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有人认为「净土不应独立成宗」1,因为:「净为三乘共庇」,此说看似有理,却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2,也不善体弥陀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悲弘愿,及末法众生唯能仰靠弥陀的迫切需要;因此,净土法门的真义与大利被一般化而忽视了。幸而,有许多精通三藏、善观因缘的菩萨祖师,深见末法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而独具手眼的抉择判释一代法教,於大乘诸宗揭出净土教门,乃至於统摄诸宗归入净土,完成了净土宗的纯化与独立,让释尊出世本怀在中国彻底圆彰而光明遍照,这过程虽然曲折起伏,亦有其教化之意义。念佛生净土始终是易行难信之法,千百年来附属於圣道门,被台、贤、禅各宗分别以其宗学教理来诠释,夹杂了种种自力修证的观念与行法;而这种混融与夹带,对於净土门的慕道者,是额外的负担与障碍,甚至因此心生焦虑,知难而退,诚可叹息!
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但历史上南山律不仅独立成宗,且到了民初有弘一大师弘传此宗3;净土在善导、少康两大师之时曾自立其宗4,民初也有印光大师5导归此宗。两宗的主要文献皆曾失传,皆於清末从日本请回,重新发扬。因此,善导系净土宗的复兴并独立,於今日或乃最佳时机,也责无旁贷6。
若不名为(狭义的)宗,则可称为(广义的)门;前者在一般佛教史上是八宗并立,净土只居其一,其地位相对的局促;後者乃圣净判教之门(可通入路) 7,净土与圣道(七宗或诸宗)平分,其门户或许更开广。
若泥於「净土为三乘共庇」而不应独立,永远寓於他宗,则成了隐晦、迂回——所谓「教」在贤首(天台、唯识),「行」在弥陀(净土);或「参究」念佛,禅净双修8……,虽表面上说「净土统摄三乘」,其实是各以自宗的义学对净土做了不同的取舍,让净土宗的面目模糊而失真。这种「教、行」混搭,不只「体性」不合,且「宾主」错乱,看似藉「贤台禅」的妙理可抬高「净土」的行果,以争取「上品上生」的品位,但这或许是诸宗自我暗示的理想。若依净土三经的教示,各类众生(智愚、贵贱、戒罪……)9唯依(弥陀)本愿念佛而直入(涅盘)报土,皆平等的莲花化生,无差别相「且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10,生前修学「贤台禅」所得功德,与守愚无知的纯一念佛,差别极小,有时反而是杂用心,教观(义学)虽高而美、深而妙,却不相应於行持(称名)的简易、平实。《法然上人全集》: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诸宗所谈,其趣虽异,总而论之,不许凡夫往生报土。是故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然人多诽谤云:「劝进念佛往生,何必别开宗门?岂非为胜他耶!」如此之人,未知旨也。若不别开宗门,何显「凡夫生报土」之义乎!(净土随闻记(二))
这段话一针见血、义正辞严地说出「净土独立成宗」的明确性与必要性,中国宋明以来的诸宗诸派,虽也弘讲「念佛往生」,但多半(如天台宗)认为极乐净土高胜、微妙,是菩萨大圣修行所到的境界,一般凡夫只能往生浅近的「凡圣同居土」,因此,「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弥陀悲愿与净土特色,就被抹灭、被埋藏了,因此,为了重现弥陀净土的超世愿他力救度,也为了恢复众生念佛的不思议摄取往生,就有必要排除一切杂音,纯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与教相来建立宗门,才能自在的显明「凡夫生报土」之义。
从上述的佛教史来看,世事或如《三国演义》开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佛教界,净土宗与其余诸宗的关系,似乎也如此:1.分久必合:教在台贤,行在净土→→2.合久必分:分河饮水11,各自是非。
前者乃为了对治时代的弊病,而主张「合则双美」;後者则为了还原法门的特色,须了知「合则两伤」。印光大师於「儒、佛」二教及「因果、心性」皆云「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12,唯於「通途(圣道)、特别(净土)」二门,则云「不可并论」、不可「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各别论之则有益,混融论之则有损」、「离则两益,合则两害」、「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引文如下: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增广下‧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增广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於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三编下‧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净土法门,不可以《金刚经》之道理及禅宗之道理论。各别论之则有益,混融论之则有损。(三编上‧覆东海居士书)
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13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上‧覆善觉大师书民国二十九年二月)
特别法门净土宗与通途(普通)法门诸宗之间,最易於混融(纠缠)而成了「双赢」或「两失」的,是禅与净的「合一」论14:理上「禅净圆融」、事上「禅净双修」,从永明禅师的《四料简》以来15,这个题目就争论不休,而印光大师对此亦有独到的见解16: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 不能超出生死。……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 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
