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古以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之《阿弥陀经》记载有「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之字眼。讵料,此「一心不乱」四个字,後世,竟掀起滔天巨浪,自念佛一行,普遍夹杂宗门参究、天台止观,及其他高深法教後,多将此四字,理解为念佛的工夫,必须证入了禅定一心,往生才有保证。此诚对弥陀本愿功德,有着根本且重大的误解。
将止观工夫,嵌入持名念佛一行,众所周知的名相计有:「工夫成片、梦寐一如、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以下简略说明这些名相的高深难证吧!
工夫成片→制心一念於佛号=心一境性=初禅或未到地定
梦寐一如→睡梦当中,也要能工夫成片。
事一心不乱→念佛工夫,由止入观,破见惑,入预流,证初果。
理一心不乱→念佛工夫,由止入观,破无明,证法身,登初地。
後三者,先不论。
身为念佛人的我们,是否如实知道,所谓的工夫成片,是指念佛,能制心一念,佛号绵密贯串,没有渗入一念杂想。这至少可得「未到地定」或「初禅定」,实证「心一境性」的好工夫啊!
念佛人是否知道,如果淫习伏不住,根本不可能真得初禅定?
简单来说,如果念佛人,还有意淫、手淫、邪淫、正淫之习气,就根本不可能真得初禅定,一生伏不住,就一生都没指望。换言之,只要淫习尚在,行人就根本不可能证得啥禅定一心。
余半生以来,所遇学佛之在家居士,真能得初禅定者,目前未尝得见一人。在家居士们,亦不妨扪心自问,是有多少人,真能伏制住淫习?
如果念佛法门,一定要念到入了禅定一心,也就是要证初禅定,或未到地定,才能成就往生的话,全世界的念佛人,大概不会有太多人可以往生到西方净土了。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去思惟,还挂保证,一定要救到您我的「超世大愿」,其标准竟会令众生如此难以办到?这有可能吗?
夹杂自力通途的高深法教,用来偏颇地解释弥陀法门,才是让念佛人不能安心於念佛一道的根源。明信佛智佛愿,才是真正能让念佛人,此生大安心念佛的易行道。
二
因汉地古有「三武一宗」的灭佛,致令号称「万修万人去」之善导大师遗教《观经四帖疏》,自汉地失传千余年。
故自古以来,纯粹净宗的念佛往生教理,弘化於东瀛,却佚失於中土,但他宗别派,却惯将念佛行门,摄入该宗教理弘化。故汉地净土宗教理,每每穿插了不少他派自力通途教法的高深法要。故多有念佛人,总是将《阿弥陀经》那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解释为念佛,要念到证得了禅定的一心不乱,往生安乐国才算有谱。
不妨让咱们更精密地来研究一下,怎样的止观工夫和证量,才能称是禅定的一心不乱。而念佛人的咱们,此刻当下,直至临终前,是不是有信心真能证到?
《中阿含经.卷58.210经》云:
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是谓初禅有五支。……若善心得一者,是谓定也。……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是谓乐觉,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断欲故。
《增壹阿含经.卷23.增上品.8经》云:
我复作是念: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於初禅;无觉、无观,游於二禅;念清净无有众想,游於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於四禅。
《大集法门经.卷下》云:
复次,七识住,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识所住;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识所住;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识所住;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识所住。
《杂阿含经.卷17.杂因诵第三品之五.483经》云:
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
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
《长阿含经.卷4.游行经第二後》云:
王即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牀,思惟贪淫欲、恶不善,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捡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得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得第四禅。
《杂阿含经.卷十七.杂因诵第三品之五.485经》云:
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
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
以上经证,均摘录自原始佛法之《阿含经》,乃是释尊当世教导诸声闻证阿罗汉道,其止观法要的原传。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善心得一,即制心中万念,恒於一念者,可谓得定。
二、有觉有观,而善心得一,且离生喜乐者,谓得初禅定。
三、必需离欲,恶不善法,才能证得初禅定。
念佛人,您真能离欲了吗?此生真能离诸欲染吗?
