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曰:「善立方便,显示三乘。」又曰:「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圣道极倡本怀的经典《法华经》是显会三归一的宗致,此在净土三经中犹是善立方便,到彼岸的妙法唯是本愿一乘,道隐法师《无量寿经甄解》言:「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於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
故《法华经》方便品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圣道诸教,无不是助显如来为说念佛法门,显本愿一乘第一义谛究竟妙道的异方便。
统渐顿於两门 万行同归於一实
一代时教无非渐顿二教,然於此《观经》即是释尊广说「众譬、诸佛异方便」的定散二门,开观门为令照见彼弥陀正依等事。然弥陀正报的佛身即是「酬因愿力」之身,「建立常然,无衰无变」的依报国土亦是「愿心庄严」成就,由此可知,「三严(主、处、伴)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皆是愿力庄严成就,溯本逐源即是观佛的本愿力。《坛经·般若品》言:「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
雨水不从天有,乃龙力所成,正依二报的佛身佛土,乃愿心庄严的佛力所成,力透纸背即是弥陀愿力观。
此即天亲菩萨所说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广略相入、摄末(依正二报)归本(愿力),又以本愿力无量寿大涅盘法佛智之体,显无量光之相(实相身),光明化物之用即是名号(为物身),善导大师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所谓光明是无声的名号,名号是有声的光明。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云:「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光明是念佛,念佛是本愿一乘常住之法!故龙树菩萨本愿释云:「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故。
一心圆具
天亲菩萨是「起观生信」(观净土的庄严生起信心)的人,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观察」入,以(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回向」出。
故菩萨结论说到:「以本愿力回向故。」鸾师特着眼於此注「核求其本释」:「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此皆显佛愿力观矣。
天亲菩萨以心眼「观」见净土庄严的当下,即是生起「一心」归命的信心(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此皆开显「一心」中所圆具的德,明示「一心圆具五念二利之德」故。一代时教皆归於此「一心」,谓之「一心圆融」,谓万有之实体真如,唯是一心。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一切诸法,皆於一心中而圆具之,是故应了一心圆具之法也。
天台智者大师以「一心三观」统摄诸教,又以「阿弥陀」三字配释「空、假、中」三谛,其《观修西方业仪式》云:「阿字即空,弥字即假,陀字即中。」(取意)以显名号之一心!
同为弥陀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以「一心为宗,万法为镜」统摄诸教,将一代佛教在《宗镜录》归於「一心」,後以《四料简》将「一心」归於「念佛」。
诸德皆於天亲菩萨同辙,皆显一心的德用。
三经一心三心的开合
《无量寿经》
此一心於《无量寿经》即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闻名至心信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的「闻名欲生彼国」,而建立「一心念佛」本具的「一心归命的信心」和「一心欲生的愿心」!
《观经》
此一心於《观经》的依报光台现国处即是释迦发遣,韦提希夫人因佛力故见极乐国土而生起一心愿生的心(欲生我国),故《经》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又於第七观华座观初,弥陀住立空中显除苦恼法即是佛体本身,韦提希见佛身即见佛心,体佛心大慈,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而证无生忍(喜、悟、信忍),得难得的信忍(信慧)!《大经》言:「人有信慧难」,生起一心归命不退的信心!(至心信乐)
又於第九观真身观,显弥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知弥陀心光唯摄念佛之人,而生起一心专念的心!由下品下生临终之十念摄平生上尽一形。(乃至十念)
《阿弥陀经》
此一心於《阿弥陀经》中即是「一心不乱」,故善导大师示一心不乱为「一心信乐」、「一心愿生」、「一心一向专称」!
於此显《无量寿经》十八愿的愿体三心(至心、信乐、欲生)而归摄於一心念佛中!故六字释云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从本垂末、摄末归本
八万四千的诸教,皆由弥陀正觉的果海流出,此乃「从本垂末」之意;「摄末归本」者,唯有顿教一乘的弘愿教法!此佛智的法门唯佛独明了,二乘非所测,亦非牛羊眼之凡夫能窥知。故世尊初转法轮前暂为上根的法身大士讲「根本法轮」的《华严经》,又以华严为「本」,开示「枝末法轮」的诸教,最後卷摄「枝末法轮」而归返「根本法轮」的《法华经》,更将此佛智发挥极致的是:由会三归一的圣道本怀的《法华经》转入五乘齐入、平等无差、绝对一乘的弘愿,「所以会甸荒同令执玉也」(此句引澫益大师,中国古代有所谓「五服制度」,以五百里为界,划分甸、侯、绥、要、荒,不同的地区对应不同的权力与义务。「五服论」则指以天子为核心根据距离和亲疏画五个同心圆,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成为甸服,环绕天子建立起来的列国为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的中国人的国家为绥服或宾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五服从甸至荒喻五乘,执玉其实是指执玉帛,所以古代人上朝需要执玉帛,表示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意思。所以会甸荒同令执玉也,就是说任何品位阶级都能归顺,五乘同入之义)。
《观经》流通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好持是语,即是持佛一代教法,归於此经即是定散二门,而持是语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即摄末归本於名号,此流通分是佛陀一代时教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的大本怀之处,故说此法之时,佛即便微笑,即同《大经》的显别异微妙殊胜之德相!故智者大师《 观经疏 》言:「观虽十六,言佛便周。」莲池大师 《弥陀疏钞 》言:「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一代时教皆是释迦发遣之教
善导大师言:「(释迦佛)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安乐能人)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代时教无非世尊发遣入弥陀本愿明月的指月之指,释迦佛与弥陀互为郢匠、啐啄同时,乘弥陀愿力的往还回向,诸佛依念佛三昧得成正觉,又依弥陀十七愿的愿力还相,作园林游戏地教化众生,光阐道教而集说方便的八万四千诸教,广摄众机,初虽开示一乘、二乘、三乘、显、密、权(藏通别)、实(圆)等方便权教,终令归入惠以真实之利的「本愿一乘」。核求其本,皆阿弥陀如来本愿力的大悲回向(以本愿力回向故)。此於《大经》五德现瑞之文已见端倪,世尊入弥陀三昧的大寂定,现光颜魏巍,影畅表里的姿色,阿难承佛圣旨赞叹之: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世尊住於念佛三昧最胜奇特之法的还相回向的同时,即行於往相回向的「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故「佛佛相念」。
诸佛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诸佛说法一味一音,此即淄渑一味的「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华严经》云:「或於一世界,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智慧行有异,解脱无差别」又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本则三三之品」(智慧行),「今无一二之殊」、「同一念佛无别道」(解脱道),即乘本愿一道「同因同行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