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增广上‧覆汪雨木居士书)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三编上‧覆张曙蕉居士书八)
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於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於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增广上‧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代悟开师作)
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须知即此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致令临命终时,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增广下‧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或分或合,各有道理,也各有着重,从有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教以来,中国佛教界对该不该独立宗,就争论至今,仍无共识与定论,或许也不须强同一致,就继续两案并存,而学佛人可依其不同因缘的现实与信仰,而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吧。
从上所见,净土门以善导大师的思想为主为正,乃直抒释尊出世之本怀,乃易行速证、平等普摄之法门,不应掺杂圣道门之知见与功夫,令行者事万倍而功未半。是故,阿弥陀佛与善导大师普为堕入杂修困境的念佛人而悲而急,纯正的净土宗不能也不应长久被混淆,而失去广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印光大师之後,仍须有悲心慧眼的宗师出而整理弘传,这个因缘就显应在千禧年的21世纪初,以慧净法师为代表,专依善导大师法脉的教团,致力於恢复久寓他宗而面目模糊的净土宗,这个复兴之路的艰难,或可谓「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於既倒」17并依当代时势及众生根机而订出六个宗旨18;从《大正藏》中整编净土三经以及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本系祖典,并略作注解、讲述而出版流通,一步一脚印,踏实而坚定的走了十余年,着作与讲演同步,显正与破疑并行,平实的门风、浅易的教理以及信受得安心、念佛得往生的实效,让越来越多迷离失所的学佛人找到归宿,重回弥陀的怀抱,在法师与莲友同心合力的宣导下,略具教团的规模与成效,善导大师创建的净土宗思想重新显扬现於世,且教团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华人世界信受奉行者日益增多,「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悲愿,再次焕发出光芒再次温暖了五浊末世的人心,闻信,随学者莫不因此心开意解,信愿持名,自知往生决定、成佛有望。如此自信教人信的辗转引导下,让更多更广的学人欢喜踊跃、携手踏上了念佛成佛的光明大道。
就纯而不杂的(本愿称名)念佛人,於独立的净土宗,须建立三点共识:
1.决不许以圣道门的学理(他宗他教)而诠释净土门教行
2.圣、净分流,各修其法之後,於他宗他教存而不论、敬而不评,合掌令欢喜
3.回归纯一净土门,坚定信念,不杂余想,专一称名毕命为期不为异学异见所动摇。
注释:
1 净土宗在佛教,是极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法门。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 (戒律与净土是佛门各宗派都应修习而弘扬). 印顺导师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开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以及禅,都可以修净土宏扬净土。」戒律是三乘共同遵守的基础,在家或出家佛弟子,皆不应离戒。净土为大小乘人共仰共趋的最高理想。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及禅宗,都可兼修净土行,弘扬净土宗。这是佛教学者共同的倾向,净土绝对不是囿限於某一宗派的。站在整个佛教的立场来说,净土宗是统摄三乘的。
2 末法时期须以称名念佛得救的看法,是道绰个人的主张,他从约机废立的观点,结合 《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的教示,发展出末法与净土门的关系。这一发展的结果,不仅让净土门得以独立成宗,亦确立了净土门的实践方向。依太虚、印顺一系的看法,戒律和净土是不应独立成宗而为中国佛教各家所奉持的共法。不过,各家对净土的取舍抉择,都鲜明地表示了自宗的立场。如天台、贤首均以判教的形式会通净土,但台宗详於观门和心具的说明,贤首则重於法界缘起和理事意义上的圆释。即使禅宗内部各家,对净土念佛的融摄也有相当复杂的不同。〈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净土信仰蔚然成风。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无量诸佛无不出广长舌盛赞弥陀净土,历代净土高僧大德也无不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亲躬力践,着述立说,阐发幽微,弘仰净土。