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常常举宋朝文豪苏东坡的前生——五祖戒为例,劝戒修禅而轻视净土法门的行者,权衡轻重,引以为鉴。如在〈致广慧和尚书〉中说:「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做到大彻大悟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生死仍旧莫出。」
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後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以初果得道共戒,任运不犯戒。(任运者,自然而然也。)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麽了生死乎。」
悟境高而惑未断
苏东坡的前身是在五祖寺修禅而大彻大悟的师戒禅师,虽然悟境甚高,但因烦恼丝毫未断,故仍旧流转生死,凭藉着在佛门的修持之功,死後投胎成了大文豪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个性不拘小节,常常出入妓馆淫坊,道业与前世相比,已是天渊之隔。因此印祖感叹道:「宋朝大名鼎鼎之宗匠,来生尚退步於前生,再一来生,又不知作何行状乎?」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今生与前世相比尚且退转如此之多,很难想像再下一生,他会变成什麽样子呢?
由这个案例应当反思,菩提路上全仗自力与依凭佛力,结果是相差甚远的,行者为什麽不专修净土法门,以求当生成就,往生极乐,永离生死轮回呢?
三人梦迎五祖戒
苏东坡的前世是师戒禅师,於其《年谱》中有迹可循。宋神宗元丰七年,苏东坡四十九岁,当年的端午节他抵达筠州(今江西),预计去拜访弟弟苏辙。当时苏辙和云庵和尚在洞山(曹洞宗祖庭)修行,有天晚上,他们都梦见和寿圣寺的聪禅师,一起出门去迎接五祖寺的师戒禅师。这三个人後来碰头,都对彼此同做一个梦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而一起出门到达二十里外的建山寺时,苏东坡正好抵达。他们将这个奇特的经历告诉东坡,东坡说:「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梦见自己是个出家人,往来於陕右(今陕西)地区。」
云庵和尚听後,大吃一惊,说:「师戒禅师就是陕右人氏啊!他晚年才离开五祖山的五祖寺来到高安(今江西高安),後来在大愚寺圆寂。」这个事蹟在藏经的《居士传》、《人天宝监》中均有记载,只是详略不一。
此轼生西方公据
东坡对於自己前世是个有道高僧有所醒觉後,反观今生仍未解脱生死,其实充满喟叹,他在〈南华寺〉诗中就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所以,他後来对於学佛修行也颇为投入,《武林梵志》就记载,他出入常随身携带一幅阿弥陀佛画像,并对人说:「这就是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凭据。」可见他也修学净土法门。不过,从他临终的状况看来,他要往生西方的信心、愿力,并不如生前坚定。
当时,径山(於今浙江余杭)的维琳长老曾到东坡的病榻前慰导他说:「您平生修学净土法门,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坚定往生的意志啊!」东坡虚弱地回应他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存在,但我现在却使不上力。」话才说完,就断气而逝了。由此推断,东坡生前虽闻净土法门,但并未积极筹备「信愿行」三资粮,以致临终时连佛号(正念)也提不起来,而与弥陀失之交臂,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吾生无恶死不坠
一代文豪命终之後,神识往何道去?吾人凡眼无法窥知。根据〈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他在过世前曾对儿子说:「我生平不做恶事,死後当不至於堕落恶道,你们千万不要哭泣,好让我无牵挂地离开。」儿子问他後事要如何处理,他不回答,就安静逝世了。
东坡的修持与前身的师戒禅师相较,自不可相提并论,无法正念分明往生西方,再随业力牵引而落生死轮回,其景况如何,实非想像中乐观。印祖苦口婆心,以东坡的公案作为警策,目的在提醒毁谤净土法门之人,当掂量自己在修行上的用功程度,若不在师戒禅师之上,恐亦难免轮回,且是每下愈况。末法时代修行,还是老实念佛稳固,在自身精进与佛力加被下,方有出尘解脱、离苦得乐之日。
(转载自《明伦》第四三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