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的「元宵节」。全家团聚吃汤圆、看花灯;过了这一天,春节才结束。亦称上元节、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春灯节。其由来有多种传说:
1.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从黄昏达旦,用盛大的灯火,加上夜晚流星,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司马迁「太初历」,确定元宵为重大节日。
2.道教的「三元说」;汉末五斗米道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魏晋道配家以节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喜乐,故须燃灯。
3.有人说:元宵节源於火的崇拜及祈求丰收,点火驱虫兽,并祭祀满月,初用火把,後为燃篝火、挂灯笼。
4.以上传说各有来源与依据[1],但元宵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民俗节日,应与西域佛教在东汉的传入中国有关[2]:
佛教初传中国的因缘,或由於汉明帝的「感梦」;据云:汉明帝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輪,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大臣解云「西方有神,名曰佛」[3],於是於佛法生信,而遣使西行求法,在大月氏遇摄摩腾、竺法兰,骑白马,载佛像(优填王所造佛像)、舍利及梵文贝叶经,於永平十年(67)返回洛阳。汉明帝待以国礼,并在雍门外建了「白马寺」以翻译佛经。又云,汉明帝听说古印僧人在正月十五观佛舍利放光[4],於是下令当晚在皇宫点灯,士族庶民都挂灯,成了元宵赏灯[5]。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大致如上所说;又由印度佛教「点灯供佛」的习俗而延伸为中国朝野的元宵节。
「元宵」之名,或由道教「上元」之「宵夜」;早期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月望」,隋以後称「元夕」或「元夜」。唐初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称「元宵」。宋以後称「灯夕」。清朝,另称「灯节」。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庆贺春节的延续。对一般人而言,这个节日的重点是:吃汤圆(满月)、提灯笼(燃灯)。赏月+点灯,皆取其「光明」驱除(冬夜)阴暗、迎向(正月)阳春[6]之义。
对念佛人的意义
从上「汉明帝」的事蹟,我们看到了「金人、飞空、光明、西方、感梦」的叙述,一般学术界都指向印度释迦牟尼佛及其佛教,但对於念佛人也有相关的启示,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第九神足愿:「於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以及感应或梦见阿弥陀佛……,这些事相在净土宗教义及念佛人经验中,似乎很熟悉,乃至更殊胜;纵然从佛教初传中国的历史,也可看到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记载:
1.如前引史籍,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蔡愔、秦景等远征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摄摩腾、竺法兰,敬邀来汉地传教;永平十年(67),使节团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汉明帝为之建立「白马寺」,在此翻译了《四十二章经》(《阿含经》节要)。
若依所说,汉明帝的佛法乃从「大月氏」传来[7],其中的译籍,有「阿弥陀佛」的净土经等。如光和二年(179),後汉.支娄迦谶(Lokakṣema)译《般舟三昧经》,许多学者以此为弥陀经典传译的嗃矢;西晋.竺法护(Dhanuarakṣa)也曾译「般舟三昧经」;支娄迦谶又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竺法护译《无量寿经》…….。自汉迄唐,翻译净土经典的二十人,至少九人深受犍陀罗佛教的熏化,推测西元一、二到六、七世纪之间,犍陀罗已有弥陀净土信仰。「月氏系」高僧翻译《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者甚众,或可推断,此二经在犍陀罗净土信仰可能最重要,与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相呼应。[8]也就是说,佛教初传於中国,就有弥陀净土的经典与信仰。
又据说,摄摩腾来华,其外甥随後也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前来,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15敬佛篇/弥陀部/感应缘云: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後(摄摩)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方达此国,所在图之。……隋文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说其本起,与传符焉,是以图写流布,遍於宇内。
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第2卷、宋.宗晓《乐邦文类.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亦录此事。有人说,这是北齐以来流行的「五通曼荼罗」,净土变相图之一,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之五十尊佛菩萨像[9];唐代人亦多传写此像,以为本尊。流布後代之阿弥陀净土变相虽多,以此为最古。或加二大菩萨而为「一佛五十二菩萨像」。图中所见之不同身形、不同身份的莲华化生像,或许反映了娑婆众生,愿生净土而刻意为之,是净土信仰的体现。[10]
