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这区区三十六字,在佛教历史的天空中闪射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引得无数平民百姓、英雄豪杰乃至帝王将相竞折腰。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这段文字的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大唐盛世,一代高僧善导大师独具悲心慧眼,以弥陀再来之尊力排时见,革除流弊,用一部《观经四帖疏》拨云见日,楷定古今,深刻揭示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真正内涵。当今我净土宗大德法师慧净上人高擎善导法旗,以洋洋三十余万言为我们详细开演弥陀本愿义理,结集为书,是名《第十八愿讲话》。
关於《第十八愿讲话》,净宗法师写有一篇十分精彩的前言,并倾注心血作了五十二讲《第十八愿传承解》。末学谨仰承净宗法师的开示,谈一谈个人阅读本书的心得体会。
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 步步引人入胜
从《第十八愿讲话》的组织结构看,全书以第十八愿为主线,按照原文本有的次第关系,逐章推进,最後瓜熟蒂落,将第十八愿的真实义谛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章开宗明义,以「根」「本」二字统摄全章,直陈第十八愿作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根本愿,以及作为净土宗开宗立教根源的殊胜重要。
从第二章直到第八章,将第十八愿文分为七章展开论述。
第二章「设我得佛」,彰显的是阿弥陀佛对众生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第三章「十方众生」,显明弥陀救度不简众生,告诫我们要「自觉弥陀为我一人」;第四章「至心信乐」,强调的是「机法两种深信」;第五章「欲生我国」则是启发我们要发出愿生净土之心;第六章「乃至十念」,着重劝导我们要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第四章至第六章这三章阐述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愿、行」。第七章「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显弥陀重誓,亦明生佛同体,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成佛与我们众生往生相辅相成,众生专称弥陀名号必定往生;第八章「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对众生是抑止,是棒喝,更是摄取与呵护。如果说第二章至第七章侧重真谛的教理传承,那麽第八章更多的则是俗谛的谆谆教诲。
第九章「成就文及付嘱文」和第十章「净宗祖师解释本愿」,内容一目了然,无须赘言。
前面仅就全书行文脉络略作介绍。具体到每一章,其开篇处都有一份相当明晰的结构图表。透过这一张张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提纲挈领,十分便捷地把握每一章的结构和内容,足见编者的用心良苦。试以第五章析之。
第五章「欲生我国」共分五节,第一节「弥陀的呼唤」,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恳请众生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第二节「众生愿生」则从众生的角度力劝其发起愿生净土之心;第三节「生佛相念」,生动揭示出了弥陀和众生相互依存、同体共生的本质;第四节「古德愿生偈」和第五节「愿生的功德」,皆是劝导众生发愿往生。如此五节内容,分别从弥陀,众生、生佛相念、古德劝愿生及愿生功德等不同角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彰显了弥陀大悲度生的精神内涵,更激励众生发起强烈的求生极乐净土之心。
其他各章,亦复如是。
旁徵博引 深入浅出 阐发幽深义理
第十八愿从文句上看,似乎比较简单而浅显,但其真实内涵却非常幽深。为了开显愿文的宏深义理,上人徜徉在佛经祖典浩翰的海洋中,将大量经文法语乃至外典的格言警句信手拈来为其所用。
在解释「乃至十念」的含义时,上人在短短一小节中就引用了《观无量寿经》、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和《俱舍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等、法然上人《选择集》以及玄奘大师《唯识论》等经论中的相关论述,其引文达四十一条之多,所涉经论典籍多达二十余部。其他章节中,上人同样是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书後附录显示,全书仅法语引用便多达五百一十四则。这些经文法语的引用,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针对性,使我们对第十八愿文所蕴含的深刻义理有了透彻的理解。
除了广泛引用佛经祖语直接说理之外,上人还很善於讲故事、打比方。
在第二章谈到「念力的作用」时,讲了「曾子大孝,母子连心」和「石朝霖居士的超能力」两则故事,显明念力的不可思议;在第六章「念佛的利益」一节中,讲了「念佛之人,弥陀住顶」和「佛像放光」的故事,说明名体一如、光号不二的道理;在第八章第二节中讲到「敬田恩田之果报」时,上人更是不厌其烦地接连讲了14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孝顺父母、奉事三宝所获得的不可思议的果报,以及不孝或不敬三宝所得的深重後果。
除了讲故事,生动贴切的譬喻在书中更是举不胜举。在第三章「十方众生」中谈到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不简众生」时,接连用了「如日普照」、「如月相随」、「如镜不拒」、「如药自然」、「如地普载」、「如空广涵」等比喻;而在第七章的「生佛相感」一节中,则用了「叩钟喻」、「唤人喻」 等七个譬喻。
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譬喻,不仅使深奥的佛理浅显易懂,也让我们在轻松愉悦中领略了佛法的妙趣。
真俗圆融 机理双契 惠利博地凡夫
第十八愿是众生往生极乐的根本保证,也是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根源。然而,一直以来,佛教诸宗站在各自立场,以其本宗教理来解读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大多高深玄妙,令行者无所适从。为此,上人在本书中站在纯粹净土宗的立场,继承自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到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直至善导大师的正宗法理传承,旗帜鲜明地完全依止净土教理集大成者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既阐明念佛往生之道,同时也处处贯穿净土宗宗风俗谛的内容,可谓真俗圆融,机理双契。
