土的正因。
那麽,什麽才真是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缘?
<什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原来<什译>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啊!
<奘译>: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後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原来<奘译>中,「得闻无量寿佛名号,闻已思惟,系念不乱」正是多善根诸有情类啊!
念佛人啊!搞清楚了吗?原来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专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已。
有缘念佛人啊!要感谢<M译>的兴出於世啊!千余年来,每每为汉地他宗别派大德,所错解的<什译>原意,终於在Max Müller大师,以逐字逐句翻译原典的译法下,还原了经典原味呀!
《阿弥陀经》迷思之(二):一心不乱
续前篇短文,咱们继续探讨《阿弥陀经》中,自古以来,屡被错解的净宗名相。
<什译>为「一心不乱」。
<奘译>为「系念不乱」。
<M译>为「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在Max Müller大师所译字眼,我们可以得知其对此段梵文原句的理解,认为「不受打扰而中断持名念佛一行」,就是<奘译>的「系念不乱」,也就是<什译>的「一心不乱」。
很显然地,自<M译>往<奘译>看去,再接着往<什译>看去,先了解<M译>和<奘译>之观点及译法,再去理解<什译>所指的原意和旨趣。这个「一心不乱」,很显然不是专指《阿含经》中,善心一念的那个禅定一心。而《般舟三昧经》则是支持这个论点最决定性的经证。
《般舟三昧经》後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本(A):
佛言:「菩萨於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般舟三昧经》後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本(B):
佛告跋陀和:「菩萨於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原来在《般舟三昧经》中,早记载有释尊对跋陀和尊者的开示,即便菩萨得念佛三昧,亲见於阿弥陀佛後问佛,当持何法才能生到西方报土?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根本对於念佛三昧、禅定一心不乱,说都没说过,却只轻描淡写地说道:
<A译>: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B译>: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而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更一面倒地不支持,非以三昧力,非以禅定一心不乱,方能往生的条件说:
<A译>: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B译>: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事实上《般舟三昧经》释尊於此处强调之「专念故得往生」,正好完全呼应於《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之充要条件「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直接且完全地证实<什译>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是专指禅定一心不乱,而是「专念故得往生」。
《往生论》则是佛法历史上,早期念佛往生净土的专论之一。作者是从「一切有部」出家有成,被後世誉为「千部论主」的「天亲菩萨」。一个身为当代南传内观原始佛法的大师,梵文又为其母语,对於净土宗经典「一心不乱」的理解,同样也不特指其意为「禅定」,也不过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如此而已。
故「经典」中,除了佛说的《般舟三昧经》外,在「祖论」中,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两者都特别指出,关於念佛人追求或已然具备「禅定」、「三昧」的念佛好工夫,此皆非阿弥陀佛根本愿力,摄受十方众生至报土的条件,来证明「他力念佛」系乘佛愿力之法门,根本不待成就禅定三昧之自力施为。也就是说:
<什译>一心不乱= <奘译>系念不乱= <M译>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 <A译>当念我名,莫有休息= <B译>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
= <A译>专念故得往生。
= 《无量寿经》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 《观无量寿经》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往生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念佛人啊!咱们学习「净土宗」,学习念佛求往生,要从纯粹净土宗的经典和祖论,要从纯粹净土宗的解行和知见来下手。对於夹杂他宗别派祖师之自力高深见解,於念佛往生一行,给予绝对地尊重,但却不应盲从附会。因为,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过,就连「阿弥陀佛」本人,也不支持念佛工夫成就禅定三昧後,才得能往生到西方报土的偏执一隅说法。
身为娑婆教主的释迦牟尼佛,能说错了阿弥陀佛要怎麽摄受十方众生的条件吗?
而西方教主的阿弥陀佛本人,也会说错各位念佛人,真能往生到西方报土的条件吗?
以梵文为母语的天亲菩萨,难道还会比历代汉地各宗各派之祖师大德,还更不了解汉地译自梵文之净土诸经,其经文的真实原意和旨趣吗?呵呵!
