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不能、三不度?
由上述完整句型回看俗传的「四不能、三不度」,则显得片面而未必,所谓的「不可」及「不度」是一种「有条件」的讲法,合乎常识,是方便说;但似乎略过了佛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不思议功能。
1.因果不可改,若插入不同的「缘」,则定业或转为不定业,重业或转得轻报?
「因缘果报」,是空性互转,若说因果不能改转,易落入「常、断」二见,与因果不符。如前所述,一切业乃因缘作,而「罪性本空」,可藉忏悔、持咒或止观、悟道而改变:「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清.《彻悟禅师语录》: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唐.澄观大师以「因果理实,缘起法界」[1]总括佛陀的一代圣教。因果理实,真实不虚;而「缘起」的经营,须有慈悲与智慧,缘起性空,加入不同的缘,就有千差万别的结果。业由心生,转消有道;「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若业力因果必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无始来造业无量,只应业果相续、生死不休,如何脱离业力之束缚而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若有智慧,可顺由「果」须众「缘」乃得成之律,而修造善净缘以转移业报。太虚大师《真现实论》: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於因果律;若了知於因果律,则能创造善因、和集善缘,生於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雪庐老人《佛学问答.类编》因果/第四云:
学佛之人其心不同凡夫,改往修来,业力焉有不转之理。偈曰「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经曰「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前者为消除,後者为转轻。
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定业不可逃者,是造业之心不转也,乘佛慈力罪灭者,是心与佛合转业也。心不转者,业缘增上,因缘生法,故得熟果。心转业者,不造新殃,无缘不生,久故断灭。
定业不可转,佛说也;忏除业障,亦佛说也,为契众机,各有妙用。
与其不明因果而误执「因果不可改」,不如依佛所教,起而奉行,多造善缘,深入般若智慧;或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净土。
2.智慧不可赐,「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2],乃依特定的因缘与法门修行(渐修顿悟)而得,不能由他人(佛菩萨)直接赐予:但三乘学人依(佛)教奉行,而解悟或亲证,岂非等於佛所赐?「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依佛之教而断除一切妄想执着,即能开显本有的智慧德相,如佛所证;且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乃「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因此可说「佛法之智慧」乃佛所赐。
3.妙法不可说[3],《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增壹阿含经.劝请品》:
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偈曰:梵天今来劝,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分别深法要。」[4]
佛以种种譬喻、方便,应机施教,或渐或顿,或有心开意解之受用,世尊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是不可说,而须约时被机,观机逗教,有三请而说[5],或无问自说,或以身教,或以口宣,或扬眉瞬目,或微笑不言,《华严经》卷54〈离世间品〉:「我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随众生心,为其演说,悉令开悟。」《法华经.方便品》:「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佛所说法,因机施教,如谷应声,原无实法。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离言说显;无说而说,是为妙说。《五灯会元.世尊章》:「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吾曾转法轮耶?」法之根本不可言说,凡有说示,皆如「指」之於「月」,方便也。唯佛与佛乃能相知的自证,离言说相、分别相、名字相,虽终日说,但未曾说。法身无念无说,报化身有说而无念。佛对机而说法,亦是缘生而体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维摩诘经》:「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曾凤仪《金刚经宗通》:
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以离言说显。无说而说。是为妙说。……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犹如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能说、所说二种差别。皆无所有。……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
儒家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6];佛教也如此,释尊成佛之後,七日思维,欲入涅盘,後经大梵天王、释提桓因、他化自在天等再三劝请:
世尊往昔,为众生故,久住生死,舍身头目,以用布施;备受诸苦,广修德本;始於今者,成无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说法。众生长夜,没溺生死,堕无明暗,出期甚难。……唯愿世尊,为斯等故,以大悲力,转妙法轮。
