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学佛之始就是「读诵」大乘(经),以此为定课,每日诵经、拜经多少部(卷),虽未必解其义理,而内心颇为沉静、安详、法喜。以经文薰习其心识(如在佛前,听闻佛说),於定(静虑)中开发本具之智慧。因此,有人说:念佛人除了於本宗的教理行持,自信教人信之外,若有余力,也尽可能广博的「读诵大乘」经论;宗派的住持及当家,或应鼓励、劝请四众弟子随缘量力的读诵经论,这不仅是净土经所说,也是净土祖师所行,或可避免一宗一派的狭隘与隔阂。
《法华经.法师品》:「於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八:「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
《金刚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无上依经.付嘱品》有十种法受持此经(持经十法):「书写、供养、传流[施他]、谛听、自读、忆持、广说、自诵、思惟、修行。」
「读」是口行的学习,「诵」是心行的背诵。受持读诵,乃成己;广为人说,能成人。若人至心读诵诸大乘经,如来以佛智知之、以佛眼见之,皆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得经之後,应受持、读诵,解其经义,广为人说,或为了经典的流布,用手抄写…….,则有无量功德。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观佛三昧海经》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见,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进,如救头然。行此五事,正念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当读诵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见无量诸佛;见诸佛者,独一心净,不与他共。」
海涛法师有<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1~6,可参考。
《观经》行福有四「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无量寿经》流通文:「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净土宗人於「专称佛名」之外,对「读诵大乘」有何看法? 可兼或可舍?
藕益大师<示沐苑>:「欲学智慧,莫若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随文入观,不堕嚼木之讥,不招数宝之诮。」<示迦提>:「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於此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读诵。转示他人,名讲说。历事炼心,名兼修正修。」
清.为霖道霈《净土旨诀》〈示德彰禅人〉说,念佛人专心於净土行法有二:「日诵大乘」,「一心念佛」[1],若能「兼行」,最理想;若有困难,可选择:「执持名号兼读大乘经典,此法固千妥万当矣,……一日之间,若复批阅经典,则入海算沙,於持念必不精专,若但专心执持,则面墙塞兑,恐见地或难了彻?」道霈回云:「净业行人读诵大乘经典,正使开其理性,坚其正信,……今不必执一,各随其便,乐读诵则省片刻读诵,回向西方;一心念佛,即一心念佛,惟务使正念纯一。」
通途言之,读诵大乘乃是每一个佛教徒所应为,由大乘义理中了解诸佛如何建立净土以成就众生,皆得成佛。因此,未往生之前,应随分量力的读诵大乘,略知教理。大乘经教如明镜,读诵、思惟,能「开慧、修定」[2],生起厌秽欣净之心,有助於念佛之「信愿行」增上,但不可倒本为末,或以助代正(行)。而所谓「大乘」经论,在圣道门有般若、唯识、天台、华严、禅、密……等,大乘「三系」或大乘「七宗」;净土门则是「三经一论」。印光大师云:
欲以读诵大乘,助其净业,非真有深明净土之正知见不可。否则,便以经教中高深玄妙之法门是尚,於净土法门,完全视作愚夫妇之修持。近来之讲华严,讲法相者,多破净土。湖南某,深知净土,尚极力提倡。因学法相宗,後之所说,皆是谤佛谤法谤僧。汝发此种大心,颇为难得,但未必不随经教知识所转。不转,则可谓佛之真子。转,则或成舍易取难,或成湖南某派,则呜呼哀哉矣。往年一法师,以念佛为卖五香豆,以讲经为开银行。又以念佛为饭里参沙,将何以吃。是知非有大善根,不能深信此法。为汝说此,使汝於未发足前,先将南针认定。否则,大通家或可冒充,了生死恐难做到矣。(《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复殷德增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後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究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於诸上善人也!……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复某居士书)