《阿弥陀经》迷思之(三):临终一念
<什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在汉地,因发生了「三武一宗」的灭佛,导致千余年来,纯粹净土宗的善导念佛思想,自中土佚失。
曾几何时,各宗各派多将念佛一行,列入该宗日课而传习。在夹杂他宗别派,各种的「自力」通途修证法门的高深法教後,这段经文所特别要阐述「他力本愿」,在念佛人临命终时所展现的特色,那个事相发生的时间顺序,却产生了彻底而重大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总被错解的「临终一念」。
本段经文,在夹杂「自力」的观点下,千余年来迄今,总被解释为:
一、念佛人持名念佛工夫,要先达到禅定的一心不乱,也就是「工夫成片」。因为念佛工夫已然成片,最好更能「梦寐一如」,也就是每次梦中也要能「工夫成片」。
二、因为念佛工夫精深,念念都在佛号,临终断气时的那一念,就能保证心不因临终而散落颠倒,念头还是在佛号上。
三、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分别」和「诸佛法性身,入於众生心想中」,故此时临终念佛人因以清净心念佛,故「心水清明,佛月现前」,便能感应道交,感得阿弥陀佛率诸圣众来迎。但只心能清净念佛,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啊!
四、在弥陀率众来迎後,念佛人便能往生决定,决定生西了。
汇整一下这样很普遍充斥於现代净宗「临终一念」的说法,故整理出其对<什译>该段,相关时间顺序之理路思维的逻辑为:
(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二)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四)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请读者们特别留心和注意,<什译>这段有关念佛人临终的见佛接引。按原经文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则为:
(1)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2)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3)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4)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念佛人啊!可瞧出来两者哪边不同了吗?
喔喔……<什译>原文(2)(3)的顺序被调包了啦嘿,变成(二)(三)了啊。这就是以「自力」心态,来解读<什译>该段经文的结果。
将<什译>原文(2)(3)的时序,迳自以「自力」见解,调换成(二)(三)。
<什译>原文,请参考本短文前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真实义趣,就只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释尊更在《般舟三昧经》证明「专念故得往生」之说:但只尽一生形寿,一向专念彼佛名号,弥陀将依誓愿於念佛人临终前,率众现身来迎。
怎麽竟被解释为:念佛人的持名工夫,要先能达到禅定一心,最好还要梦寐一如,睡梦中念佛也要能禅定一心?如此,才能保证在临终断气时,最後一念还能在佛号上。因此,便能甚麽「心水清明,佛月现前」,感召弥陀率众来迎後,方能真正往生到西方。
这种论调,不但完全错解<什译>原意,无异也是自误误人,莫此为甚的知见,因为淫妄两光的三毒凡夫,到死都不可能证得啥「禅定一心」。於是,导致念佛人对「临终一念」始终没有踏实感,永远没有把握。所以一生念佛,也都只能处在忐忑不安的状态下,一生都在疑惑弥陀佛智下而念佛。
仍坚持自力观点,来解释<什译>临终一念的念佛人们,无论真相如何,余劝请各位,务必将<奘译>同段经文,仔仔细细地端详十遍、百遍,乃至千遍也好,更能深刻了解「临终一念」之真实义。
<奘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後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奘译>临终一念的时间顺序为:
(A)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系念不乱。
(B)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後围绕,来住其前。
(C)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D)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请读者们比对一下<什译>、<奘译>与已被误解的经义:
(1)=(A)=(一)
(2)=(B)=(三)≠(二)
(3)=(C)=(二)≠(三)
(4)=(D)=(四)
天呐!原来<什译>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在<奘译>中所指,竟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啊!是阿弥陀佛率众现前在先,慈悲加佑临终念佛人,使其心不散乱之意啊!原来临终一念的心不颠倒,是因为阿弥陀佛现身加持,才使得该念佛人,真能於临终做到心不颠倒,根本与自力念佛工夫好坏,完全无关!
甚麽念佛要先能念到工夫成片、梦寐一如,甚麽这样才能於临终时心水清明,那个弥陀佛月才会现前,这种「自力临终一念」的说法,完全与<奘译>背道而驰。
又比对於<奘译>与<什译>,发现两译所载之时序,亦完全一致。显然,因汉地历史背景下,所发展出来的「自力临终一念」,与<什译>、<奘译>所载之真实旨趣,是迥然不同的两码子事。
故无论<什译>所说,还是<奘译>所指,阿弥陀佛对於信愿念佛人之临终救援,完全是主动积极而来的!绝对不是被动消极的!