2.关於「白马寺」的取名,歷來文献有多种传說,据徐时仪(2002)的归纳,有三种:(1).白马负经东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汉明帝梦见大人,……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2).白马绕塔悲鸣:梁慧皎《高僧传.摄摩腾传〉:「传云: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白马。」(3).佛祖所乘白马:《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佛陀出生有白马(健陟)为伴,後又骑此马离宫出家;因此成了佛教的吉祥物。[11]
这三说之外,另有云:「莲花」的梵文padma,音译为「白马」[12];莲花是佛教圣物,随佛教传入中国;因此,「莲花寺」汉译为「白马寺」之後,才有了「白马驮经」或「白马悲鸣」的故事。而莲花与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关系特密切,西藏密宗即以阿弥陀佛为五方佛之莲花部主(妙观察智)。唐.善导大师楷定净土宗,阿弥陀佛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慧净法师〈莲花五德〉云:净土宗也称莲宗,极乐净土亦名莲花藏世界,阿弥陀佛与清净大海众菩萨,也乘坐莲花;在娑婆念佛,极乐便开一朵莲花。《观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以莲花譬喻信心念佛人;因为莲花有其他花不能同时具备的五德(污泥不染、一茎一花、花果同时、一花多果、中虚外直)。
3.有人说:公元1世纪中期,佛教已渗入淮北、河南、山东、江苏区域。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楚王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明帝诏书褒奖他「茹斋三月,与神为誓」。因此,有感梦而取经之事;当时,或有少数沙门入中土,以斋忏祭祀之方术,依附於宗教性的「黄老」道,《高僧传》云:「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耶。」《後汉书.西域传》:「(明)帝於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於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转盛。」《後汉书.桓帝纪》论曰:「(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於神』乎!」
原始道教将老子作「黄老道」祖师供奉;佛教传入时,称为「浮屠道」;西汉末汉译《浮屠经》,以浮屠等同黄老而合祀,兼用无别。有人说,这是借「道家」思想(信仰)来包装「佛教」,以「西方之神」称呼「佛」(浮屠、佛陀);为了让中国人易於接受,而黄老与佛并列为神,一起祭祀,乃至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也就是俗传的《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是「黄老」与「浮屠」二教的创始者,且老子、浮屠乃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化形」。此说对佛教入汉之初的传播,有庇护之用。[13]
据云,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690人上表抗议皇帝崇信佛教,愿以焚经验真伪。元月十五日设焚经台比试,道经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籙…..多被焚毁,悉成煨烬;而佛教的「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奕。於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听说法要,并吐梵音,叹佛功德。」[14]明帝乃下令全国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张灯结彩,崇敬佛教。
上述帝「佛道斗法」之事虽被否证为後代之虚构,但「黄老」与「浮屠」合祀之目的,或在「长生久视」,也就是求长寿。秦皇、汉武以来的方仙道(神仙方术),重点之一就是不死药;到了东汉,「黄老」与「谶纬」结合,演为自然长生之道。若就元宵节之上元「天官赐福」,亦有类似需求,《尚书.洪范》所说「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就前引摄摩腾姊子携来中国的「一佛五十菩萨」像,主尊阿弥陀佛,汉译「无量寿」,对中国帝王、贵族及一般百姓,必有极大的摄受力。因此,中国净土宗创始者昙鸾大师,就曾为了求长寿而拜访陶宏景,後遇菩提流支,赠与《观无量寿经》,乃知「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汉地)仙经者」。
阿弥陀佛与中国(汉地)人特有缘
在印度,净土经典於西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初期时即陆续出现,於阿弥陀佛的经典与注释书,约二百七十余部之多,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可说与娑婆众生特有缘,故诸佛偏赞、劝念;《净土十疑论》云: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云:
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宝静述云:
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者,众生易感,弥陀易应也。盖佛度众生,由众生与佛有缘,方能受化。……缘谓前世与众生所结之缘也。今阿弥陀佛,无人不知,无人不念。或以喜事,偶念一两句弥陀。或以苦逼,念一二句弥陀。缘之所在恩德弘深者,欲与众生有缘,须惠恩施德於众生。……以其恩重缘深,故释迦说出净土三经,种种念佛法门,以启发众生。能令众生闻之,欢喜信受得欢喜益者有之。或闻之触动宿世善根,得生善益者有之。或闻之魔障消除,得破恶益者有之。或闻之自性开发,得入理益者有之。
因为阿弥陀佛为众生成就了极乐世界,并赐予众生往生的正因—–「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个缘完全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悲愿。释尊住世,众生闻佛所教而归向弥陀者,不可计数。释尊住世,众生闻佛所教而归向弥陀者,不可计数。佛灭後,末世一切众生,不论信或不信,若遇天灾、人祸,多有随口喊出「阿弥陀佛」的;而佛教各宗子弟,见面也多以「阿弥陀佛」互相问讯;乃至临终或死後的助念,几乎都是称念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阿弥陀佛的教法,必永存於未来世,广度众生。娑婆众生造业无边,旷劫轮回,受苦无量,乃至其他诸佛所不能救,而阿弥陀佛则殷勤观照、时刻护念,只须信愿持名,必得接引,往生极乐。
其次,阿弥陀佛与中土汉地的众生尤其有缘,多次现身来度化,如唐.善导和尚、宋.永明大师等;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的经典与图像,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已有之;尤其「月氏系」高僧翻译《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等净土经之後,更确定阿弥陀佛与中国人的法缘。净土三经一论的汉译,从後汉到魏晋南北朝,也就是中国佛教成立之初,就大致完备,而多有信仰、修持、注疏者;所谓「净土宗」也是确立、弘传於中国,并东渡普及於日本;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几无不称念弥陀佛名,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对中国大部分的念佛人而言,只须「一佛一法一净土」就够了,一尊阿弥陀佛、一种念佛法门、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他们对全体佛法的认知、信仰与修行,也是他们今生完整的幸福与希望及後世唯一的安乐与归宿。太虚大师<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云:
我们中国有眼口鼻心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也没有一个口里头不曾念过几声阿弥陀佛的;……慈悲恻隐是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救苦救难是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因果报应是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赐福施恩是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中国的人,先天上已经有了这个阿弥陀佛,念佛的工夫是很容易做的。大家能时常的念阿弥陀佛,便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互相感应,……常有超出世间的志量,不致埋没在这个忍苦的世界中了。
元宵节与点(燃)灯的意义
如前所述,元宵节的由来,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关系密切;而元宵的活动最重要的是点灯(供佛),且演为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提灯笼;历代元宵节放灯、赏灯的盛况,史书中多有纪录。胡申生《社会风俗三百题》云:佛教中,灯是供具之一。《菩萨藏经》:「百千灯明忏悔罪」,佛教盛会要大张灯火;《大宋僧史略》:「汉明勅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佛法能除一切愚痴,如灯能照一切黑暗。是故,灯有智慧、光明之义。点灯供佛的福德,如《施灯功德经》云「燃少灯明,所受福报,无量无边」;《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照世如灯、肉眼不坏、得於天眼、得善智慧、除灭大暗、得智慧明、不堕黑暗、俱大福报、命终生天、速证涅盘。
就净土宗而言,正月十五之节庆,如前所述,有「天官」赐福、「黄老」长生,及「赏月、点灯」,总结为「长寿、光明」之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汉译:无量寿、无量光。而元宵灯节,特显其「佛光遍照」的特色。慧净法师云[15]:
经典上说:「自灯明,法灯明。」以佛性、佛法为灯、为光明,是一般学佛人供灯的目的。为灯象徵智慧,能除愚暗,「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慧能破万年愚。」以灯供佛,是藉此提醒我们点燃智慧心灯。灯有光明,给前途带来希望;灯有温暖,让人感受幸福。念佛人,一切都靠弥陀的救度,功德全在一句名号中,善导大师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供香、供花、供灯,也不离称名。……乃至三藏十二部、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八万四千陀罗尼的功德,都含藏名号中。……我们自知无能为力,要以佛法的灯来点亮我们的自性—–点一盏「对弥陀恭敬信顺」的灯;点一盏「恩慈体贴、谦卑柔和」的灯;点一盏「敦伦尽份、闲邪存诚」的灯;点一盏「奉公守法、为世良民」的灯;点一盏「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的灯;点一盏「慈念众生,加厚於人」的灯;点一盏「凡事为他人着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的灯;点一盏「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的灯……。这些灯点明了,一整年都吉祥平安、万事如意。