弥陀信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说明了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深重的缘分!迄至今日,弥陀净土法门不但没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更大放异彩!其盛行之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人说,净土宗不应独立成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净土法门是几乎所有学佛人必修的,可见净土法门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3 南山三大部,南宋时失传,清末由徐蔚如居士从日本请回,於天津刻经处重刊。弘一大师一生弘扬净土不遗余力。他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他对佛教戒律精专研学,与对净土行的认同,是相资为用、不可分裂的,都出於自己对佛法的真切体认。弘一大师念佛,并非为成就一己之私的利益,而是始终抱着「救济众生之宏愿」,甚至有「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的大无畏气概。因此,为了得到成就,必须要发大菩提心。他鼓励念佛学人多做慈善事业,认为此事业也能成为成佛的资粮。
4 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於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下《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善导少康,宏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覆净善居士书)
5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总归现代净土宗有二,一为隋唐净土,一为宋明净土:隋唐净土为传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至善导大师一脉,完全依止《净土三经》;宋明净土为加入了天台、华严、禅宗的思想,其教理虽为丰富,但已非纯粹之净土思想。因佛教法难,善导大师着作於中国失传,使净土宗依附於他宗成为「寓宗」,失去净宗独立之纲格。直至清末,善导大师之着作由杨仁山居士经其日本友人之协助,引返中国。因民国之印光大师,曾见善导大师之着作,故於《文钞》以善导大师之思想解释净土,并誉为「所说当作佛说看」。今台湾之净土宗文教基金会为弘扬善导大师之净土思想,复兴善导大师之弘愿念佛。/净宗法师:印光大师《文钞》对善导大师的赞叹列成十条:赞大圣不测德、赞弥陀化身德、赞所说等佛德、赞观经四帖疏、赞楷定专修德、赞发明助念德、赞弘超诸宗德、赞化度普广德、赞至极慈悲德、赞悬护万代德。印光大师专弘净土,他的立场较多维护传统观念,而倾向於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从通途的净土门转到善导大师的专宗净土,这个弯是转得较大,印光大师起了宽缓转弯的作用,只有他这样的祖师,级别、德行的人,才可把握这个历史因缘,起到顺势导入的作用。
6 佛海居士,〈复兴净土宗和我们的责任〉
7 道绰大师《安乐集》: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8 龚晓康,〈参究念佛与禅净双修之辨〉、杨惠南,〈禅净双修的种类及其理论基础〉
9 法照大师:「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10《无量寿经》:「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其诸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11 张雪松,《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晚清以来,由於拟制宗族制度等原因,佛教界内「分河饮水,各自是非」的弊端很明显,从杨文会开始,就自觉地希望以「教在贤首,行在弥陀」等重构整合,来纠正教内「分河」的弊病。
12 《万善同归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印光大师:「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文钞》之《复安徽万安校长书》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增广上‧与佛学报馆书)
13 智随法师:法门不同,宗旨迥异,不可一视同观。自视一法通、法法通者,尤当善思。佛本应机说法,因缘各自有别。各行有缘之法,各守本门宗旨,各得相应之益,方为善学法者。不可强作主宰,自视通家,妄欲圆融,拟议他法,如是则彼此具害、自损损他矣。
14 顾伟康《禅净合一流略》
15 (永明寿禅师)深恐後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而言,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而论。理教则二法了无异致,机修则二法大相悬殊。语虽相似,意大不同。极须着眼,方不负永明之婆心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16 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17 唐.韩愈〈进学解〉:填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的道理;寻找那茫无头绪、行将失传的儒家道统,孤独地广泛搜寻,远远继承;阻止百川泛滥乱流,把它们引导向东流;力挽已经倾泻的狂澜回到正途。
18 一、组织净土宗之教理架构。二、确立净土宗之教界地位。三、建设净土宗之僧信教团。四、弘传净土宗之救度法门。五、推广净土宗之念佛生活。六、扩大净土宗之信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