经过七日,释尊默然受之,於是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为乔陈如等五比丘说法,转四谛法轮。这说明了:1.诸佛所证之法甚深难解,众生无明烦恼、薄福钝根,不只难以信受,恐生毁谤;虑此後患,宁可不说;虽经梵释诸天三请而开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纯焦舌敝,畅演大法。所说诸经,皆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法」。蕅益大师《法华经玄义.节要》「迹门十妙」之「说法」妙:
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示。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後以慧拔。演说一乘,无三差别,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其所说法,皆实不虚。……对缘同异者,缘即众生,皆有十界根性,熟者先感,佛知成熟未成熟者,应不失时。若众生解脱缘未熟,不可全弃,对此机缘,止作人天乘说,不作修多罗等名。……百千万法,不可说不可说法藏,不可穷尽。虽复无涯。以十二部往收,罄无不尽也。
说法妙对人天、小乘、菩萨,及藏、通、别、圆的不同根机,分别以十二部经之「通、别」而说之。又「功德利益」妙:
「若众生不信受者,当於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善弘经者,用与适时,口虽说权,而内心不违实法,但使众生得权实七益,於弘经畅矣。
由上引文可知,妙法未必不可说,但须观机(五乘、四教)而施教,令得十二部经「权、实」之利益。而此善说妙法之悲与智,唯佛与佛乃能尽之。
4.无缘(信、愿)不能度,如前所述,无缘也不是绝对、永久的,诸佛菩萨随时以不可思议的悲智,调熟众生学法的善根,观察众生可度的因缘。《佛性论》卷二:「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由此(佛)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胜鬘宝窟》:「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大乘起信论》:
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於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而亦不取众生相。……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
《六祖坛经》:
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净空法师:
悟须自悟,解要自解。……诸佛菩萨只能诱导我们见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点我们方向途径,方向还是要自己明辨,路还是要自己走。所以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
1. 无缘者:「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难度无缘之人。」「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与佛无缘的人,如「不信因果、诋毁三宝、不孝父母」,或云「八难」之人;或依上品之邪见,否定因果,自断善根(不贪、不瞋、不痴);《瑜伽论》:「於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断现行而不断种子)。」
2. 无信者:「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既不入法海,则不得佛智;或云「不信」就是无智,如「疑无明」,不信佛智与悲愿,不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而继续在三界六道造罪、受苦。
3. 无愿者:若不愿放下尘缘,趋向佛法,或不愿布施持戒、修定开慧,乃至不愿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纵遇明师指点,亦无动力;总须先发种种愿,以此自励而前进,如「四弘愿」,是修行成佛的关键。
有缘(闻佛名或听佛法)未必有信(接受),有信未必有愿(向往),有愿未必有行(实践),佛虽有悲有愿,若众生不信则不相应[7],不愿则不意乐[8],不行则不成果。
《金刚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佛眼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无「度不度、尽不尽」之想。永明延寿《宗镜录》卷23:「降伏镜像之魔军,大作梦中之佛事,广度如化之含识,同证寂灭之菩提。」
《华严经》卷52〈如来出现品〉:「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华严经》卷40〈普贤行愿品〉:「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维摩诘经》卷1〈佛国品〉:「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圆觉经》卷1:「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金光明经文句》卷5〈释四天王品〉:「又《净度三昧》云:众生亦度佛。若无机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众生。」唐.澄观《华严经疏》卷21:「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唐.李通玄(635~730)明.觉连《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卷7:「诸佛心内所含以众生所具之心,与诸佛所证菩提,本来无别。诸佛成道,即众生成道。以众生不曾在诸佛心外,故时时成道,此乃心佛众生,同一体也」。
三、结语
《观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究竟大乘,一切众生既有佛性,就与诸佛有缘;诸佛亦为了广度众生而成佛、而存在;虽根机未熟,暂不得度,但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冥感调摄,总有缘熟机应之时。弥陀名号是实相身、为物身,光寿无量,能灭重业。有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观经》:「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大智度论》:「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後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念佛人,心向於佛,只此一念超三界;念佛心与佛相应,往生极乐之後,不受三界身,故无一切苦;恶种子不现行,远离无量罪因。