知道倘终此一生,都无法离欲,就一生都不可能证得禅定一心不乱吗?
简单说,现在的您,能确定自己真能伏住:意淫、手淫、正淫、邪淫,使不起现行吗?
您何时才能制住淫习欲染?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还是很有可能,直至临终前,都仍无法伏住淫习淫念?
余半生以来尚未尝得见一人,以淫妄缠身的在家居士,而果真能证初禅定的好工夫者。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去思惟的「四十八大愿」中,到底有哪一个愿文说了:念佛工夫,一定要证入了初禅定,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三
前文所列举《中阿含经.卷58.210经》载有:「若善心得一者,是谓定也。」白话来说,真能制心万念,恒於一念者,就是禅定。此即所谓「禅定一心不乱」的原始定义。
而这最原始的定义,就《阿含经》而论,至少必须是证得「初禅定」者。
而欲证得「初禅定」,在《增壹阿含经.卷23.增上品.8经》中,释尊则举例其当年,端坐於菩提树下,实修实证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
行者身体及心念,必需先力行「无淫无欲」及「除去恶不善法」,才能透过「有觉、有观」的止观工夫,进而达到「制心一念」。并因「离欲」及「一心」,因而生出「喜」、「乐」。
而真能实修实证「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心一境性」,这才是真正地得「初禅定」,真正地实证「禅定一心不乱」。
关於必需先能精密地持戒,做到身心不淫,及离诸欲恶不善,方能藉由止观,而证入色界天,初到四禅定,此等禅定修证法要、次第,一再出现於《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而此四部《阿含经》,正为後世尊为「原始佛法」之根本典籍。
也就是说,释尊原传的止观训练,是必须透过精密地「持戒」,先令我们身体离於「杀盗淫妄酒」,而不黏着。降低种种粗重的身体感官贪欲後,由外而内,再调整心念粗重的「贪瞋痴」,降至极低点。如此精密地梵行,才有机会真正证得「初禅定」,也就是「禅定一心不乱」。
各位念佛人,咱们这一生,真能不起一点淫念吗?能吗?
随着年纪增长,色身衰败,的确是会让性荷尔蒙分泌量降低,而淫欲稍减。但千万不要心想,自以为等到年老力衰了,就能与真实证得「禅定一心不乱」迳自画上等号,这肯定是天大的误会。
盖因自古以来,不乏虽是年老力衰,却还性好渔色的人。咱们真有自信确定,年老力衰後,就能伏住淫心淫念?就能断除意淫、手淫、邪淫、正淫?
余则扪心自问:淫心淫念,只能随岁月增长,而降低至某一程度,但却无法真能伏住,使不起现行。所以自知,此生至死,应可能无法实证「初禅定」,或「禅定一心不乱」。
难道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记载的本愿重誓: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此这般广泽十方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具足此三心,不简十念,阿弥陀佛便慈悲摄受,至其报土的大慈大悲愿力,竟然会栽在《阿弥陀经》那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上。所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就必须全盘翻供了?
翻供的结果是: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文,必须改为: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执持名号,要证入了禅定一心不乱,也就是需证得初禅定後,才能生到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吗?
佛乃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若准依支持一心不乱,即是禅定一心不乱的这种说法,那麽,翻供前後,二者文义,是截然不同的摄众标准。这会是同一尊佛所发?可能吗?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文,真真是这样吗?
不妨翻阅一下《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原文,就两本弥陀法门之根本经典,以经证经,比对一下经文,不是更容易能了解,阿弥陀佛本愿真正的意义吗?
