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开往极乐世界的飞机上
文:攻玉
宗弘法师较早前首度来港弘法。法师在安徽弘愿寺担任讲师,也会到位於福建的分道场安福寺主持法务。谈到香港,他觉得香港佛教徒对信仰的了解比较深入,学佛气氛也好。
一般人学佛的经历都是普通不过,他笑言自己也不例外──来到寺庙,遇到法师,生起了求法的心,过了几年才皈依三宝,然後渐渐觉得出家是珍贵和殊胜的事。「大部分人为衣食奔波一生,与其这麽辛苦,不如把身体奉献给佛法,让更多众生得以出离生死、成就佛道,不是更好吗?」
法师自开始接触净土宗,已经有十多年了。大众对「易行道」的印象,仍多停留在长者、根器不高的人便去念佛这个层面;另一方面,年轻人学佛的趋势上升,净土宗应如何吸引他们呢?我们的谈话,便由这里展开。
净土不是老年信仰
法师举例,以弘愿寺来说,大部分出家人都只有二十来岁,他们有机会接触念佛法门,证明大家都具有善根,只是汉传信众本来就以老年人为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错觉。长者生活压力相对地少,年轻人则要为糊口奔驰,所以不会投放太多时间集中在宗教上,也是情有可原的。
「佛法广大无边,详细描述世间种种状况,对待年轻人,最好的办法是叫他来看看,这个经上的说法,跟他所认知的是否吻合,从而让他生起信心。」相反,老年人则因为教育、文化的差异,简单直接的法门更易契合,他们已经知道「苦」是甚麽,现在只要掌握解脱的途径便可。
「弘愿寺的僧人既然如此年轻,想必会为寺庙带来新气象,对吧 ?」我问道。
「对,他们很有活力,吸收能力也高,因为本身大多是学士毕业,甚至是硕士、博士,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不会单纯只停留在『老年信仰』这个层次。」法师说,他们在河南郑州办了一场联谊会,参加者大多是大学生,而分享的师父们也跟他们年岁相若,差不了多少,感同身受,对佛法的体悟自然会不一样。
知道得越多 相信得越少
宗教学者福山由雄(Yoshio Fukuyama)於一篇1961年的文章中提到,一个人的宗教性程度可由四个层面量度──仪式(ritual)、教条(ideology)、经验(experience)及知识(intellectual),作为佛弟子,如何为此四者取得内在平衡,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知识层面会大大超越其他三者,尤其是教条(信仰)方面,形成所知越多,障碍越大,甚至会有人因而退失道心。宗弘法师认为,佛法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认识,例如得先从世间因果学起,再来是四圣谛、八正道等基础;倘若一开始便谈成佛、空性、证悟这些,因为修为上根本未达到这个境界,教我们如何产生信心?「像小孩一样,他不需要理解饭食的分子结构是甚麽,只管听父母的话来吃便可以了。待他长大後成了科学家,再来研究也不迟。」因缘生灭这些道理,经中都有所描述。法师的结论是,先信受基础的教法,到了最後,对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法门,慢慢也就得以理解。
大乘有八宗之分,法师说,它们各自有不同关於出离生死的法门,称之为「别法」。净土宗的别法自然是称念六字洪名,禅宗是明心见性、通过参禅了脱生死等。另外共通於各宗的则叫「通法」,如供养三宝、行种种善行,这些都体现出佛陀的本怀。按此推定,理论上只需要选定其中一种别法修行即可,念佛的念佛、禅修的禅修,那禅净双修又应该怎样分析?是否代表单一法门还不够,要凑合两种甚至多种?
