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之间,免不了需要某种程度的良性互动,以之培养和善的因缘。所谓『礼尚往来』『有来而无往,非礼也。』
然而,细加究之,此乃针对凡情而设,因为,所谓「互动」,往往离不开利益上的交换,这样的彼此互动,少不了俗情混杂,不够纯真纯情。
当然,一般人在付出之际,总是情真意切的,问题是,当在另一时空,付出的一方有需要对方帮忙,而对方或因疏忽或受限於其他原因而未能相对有所呼应时,心中难免起瞋,滋生埋怨,也因此而苦。於焉找补变成找苦了。
这种潜滋暗动的心理现象,於此权称之为「找补」~针就已付出的,寻找些许回补。很明显的,那就不是无条件的对人好,而是在对人好时,或已自觉或不自觉的埋藏着「找补」的意念。
人若因「找补」而苦,这种找补就无异是自我设「陷」了。原因在於:对方找补或不找补,非自己所能做主,心存找补,期待能有所回补,如同把自己的快乐筑基於自己无法控制的他人身上,岂非愚不可及。
因之,智者告诉我们,想自做主人,就要学习「活在当下」,意思是说要培养「从没对人好过,现在才要开始对人好」的心态。(李老师法语)
据悉:武汉归元寺有这样一则楹联,上句是:「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了了有何不了」。真乃一语中的,恰中肯綮。
谁能无条件对人好呢?一个完全没有找补之念,能无条件对人好的人必然是一个能自得其乐,也能帮人获得快乐的人。这样的人也必然在日用行止上是能单纯的给人安心,给人希望,给人利益,给人信心...的人。
这些是净土宗宗风之一。
缘此信知,在弥陀的信仰生活中便能轻易的寻得立竿见影,直截了当的启发与依靠。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