阿弥陀佛因地发了四十八愿,其中摄受十方众生往生之愿有三:
第十八、十九及二十愿。详此三愿文,根本只字未提:十方众生往生,须证入「初禅定」字眼。足见,鸠摩罗什大师,以「意译法」所译出之《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字眼,是梵文原句,经精美简化後,洗练的汉语。故并非特别点出:念佛必须证入「初禅定」。所以,此执持名号之一心不乱,实非指彼「禅定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心,不随他念。
二句组合:「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心,不随他念地持名念佛。
换言之,也就是:一向专念,彼佛名号。
这个观点,有心之念佛人,不妨比对康僧铠大师所译之《无量寿经》中,弥陀摄众三愿,及三辈往生文当中,即可窥知一二。
事实上,不但在摄众三愿文中,找不到念佛工夫必须证入初禅定的字眼。而三辈往生文当中,具三心外,关於念佛部分,就只要求了「一向专念」。以经证经,不添加个人意见,是不是很明显就可以得知:
鸠摩罗什於《阿弥陀经》所译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康僧铠在《无量寿经》所译之「一向专念」。
故尔,究竟是娑婆成佛的本师释迦牟尼世尊,说错了阿弥陀佛本愿?还是後世夹杂太多自力通途法门的高深法教,而解错了?
佛乃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成佛的释尊,肯定不会说错阿弥陀佛摄受众生至报土的标准。
至於,是要深信弥陀佛智,具足三心,一向专称,一生大安心地信愿念佛。
或是,仍然坚持,非证得禅定一心不乱者,不能往生的论调。
当然,随顺各方贤达高明,自思自解,而自行自证了。余则无权置喙一字。
四
前文援例自被尊为原始佛法的《阿含经》来证明,所谓的「禅定一心不乱」至少是指证得「初禅定」的行人。而真实欲证得「初禅定」者,释尊则举亲身体验为例告诉我们,必需要先能做到「无淫无欲」及「恶不善法」才有机会证得禅定。甚至说明「於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是为正确真实的止观修证次第。
倘「恶不善法」先不论,念佛人的我们是否应扪心自问:此生何时真能做到「无淫无欲」?也就是可以做到不邪淫、不正淫,及不手淫、不意淫。几岁的您才真能做到?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还是100岁?还是一脸茫然全无把握,或许此生至死都做不到?
既然持戒来伏住淫心淫念,是证得禅定一心不乱的必要前行功夫,不但我们至死也许都做不到,而且应该是绝大多数的念佛众生都不可能做到的事。
那麽,试问坚持《阿弥陀经》所载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一心不乱」者,是不是已严重误解了《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摄众三愿的本意?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那麽天长地久的时间,去思惟要如何救到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详考一下第十八愿文的要求就只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没想到却因为鸠摩罗什大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以隽美译文「意译法」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居然被解释为信愿念佛一法至少必需能证入初禅定者才能往生得度。果然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啊!
而就《阿含经》所载阿罗汉有「俱解脱」与「慧解脱」二种,前者圆证三明六通,而後者则是未证禅定,故未证神通之漏尽圣者。但就南北二传佛法所载,慧解脱阿罗汉虽未必须证得初禅,却至少也必须有基础的观心不散乱的止功,近於初禅定的止观工夫。南传佛法称之为「近行定」、「近分定」或「相似定」。北传佛法则称之为「未到地定」。这是一种欲界至极,但尚未入初禅的一种止观工夫。
在弥勒菩萨所开示之《瑜伽师地论.卷三十.本地分中声闻地》,及天台智者大师所着之《释禅波罗蜜法门》中,则对於未到地定有极深入之细解说明。
不过所谓证得「未到地定」、证得「近分定」,是指行人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任意进入这样高度精神力集中的状态,而且万不漏一,如果只能有了这餐没了那餐,只偶而来那麽一下,这不叫「证得」,只能名为「体验」。想「证得」初禅一心,就必须先做到「无淫无欲」和「禁除五欲恶不善法」。想「证得」未到地定,就应该先了解能不能做到欲界最顶天人的心性。
《长阿含经.世记经》云:
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大楼炭经》云:
阎浮利天下人,男女共居止交通;俱耶尼、弗于逮、郁单曰天下人,男女行阴阳之事;龙及金翅鸟,男女亦有阴阳之事;诸阿须伦男女,亦行阴阳之事;四天王天上人男女,亦行阴阳之事;忉利天上人男女,以风为阴阳之事;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阴阳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牵手便成阴阳;无贡高天人男女,相视便成阴阳;他化自转天人,念淫欲便成阴阳。从是以上离於欲。
各位还在存一丝幻想於「未到地定」的观众朋友啊,可看清楚了吗?套通俗一点的话,四天王天还一样会「行淫」。忉利天则是行淫,但射精时为气体。焰摩天则是靠近一下,肢体碰触,磨磨蹭蹭一下就满足了。兜率天则是牵一下小手就够了。化自在天是双方对看就很爽了。欲界最顶之「他化自在天」是想到男女淫欲时,男女双方「暂视」和「念想」一下,一点都不勉强,看一下就解决了,望梅就真的止渴了。这样高风亮节,比「盖棉被纯聊天」还要更高竿好几层的心性,余扪心自问是做不到啦,各位真能做到吗?