所谓念佛人的「临终一念」和「心不颠倒」,经典原意是在「他力」的现身加持下,故必然产生心不颠倒的「他力临终一念」。所以还请轻松地放下过去总被错解的「自力临终一念」吧!
《阿弥陀经》迷思之(四):往生决定平生业成
承上文,因为长久以来,夹杂「自力」通途修证法门的高深法教故,错解於《阿弥陀经》相关名相,诸如「少善根福德因缘」、「一心不乱」、「临终一念」等等。
近世更因「藏传佛法」盛行,於原本就已属错解的「自力临终一念」知见当中,又夹杂「莲华生大士」所传授的《中阴救度密法》,演进成「调酒式」的自力临终一念。故念佛人大多错觉以为,非得一定要等到临终那一刻,或死亡後进入中阴身之时,我们才能在那个场面下决定,到底能不能真以「自力」而感召佛月来现,或识得本尊而投入,这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投生到本尊报土。
还有这样知见的念佛人们,各位真的要当心了,因为各位的念佛往生一行,是建立在不可预知、无法安心的临命终时,和死後中阴。所以,各位念佛工夫如果还是零零落落,余非常肯定诸位一生念佛,都将忐忑不安。就算各位在世时,真能制淫习及五欲,念佛真得禅定一心,各位照样会忐忑不安。因为难保临终场景,可能是在大病大痛下而死,或意外灾害身亡,甚至担心身故後,家属啼哭,冤亲来扰,致自力念佛工夫因而大受影响……等等。此皆未能深解信受「他力念佛」之缘故。
不信的话,读者大可扪心自问,亦可相问於周遭念佛人莲友:「不管何时,此生一死,有几成的把握,真能往生到极乐净土?」
余可以非常笃定地告诉诸位,除了已经全然信受「他力念佛」之莲友外,所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支吾其辞,不敢肯定此生自己真有几成把握能往生到西方。这就是以「自力」或「自他二力」的观点,来理解於「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结果。这样的莲友,就是还没「往生决定」的那一类念佛人。
不要怀疑,即使拥有数十年以上资历的老参教友,哪怕通达多种经教,兼或实修苦参多年,但仍尚未「往生决定」者,照样比比皆是。这就是「自力」的无奈,因为三毒淫妄缠身,此等两光凡夫「自力」的程度,除了两光以外,就还真只有两光二字可以形容。哪怕已接受了部分「他力」的思维,只要「自力心」还存在0.01%,还没有完全死尽,那个自以为已经99.99%接受的「他力信心」,就会存在「压垮他力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100%自力」→「自他二力:自力1~99%+他力99~1%」→「100%他力」
虽然,由「自力」往「他力」靠拢,是信受全然他力的必经过程,但只要一丝「自力」尚存,就会有一丝因两光自力的不安隐约存在。
念佛成就往生,根本就是「乘佛愿力」而去「报土化生」。不独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无法靠「自力」投生到「报土」,未证「法身」的地前菩萨,一样无法靠「自力」投生到「报土」。凡夫其谁,真能靠啥淫妄三毒,两光无比的「自力」,而投生到「报土」?
《净土三经》早一再强调,只要「信愿称名」,咱们往生西方这档子事,就100%都是「阿弥陀佛」该负的责任,因为这是他的根本愿力。
的确,「凡夫」是很会说谎,「手淫意淫」之徒都还常於覆藏己过,不敢承认,有些还会伪装成明心见性,开悟证圣的高人。可是,「佛」会说谎吗?「阿弥陀佛」会说谎吗?会不承认他发过的誓愿吗?如果「阿弥陀佛」不会说谎,如果「释迦牟尼佛」也不会说谎,那为何您还要去夹杂一丁点,根本不管用的「两光自力」,因而终身忐忑难安地念佛?这不是最典型的庸人自扰吗?