「那是为了接引参禅者进入净土法门的。每人根机各异,有的认为打坐无法达至明心见性,於是便借取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名号,将禅修功夫回向求生净土。」法师如是回答。
弘愿寺是依止善导大师教法的道场。谈起善导流,往往牵扯到好一些争议──「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随缘杂善,不得往生」等。就後者而言,通法跟别法之分有助厘清教义。「念佛是别法,善行是通法,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念佛决定往生,我们要一心专念,这是真实法;然而行善,这是为了接引更多众生亲近佛法,走向解脱,这是方便法。两者也可以做,但如果认为单靠念佛不能往生,还要外加行善才完整的话,这样理解净土宗是有偏差的。」
破除重重误解与迷思
坊间对善导流的误解主要源自认识不够深,对易行道的信心不足,毕竟由清末民初杨仁山居士把《往生论注》等净土着作从日本回流汉地,距今只有百多年,中间更因战乱而暂停弘扬了好一段时间,且祖师所开示的跟大家设想的有出入。宗弘法师的看法是,依龙树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中所说最为正确:「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者。」依靠自力,像走路一样,踏少一步也到达不了目的地;相反,以他力信心为方便,像乘坐飞机那般,不用走半步,即能达不退转之地。
我信,我登上飞机便行了,但对不少人来说,他们想深入探究念佛背後的逻辑及原理,法师说,所以才会有三经一论(一说五经一论)出现。「有的人马上信受,不须读经;有些则要经上文字协助,才建立信心。」谈到三经,《观无量寿经》中有十六种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之教导,印光大师言「夫四种(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言虽如此,观想是切实可能的,然而甚少听到祖师鼓励大家观想,如大师在《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即接续言:「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法师解释,善导大师有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极乐世界境界非常微妙,我们的心妄想太多,观不来仍硬要观的话,最後当然无法达至出离生死的目标。「从古至今单靠观想便能成就的就很少,何况是现今社会烦恼深重的我们?」佛说观想,并不是真的要我们跟从观想,而是借此点出念佛是易行道。
若说日本回流的善导大师让人易生误解,那大概由日本净土宗开山祖师法然上人的弟子亲鸾上人创立的净土真宗,所惹起的争议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中《叹异钞》的「恶人正机」──「善人なおもて往生をとぐ、いわんや悪人をや。」(善人得以往生,何况恶人)一说,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法师指,禅宗说空也遇到同样情况,形成善也空、恶也空,何不去作恶此等错误演绎。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懂得这样理解的话,便不用担心会分不清作善还是作恶。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云:「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弥陀救度我们的大悲心,犹如他驾着的一艘船,对於苦难者如溺水之人,理所当然是要第一时间赶去救助。「假设有两个人,一个遇上交通事故快要断气,另一个只是患了感冒,你猜医生会怎样说?他会先抢救哪个?佛法也是如此。那些造恶业、贪瞋痴极重的众生,佛自然要率先救他。患了感冒的人,难道他会因为想快点得到医生治疗,把自己弄成重伤?」恶人正机这个概念,跟《观经四帖疏》是一脉相承的,其完整意思应为:恶人念佛也能正机!若说作恶杀生也能往生,绝对是莫大的曲解。法师这个有趣的比喻,相信能消弭对法门的一些错误解读。
善导大师按《观经四帖疏》将净土判为要门和弘愿门,当中的关联应如何看待?法师概括,从要门可看出来,净土法门和西方极乐是一切众生所依归处,本来其他宗不谈生西,现在也不完全是这个情况了。要门又可分为『定观』和『散观』,後者泛指修行一切善业,前者则是观想、观像,而大部分人都以散观来回向生西。「这些年通过弘扬善导大师的教法,越来越多人找到出离生死的方法。不少信众学佛数十载,一直摸索都未有所获。现在可以说是众生因缘成熟,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才能够深入人心。以後肯定会有更多人信受这个法门。」
最後宗弘法师为读者推介了几本弘愿寺的出版物,初学者可先从慧净法师的《第十八愿讲话》入手,再来是净宗法师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由浅入深,基础稳固了,便可以阅读《善导大师全集》,仔细品味纯粹的净土宗。(转载自《明觉电子杂志》)
宗弘法师个人简介
1994年皈依三宝。
1999年2月,遇弘愿寺住持上净下宗和尚至商丘弘传善导大师净土宗法义,即追随法驾,聆闻醍醐之教。
曾於商丘佛协组织编排会刊,在弘愿寺初创时期编排弘愿刊物,并开辟网上论坛「弥陀愿海」,数年间与有缘之者,对净宗教法进行往覆辨析、讨论;为现行弘愿寺编辑部、发行部及网站前身之创始人员之一,兼资深执编。
2009年礼净宗和尚座下披剃,次年受具足戒。
2012年至福建漳州安福寺住持法道,安福寺焕然一新。
多次受邀至深圳、广州、北京、河南各地弘法,亦常於安福寺举行佛七,并随缘开示《观经疏》《往生论注》等祖典;教理扎实,讲着俱佳,擅长梵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