圣道门依无相无心、无智无得,而期於证悟涅盘;净土门则以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而导向往生成佛。「有生必死」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定业,若证入涅盘或明心见性,则无生亦无死;若念佛往生,则如佛无量寿;因此,定业亦可转。念佛人以决定心,专称佛名期生净土,这也是定业(不退转之正定业)。
有人说:法身佛,弥漫于一切时空,具足一切智慧与福德,能接受一切众生的需求,恰如其分的因应,而如如不动,无任何造作。所以,从「法身及报身」,就是全知、全能而即无知、无能;「化身」则不是,释尊在世,其游行的化区,仍有许多人不知佛为何许人。三世诸佛於因地行菩萨道,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但诸佛已成佛,仍有无量的众生未闻佛法,所以佛不是全能,但能以佛法开导众生,令众生自己修善、积福、消灾、免难[9]。也就是说,佛只是教化众生令自觉;或以长劫修行的无量功德,平等普施回向於一切有情,以大悲愿力承担众生之罪业,以极乐净土摄受众生得解脱。彻悟禅师云:「一句弥陀,灭除定业,赫日轻霜,洪炉片雪。」对於无力自救的娑婆苦凡夫,出生死无别路,入涅盘唯此门[10],也就是「一心称名,乘佛愿力,往生极乐,见佛成佛」。
慧净法师云:「宿命论」或「定业难转」是就一般人说的。佛法是可用以改运的是「造命论」,让人了解「因果」报应,要我们去恶行善,趋吉避凶,既不造恶因、也多作净缘,就能改变其果报。我们念佛就在改命,改轮回六道的命为往生极乐的命。若不学佛,就不知因果;若不念佛,就难以改命。又云:「明月平等,普照大地;然无露之草,不留明月。佛心广大,普救凡愚;然无信之人,不见佛心。月影虽无所不至,唯宿仰望者心中;佛愿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者同在。」[11]
智随法师亦云:定业遇强缘,则可转;五逆十恶,遇「念佛」,即可超。《法华文句》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恶之定业,必受苦果,若众生之机,感佛菩萨,则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念佛之人,有些业报现前,虽受其报,但不影响其往生,从根本上可说是果报已转了。[12]
对学佛人而言,释尊是世出世间最根本的导师,他的教法超越一切学问,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法身),让我们明辨是非、去恶修善,断一切烦恼,除一切恶业。因此,被尊崇为「本师」,三界佛法的根源!念佛人不仅尊奉「本师」释迦牟尼佛,更进而归命「本尊」阿弥陀佛,而有所谓「二尊」之教[13]。释尊於成佛之初,预见佛法於娑婆之难解难行,因此,於圣道诸行之外,更随自意、畅本怀而说了「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特殊法门,这尤其对「末法」众生是最保险、最契机的,虽「难信」,而「易行」,巧借阿弥陀佛本愿光明之力,普摄一切「念佛」众生皆得往生而成佛,这或可成全释尊(以大悲力,转妙法轮)一时(应身)不能化度无缘、尽众生界的大愿。
阿弥陀佛於永劫之前,超发无上之弘愿,「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主动与众生结缘,撒播救度的种子。此乃特殊别意之(弘愿)因果,以「摄生三愿」几无遗漏的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得生极乐。阿弥陀佛与极乐圣众的光明、寿命、慈悲、方便,皆是无量无边,且恒时度众,永不休息,乃至法灭之後,此《无量寿经》与名号的「救度」功能,独留(常驻)於世间,众生永远有念佛得度的希望。
经论虽说「诸佛」共赞(弥陀)净土门,但主要是「弥陀」发愿、「释尊」宣说,及诸佛的「咨嗟、证诚」;故弥陀净土门称为娑婆化主与安乐能人的「二尊之教」—–释尊成道,说法四十九年,最後的结论是劝请一切有缘,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唯有如此,释尊的成道与说法,才是究竟的圆满;相对而言,阿弥陀佛虽於十劫之前证得佛果并成就净土,若无释迦牟尼佛於娑婆成道,宣讲净土三经,指出一条「念佛往生(极乐)净土成佛」的易行道,则我辈凡夫不知有此法门,又如何起信发愿称名?且释尊说法四十九年,「千经万论不须标,共指西方路一条」,此念佛法门亦可说是释尊出世之本怀。
注释:
[1]澄观大师《大华严经略策》云:「此(华严)经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也。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可轨持具於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理实者,别语理也;因果者,别明事也。」「理实法界」万法皆无自性,「因果缘起」诸法待缘而起。亦即《般若经》所说的性空、缘起。
[2]三智乃大乘经论对「声闻(及缘觉)、菩萨、佛」三乘圣者之智慧差别的分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
[3]郭朝顺<华严宗的可说与不可说>
[4]《佛本行集经》卷33梵天劝请品《大智度论》卷七:释迦文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盘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後到波罗奈鹿林中转法轮。
[5]《法华经.方便品》: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6]《朱子语类》卷93:「唐子西尝於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元.宫大用《范张鸡黍》三折:「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秦灰犹未冷,汉道复衰绝。满目奸邪,天丧斯文也。」
[7]契合、同时生起
[8]心所欲作—–菩萨修习一切法门,须於内心作意欣乐。六种意乐:广大、长时、欢喜、荷恩、大志、纯善。
[9]圣严法师《学佛群疑》佛是万能的吗?
[10]宝净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出三界而无别路,登涅盘唯有一门。」
[11]<中元节开示(2019)><净土述怀>
[12]<念佛人的果报已转>
[13]以下为<腊八节:二尊之教在念佛>一文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