《观无量寿经》中,极乐净土十六观说竟後记有: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观经》场景一隅:韦提夫人和五百侍女,在释尊说竟十六观後,蒙佛力方便而亲见弥陀,叹未曾有,於是发愿生彼佛国。释尊当场全部授记,皆当往生到西方。
请问,当时正在听经的韦提夫人和五百侍女,是活着?还是死了?如果是活着,那麽,释尊为何当下授记她们,统统都可以往生到西方?
念佛人啊!《观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韦提夫人和五百侍女,蒙佛力亲见西方三圣後,也仅仅就做了「愿生西方」的动作而已,释尊居然当场就「授记」她们,皆能如愿生西。这段经文说明了甚麽?
一、发愿生彼国之念一生,就皆当往生。在活着时就已「往生决定」。因为只要众生发愿往生而持名念佛,那麽往生的责任,就100%是阿弥陀佛该负责的事,所以往生只是必然,系因佛愿的他力之故。
二、故释尊以佛口,再施以最隆重的「授记弟子」方式,证明活着就能「往生决定」之事。
或也有人钻牛角尖,会认为:我又没有释尊专程来为我授记,对於活着就能往生决定此事,实难完全相信啊!所有的念佛人莲友啊,释尊很贴心呐!释尊很慈悲呐!
释尊早就有如授记韦提夫人和五百侍女一般,很郑重地授记我们「悉当往生」了呀!
<什译>: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在<什译>中,释尊再次金口宣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者,尽皆得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最後再次劝众生:信愿往生。这就是释尊「授记」後世众生,一如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悉当往生的经证。
<奘译>: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
在<奘译>中,说明释尊「授记」内容,则更加精简明确:凡「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者,无论何时发愿生彼,都一定生於极乐佛土。并随後强调:众生应该要深心体会,信解「他力」的弥陀本愿力,而发愿生彼,切莫放逸。
原来,<奘什两译>皆有释尊「授记」。念佛人往生之佛口金言,一如《观经》。
念佛人啊,还信不过只要信愿念佛,活着的当下就已「往生决定」了吗?释尊早已如授记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一般,授记我等念佛人悉当往生,还信不过吗?
三、信愿念佛人,虽仍存活於五浊恶世,但往生已属必定,根本不待临终或中阴,这就是「往生决定」。
而投生到报身佛国土,该具足的福慧二资粮,往生所需净业,阿弥陀佛早就都帮我们准备好了,这就是「平生业成」。此皆为「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所成就。
这就是「靠佛力来念佛」,这就是「他力念佛」,这就是「万修万人去」的念佛!
念佛人啊,信得过吗?
《阿弥陀经》迷思之(五):他力念佛即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续前文,一如宣说《观经》之授记韦提夫人与五百侍女,悉当往生。释尊在《小经》中,更以「今发愿,已发愿,当发愿」以「未指名」方式,来「授记」後世信愿念佛人,均能「若今生,若已生,若当生」。
除证明信愿念佛当下,往生即属必定外,亦能证实,众生信愿念佛,而求生彼国,乘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之「他力」,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的念佛方法,也就是「乘佛力来念佛」的「他力念佛」。
在「授记」信愿念佛人,阐明「他力念佛」一法,当下即能「往生决定」之前,释尊为证实此「他力念佛」法门之真实不虚,以举证六方或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说:
<什译>: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奘译>: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M译>:Accept this repetition of the Law,called the"Favour of all Buddha",which magnifies their inconceivable excellences.
中译为「你们应信受称赞此不可思议功德,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法门」。
<什译>为六方诸佛,<奘译>为十方诸佛,在诸佛证诚劝信後,释尊便藉「授记」信愿念佛,当下即能往生决定之说法。此举明确指出此不可思议功德之《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就是「他力念佛」的法门。
原来《小经》中「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指的正是乘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本愿功德力的「他力念佛」啊!
原来,乘佛力来念佛的「他力念佛」,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一切诸佛所摄受的法门啊!
念佛人啊!原来看来不怎麽起眼的「他力念佛」,竟然就是十方诸佛最心要的大法啊!