谈到第十八愿,人们往往将其概括为「信、愿、行」,那麽,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中「信、愿、行」有什麽特别含义呢?在「至心信乐」一章中,上人引用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对「信」作了解释:「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上人又指出,善导大师在第十八愿取意文中则将「信」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以断凡夫所有疑义。上人还引用善导大师对净土宗乃至释尊一代教法所下总结论的一段话:「(《观经》)虽说定散两门(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以此告诉我们:以「专称弥陀佛名」来「信受弥陀救度」而「往生弥陀净土」,是整个净土宗的旗帜,也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信、愿、行」的内容。《第十八愿讲话》一书的眼目,亦在於此。
众生根机不同,犯了五逆谤法重罪之人能否得到弥陀救度?在「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一章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上人会通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八番问答」第二、三问答的「单复说」和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逆谤除取问答「的「未造已造说」,以及昙鸾大师的「已回心未回心说」,明确指出:第十八愿文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乃弥陀慈悲抑止,抑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救度。众生即使造作五逆谤法重罪,只要回心转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照样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为了证明此言不虚,上人引用善导大师《法事赞》「逆谤往生」言:「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又举《印光大师文钞》言:「若先曾谤法,後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这些表述,完全颠覆了以往佛教他宗他派关於净土宗的观点,委实振聋发聩。
正是体会到了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一切善恶众生的悲心大爱,上人在书中处处恳切告诫我们要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谦敬恭顺,慈悲仁让,将净土宗的宗风俗谛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人,又做一个老实念佛的真佛弟子。
佛凡一体 悲欣交集 同登极乐彼岸
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只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因而第十八愿才被尊为「生因愿」——众生往生正因之愿。也正因如此,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都解释为第十八愿,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称名号得生。」由此可以看出,在第十八愿中,阿弥陀佛成佛的命运,与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命运是结成一体、永不分开的。有了弥陀的成佛,就有我们的往生;有了我们的往生,就有了弥陀的成佛。
正是基於弥陀与众生一体不二的道理,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这样解释第十八愿成就文:「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在其着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释」中这样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由此可见,称念弥陀名号,凡夫即获点铁成金,与佛一体,任运往生。
关於「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上人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法语,他说:
「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阿弥陀佛的身体,充满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愿心、神通和力量;「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充满阿弥陀佛的精髓,流着阿弥陀佛的血液;「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阿弥陀佛的结晶,是阿弥陀佛的能量。我们念佛,一句一句都在吸取阿弥陀佛生命的能量水,都在喝着阿弥陀佛生命的精力汤。犹如婴儿吸吮母爱的乳汁,能够使念佛众生:现在业消慧朗、障尽福崇、趋吉避凶、消灾延寿,临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来迎接,往生净土,成佛度生。
上人这段法语,将念佛所得的现当二益作了细腻而生动的阐释,让人对这句名号生出无比的亲切和感动。若非深体佛心,彻证佛意,又怎能说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话呢?
纵览全书,阿弥陀佛与凡夫众生始终同体连心,弥陀的慈悲救度与众生的欣求极乐处处交相辉映,弥陀的慈悲、释尊的慈悲、善导的慈悲和上人的慈悲更是融为一体,所有这一切,都凝结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正如净宗法师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用『心』来说,必须用『心』来读的书。读到佛心处,何其喜悦;读到凡心处,何其惭愧。佛心与凡心一体,喜悦与惭愧交融,唯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妙哉斯言!
掩卷之余,赋小诗一首,以赞上人盛德:
弥陀弘誓显神威,逆谤回心俱来迎;
上人慈悲畅佛意,借得本愿度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