愈淡薄的淫心淫行,就能相应愈超凡脱尘的天人心性。
妄想证得「未到地定」,不妨先瞅瞅自己的男女淫心淫行,是能相应到哪一层天吧?
大多数男性见猎心喜,就算不敢真搞邪淫,但手淫意淫都处於淫乱邪淫状态。有人一小时内起心动念好几次於这样的意念邪淫,有人则几个小时就会来一次,经常如此意淫;有人天天如此,有人隔几天如此。这都是相应於畜生、饿鬼、地狱,相应下三道的特徵。普愿读者们,千万不要太高估自己是幸。
对照於《楞严经 .卷八》: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後邻於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淫爱微薄,於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於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後於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於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後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请注意欲界各天对於淫习的深浅,未舍妻妾恩爱,在行淫时心思不放逸,已不全然是为了急着摩擦交合达到高潮,行淫多是为了配合或调和夫妻伦常和睦。所以在行房中,心中了然清楚,并不意乱情迷,也不急於摩擦淫根取乐。套句现代话来说,就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行淫只是为了维系夫妻关系之正常化,只是一件配合对方演出的事。所以虽然仍有男女淫根之抽插交合,但行淫时,心中却很清楚如何令对方很快就能满足性欲,但自己却犹有余裕,身体轻松明快,心理澄明不迷,显然并非好色或急色之徒。这样的众生可以与日月为邻,感得生於「四天王天」。基於前述,若进一步连正常的夫妻行淫次数都很微少,偶而仍会想性交,虽常有清净梵行之念,但并非纯而无杂,这样的众生可以超出日月,生於人间之顶,是为「忉利天」。以後诸天的性行为就不再赘说了,因境界太高了,还请读者慢慢品味文字。
【结论】
(一)未到地定是佛法自力通途修证次第的最基本止功。
(二)未到地定已接近初禅一心不乱,但仍不是「禅定」,故以「未到地」、「近分」或「近行相似」名之。
(三)行人心性要先能相应止功,才能随之相应。能相应未到地定的心性是欲界最顶的他化自在天。
(四)心性无法相应欲界最顶,证未到地定也只是妄想。
释尊开示了整个佛法自力修证的通途次第,再三说明,精密地持戒离淫欲,禁除五欲等恶不善法,才能实证初到四禅的禅定一心,并以内观四念处成为人天福田,也就是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初果,至断八十一品思惑之四果阿罗汉。
念佛人啊,知道不伏住淫习,正淫、邪淫、意淫不能断,此生根本不能证得初禅以上,真正的禅定一心不乱啊。这是释尊宝贵的实修实证经验啊!还在追求禅定一心的念佛人们,您有把握真能伏住淫心淫习吗?
《净土三经》可曾记载,念佛人的念佛工夫,必须要能: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或者才能上辈往生?甚至上品上生?
夹杂太多止观、宗门、教下、密续、他宗别派的自力高深法要,以此自力难证之工夫,嵌入弥陀净土一法来修持,从根本上就误解了阿弥陀佛所誓言成就之「本愿功德」的殊胜和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