《阿弥陀经》迷思之(六):他力念佛为难中最最难信之法
续前文,《小经》诸译记载,倚仗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大威德神力的「他力念佛」之法,就是十方世界诸佛现身证诚,允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最高深佛法精要。同时,「他力念佛」也是释尊认为在其所说佛法当中,属於最难相信之法。
<什译>: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什译>中,六方诸佛与释尊本人,均将释尊现身於五浊恶世成佛,与宣说令众生信受「他力念佛」二者,允为甚难之事,藉此证明众生信受「弥陀本愿」之难,确是难中之难。
在《悲华经》中,娑婆之五浊恶世众生,乃一千四佛所放舍,刚强难化之众生。释尊於因地立下重誓五百愿,愿於此娑婆五浊恶世,现身成佛、化度此土众生。故读者们应知:佛示现於五浊之难,并非诸佛无悲,实造恶众生无此殊胜之善缘,及因其十分刚强,难以教化,致令一千四佛放弃,於此等五浊恶世现身成佛。
《悲华经》中所载,亦仅释尊一人,愿当此难中之难,立下重愿。
在《小经》中,释尊与诸佛特别指出,於此减劫之五浊恶世,成佛度众之难。
《悲华经》有一千四佛放舍,及仅释尊一人发愿之说,即令号称「满慈子」的未来佛「弥勒」,也将出世於人寿八万四千岁之增劫当中,而不是释尊出世的减劫,人寿百岁的五浊当中。
说得更清楚一些,要在五浊恶世成佛的次第:
一、除四弘誓之共愿外,还要发不共的愿力,愿成佛於五浊恶世。
二、要经三只修福慧,累积成佛圆满资粮。
三、实际成就圆满佛。
念佛人啊,这样可有了解释尊成佛之难了吗?
以五浊成佛之难,对照於宣扬劝信,乘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之「他力念佛」之难,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都还认为上述两者,都是非常困难达成之事。可以想见,真能闻即深信於「他力念佛」者,实均乃福德因缘深厚之大善因缘仁者。
<奘译>:甚奇稀有!释迦寂静,释迦法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乃能於是堪忍世界,五浊恶时,所谓:劫浊、诸有情浊、诸烦恼浊、见浊、命浊,於中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说是世间极难信法。
是故舍利子,当知我今於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说是世间极难信法,甚为稀有,不可思议!
又舍利子,於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稀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所闻法授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奘译>中则说明了:
一、「他力念佛」即为「一切世间极难信法」。
二、於五浊恶时证佛果,与说此世间极难信法,同为甚稀有而不可思议。
三、闻他力念佛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此是稀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
<M译>:A very difficult work has been done by Sakyamuni, the sovereign of the Sakyas. Having obtained the transcendent true knowledge in this world Saha, he taught the Law which all the world is reluctant to accept,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the present kalpa,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mankind,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belief,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life,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passions.
中译为「身为释迦族王者的释迦牟尼,已完成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他於此娑婆世界及劫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烦恼浊等期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教导此全世界极难接受的法门」。
This is even for me, O Sariputra, an extremely difficult work that,having obtained the transcendent true knowledge in this world Saha,I taught the Law which all the world is reluctant to accept,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mankind, of belief, of passion, of life, and of this present kalpa.
中译为「舍利子啊,即使对我来说,於此娑婆世界及众生浊、见浊、烦恼浊、命浊与劫浊等期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教导此全世界极难接受的法门,也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啊」。
在<M译>中,「他力念佛」被解释地更白话,即「全世界极难接受的法门」。
在康僧铠大师《无量寿经》中,载有: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他力念佛」=「乘弥陀本愿功德力的念佛」=「信愿念佛」。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什译>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 <奘译>一切世间极难信法。
=<M译>全世界极难接受的法门。
=《无量寿经》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原来,要让众生真实相信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这档子事,释尊援其发愿於五浊恶世成佛的始末为例,以这样高难度的比喻,来说明真能完全信受「他力念佛」,就和他发愿与五浊中成佛一样地困难,难怪释尊大叹「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释尊何叹?因为,果真能信受「他力念佛」,此生就将是轮回的最後一生了。因为,「信愿念佛」的他力念佛人,下一生将於「化生」西方极乐报土当下,弹指间顿证无生法忍,横超三只於一念,此後化身十方世界,随缘度众去了。
念佛人啊,信得过吗?(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