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程,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念佛一事,固然贵在纯粹不间断,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应当念。诵经就不能像念佛那样常不间断,……古大德大多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因为下手容易而成功率高啊。净土法门,如果信得深、守得住,随自己的意愿,那大乘经论,都应当读诵。倘若这个道理还没有搞明白,一旦涉入博览,恐怕舍这个取那个,那要了脱生死,就难上加难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0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有人说我禁止别人读诵研究大乘经论,不知道凡是来我这里求教的,要麽是身陷俗网,要麽年纪已大。对这种事务缠身,来日不多的人,倘若泛泛地让他们遍读研究,而不先将净土法门的道理,让他们彻底明了,那对於种善根、明教理,可能有点用,但对於当生了生脱死,恐怕就没有希望了。因为注重读诵研究,想达到开悟而自证,不再把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当回事了啊。不知道凡夫具足惑业,想靠自力,在这一生中了生脱死,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不怕别人讥诮,而诚恳告知罢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90页 文钞摘要序)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善导大师云:「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解门是让我们了解佛说一代时教的义理是什麽,有基础性的认识。大乘八大宗派各有判教,须勤修戒定慧,断烦恼而证菩提,这是「圣道」门,通途法。若是凡夫,不能以自力修行而断惑证真,但依「信愿念佛」而求生极乐,是「净土」门,特别法。如上解门略懂之後,就於其中择一契机的法门而专修,在今日,就是「本愿念佛」,以此为往生净土的行门。此外,若行有余力,就可阅读大乘经典,多了解佛说的经义及宗派的教理,不仅对於净土的了解更深彻,信心也更坚固。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大德多是通宗通教。若只读净土本宗经论,可能不懂,或不通达;其次,大乘经论读得多了,有较多的知识与理解去劝说、摄受有缘人。这就是「解、行」并进,「圣、净」不隔。但须区别的是,若以为往生靠佛力、靠名号是不够的,须另读一些大乘经典来增上功德以回向,这是「杂修」;若全然信解「但称佛名,乘佛愿力」,百分百必生极乐;於念佛之余,而读诵大乘,乃为了广学多闻以增信,且便於「自信教人信」,则是「善学」。
《净土宗精要法语解》(十)云: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以成就佛果为标,如大车大船能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觉悟彼岸。(1)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建立净土净果、众生感通诸佛净土」的通因。善导大师释为「引圣励凡」,方便导入净土门。然而,众生称念佛号,乘托佛愿,而往生净土,才是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正定之业」。「三福」难行、「念佛」易生。(2)专修念佛之前,以三福为导归。三福回向往生,易信;念佛即得往生,难信。所以,三福是劝令众生信入念佛的前方便,以此积集善根,由三心回向,以佛名义,归入念佛,而成往生业。 (3)专修念佛之後,更了解弥陀的悲彻、极乐的本末、名号的真实,因而,随缘所行的三福诸善,归入念佛,祈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自信教人信,点滴之善皆汇入阿弥陀佛普救众生的事业中,成为一体。
就「行」立信(五正行):礼拜、赞叹、观察、读诵、称名。称名是正定业,礼拜、赞叹、观察、读诵乃助业;前三(读诵、观察、礼拜)後一(赞叹、供养),非弥陀本愿之行,故名「助业」,唯「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所誓必得往生唯一之业,故名「正定业」。助业乃为净宗行者指示方向,引导专依,最终目的是直取正定业。未知此义,则须助业;若已知之,应搁助业,行正业;专称佛名,必得往生,顺弥陀本愿故。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若为了往生极乐而读诵之外的经典,都是「杂行」。读诵大乘经,最多消除千劫罪;称念佛名,每一念可除五十(八十)亿劫罪。诵经所消乃部分罪业,念佛能消「生死」的重罪,能拔生死的罪根,不再轮回。
净土三经是大乘经的登峰造极,净土法门是圆顿之教。听闻净土法门,等於读诵甚深大乘;反之,读完三藏十二部经,若未一门深入,又不得要领,既未了脱生死,也不懂如何解脱,等於没读。到了临终,唯有念佛,这句名号才有力救度;专一念佛,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是全身都在读经。
「专称」弥陀名,就是「总诵」大藏经:《阿弥陀经》云:「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如是赞叹阿弥陀佛,劝谕一切众生,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因此,若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欢喜护念,就等於「总诵」大乘经!
就如《天方夜谭》要入藏宝洞,须喊「Open Sesame」;只这句「通关密咒」有效;此外,你想在洞口朗诵圣经、或研究门禁、或勤练武功……也可以,但与「打开洞门,进入宝藏」,不相关系。
注释:
[1]谢成豪<为霖道霈禅师《净土旨诀》之思想理路及其念佛方法>
[2] 读诵佛经有六种功德:明心、解意、修定、弘法、护法、超度及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