为什麽这样?阿弥陀佛以其名号而救度众生,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名号与光明「名体一如,依正一体」;因此,念佛人值此元宵佳节,除了随顺世俗而吃汤圆、逛花灯之外,还是三句不离本行,一如平时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中就有「光、寿」二无量,及「机、法」二灯明,一切无所欠,万事皆圆满。
注释:
[1]另说:齐王刘襄与周勃、陈平起兵讨伐「诸吕」,於正月十五平乱,之後汉文帝将此日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2]又说:佛陀於正月以神通大破六师外道,尤其正月十五日显示各种神变。因此,正月又被称作「神变月」。《大宋僧史略》:「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贤愚经.降六师品》:「波斯匿王,亦用为笑,说佛殊变,难可思议,云何以汝卑陋凡细,与大法王捔试力能?六师凶凶,言气遂高。波斯匿王,既往见佛白言……,寻勅臣吏,平治场地,多积香花,敷设床座,竪诸幢幡。」释尊於此,每天示现一种神变,令前来挑战的六师外道,俯首认输而皈依正法。依西藏密教所说:藏历正月一日至十五日神变月,众人所造之善业与恶业,皆辗转增为十亿倍。行者可在此神变月,广行善业:(身)放生,供斋,绕神山、寺院、舍利塔、坛城;(语)持诵各种经典、心咒;(意)发菩提心,摄受身语之行而念诵祈愿文等。藏历一月十五日,人们聚集大昭寺的八角街,白天转祈祷轮并膜拜礼佛,晚上就在街上搭起花架,燃酥油灯,男女老少唱歌跳舞,祝福仪式。
[3]简基益—【《四十二章经》的文献与义理】:「汉明帝感梦」的歷史事实,《後汉书》:「世传明帝梦見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歷代三宝纪》:「(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輪,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奉对云:『臣闻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将必是乎?』帝以为然!」
[4]《大唐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5]〈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説〉
[6]汉《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唐.欧阳詹《上郑相公书》: 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7]陈清香〈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中国初期有关西方极乐世界信仰的重要经典,大都是在三、四世纪之际译成於月支或西域沙门手中,这些经典很可能在二世纪时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提倡佛法时形成的。
[8]李玉珉〈从出土古艺术遗物探讨犍陀罗的弥陀信仰〉,狮子吼第24卷第五期(1985.05)
[9]陈清香〈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今存敦煌莫高窟三三二窟的净土变相所呈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为五通曼陀罗,因其式样在现存的净土变中是相当稀有而珍贵的。
[10]〈唐造像中的弥陀图像〉、〈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与莲华化生像的关联〉。南北朝以来阿弥陀佛受僧俗的推崇、喜爱,至唐代鼎盛。初、盛唐,社会安定,生活富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称名即生,对娑婆众生更有现实性,易为世俗所接受。弥陀信仰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中国传统与儒家思想,雕造弥陀像为「忠君」、「孝亲」作功德的一种展现。
[11]王松木〈从流俗词源的生成,随诠释者主观之改易而涨落〉
[12]王士元,〈白马非马:一个误传词源的实例〉:白马并不是印度原始佛教的瑞兽,而是中国自公孙龙子以来着名的哲学讨论。沙漠以骆驼为主,马是人的坐骑。又参考徐时仪〈白马寺寺名探疑〉、张子开《从「白象驮经」到「白马驮经」—–中土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古印度以象驮运三宝,中国以马载佛教文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亦云:建寺200年後文献中才有「白马寺」名,始见於西晋竺法护译经诸记中。
[13]姜生〈汉代老子化胡及地狱图考〉;公元255年《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大道家令戒》称老子:「西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无阴阳之施,不杀生饮食。胡人不能信道,遂乃变为真仙,……胡人叩头数万,真镜照天,髡头剔须,愿信真人,於是真道兴焉。」;《老子化胡经》後来被西晋道士(王浮)进一步渲染,乃演为释道二教之争。
[14]傅毅《法本内传》,记(摄摩腾、竺法兰)二法师来华的经过,及道士与佛教斗法比胜:「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窃承陛下弃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案,汉明帝「佛道斗法」之事,被学者判为虚构之说,详见 李养正<汉明帝时无佛道角力事>、<《老子化佛经》与佛道之争>
[15]〈佛教点灯的意义—–慧净法师2014年2月2日(大年初三)於弘愿念佛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