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前在家中,看到阿嬷几乎每日都是在看佛书,与手持念珠掐珠念佛;有时阿嬷会对我说今天念佛几万声,当时觉得很赞叹与心向往之。阿嬷往生後,将两串念得很光滑圆润的念珠,遗留给眷属作纪念,与提醒家属要学佛念佛。
略说念珠
念珠又称数珠、诵珠、咒珠或佛珠,是各种不同宗教在持咒、念佛、诵经或祈祷等修持时,会使用到的法物。念珠是以线贯串一定数目的珠粒而成,常见佛教使用的念珠质料与颗数,其质料如无患子、菩提子等;而颗数有14、18、21、54、108颗,乃至1080颗等七或九的倍数,而以使用108颗的念珠为较普遍。笔者於几年前,去日本京都旅游,有参访过法然上人第22番的大本山百万遍知恩寺,有看过一串1080颗,据说长110公尺、重量300多公斤的大念珠;而於其除夜法要,有大念珠缲的法会。
佛教使用念珠的时代,根据《佛光大辞典》所记载:「恐系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後。」又言:「在我国,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则始於隋唐之际。盖今北传佛典中有关念珠之记载虽多(多为後期之经典),然律部经典却未有任何记载,且以律典为所依之南传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中略)溯其本源,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於佛陀所制律仪亦未有此类记载。」这或许从「比丘十八物」无念珠,可见一斑。
经论祖释中念珠与称名念佛之记载
念珠除了各有不同的质料、颗数外,其用於修持的情况与功用/功德,依不同经典记载,例如:《佛说木槵子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第11卷》(数珠仪则品第十二)、《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二》(佛说作数珠法相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第三)等,而有所差异。於佛教经典中有关用念珠来念佛之起源,可见於《佛说木槵子经》所记载,佛陀对难陀国王‧波流离王之开示。
此经之缘起,为波流离王因国家常受寇贼侵犯,又疾病流行,人民困苦。因而祈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来世中,远离众苦。」佛陀开示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善导大师於《观念法门》(结劝修行分)最後,有引用此经文,结劝念佛;又以此经证明:「王心真实,念念障除,佛知罪灭,应念而现。」
汉传佛教中念珠起源与「掐珠念佛」记数的记载
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是起源於唐朝道绰大师。其用念珠来做为记数念佛的方法,可从《续高僧传.第20卷》(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传九)的记载:「又年常自业穿诸木栾子以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与《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道绰禅师第十一)亦云:「自穿槵珠,劝人念佛。」做为「掐珠念佛」记数的佐证。
而莲池大师的《往生集》也有记载道绰大师劝人「掐珠念佛」的事蹟:「笃志神鸾净土之业,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无量寿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向弥林谷。」因此,莲池大师的《竹窗三笔》(念荳佛)除了提到:「世尊教人念佛,制为数珠。」之外,也劝念佛人可用「百八之珠」的念珠来「掐珠念佛」记数,较为省力。
其他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於使用念珠来「掐珠念佛」的开示法语也很多,略举一二,以供参考。例如:「掐珠念佛法」也很受到蕅益大师的推崇,於《净土十要》中,有附录蕅祖的《开示念佛法门》,其开示云:「最初下手念佛时,必须要用念珠,将数目记得分明,订定每日之课程,决定从不欠缺,久久之後念佛纯熟,虽然不作意念佛而自己便能念佛,然後记数念佛也可以,不记数念佛也可以。若是初发心便要说好看的话,要学人家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如此总是信心不深、修行不力。就算是你能够讲得三藏十二分教典,下得一千七百个公案之转语,都还皆是生死岸边之事,临命终时,决定用不着,珍重!」
然而,印光大师认为「掐珠念佛」有利也有弊,在静坐念佛时不宜使用。於其《文钞》(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中开示说:「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在《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也说:「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而印祖对其借数息观所发明之「十念记数念佛法」与「掐珠念佛」之比较,则说:「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又言掐珠念佛:「身劳而神动」,十念记数念佛:「身逸而心安」。
另类以「出入息为念珠」的「随息念佛」
唐朝.飞锡大师於《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有提到以「出入息为念珠」的「随息念佛」:「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惧於息不还,属後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於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自飞锡大师提出「宝王随息念佛法」後,此方法也常见於诸净土典籍的记载,例如:《乐邦文类》、《庐山莲宗宝监》、《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等。
印光大师早年也有修习「随息念佛」的经验,从《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与谛闲法师书)之文,可见印祖的体会:「(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
後来印祖借数息观所发明的「十念记数念佛法」,发现「十念记数」的念佛方法与利益,比用「宝王随息念佛法」来得相应。於《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之文,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又言此「十念记数念佛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若比较「宝王随息念佛法」与「十念记数念佛法」,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摄心念佛的妙法。而两者的不同点:前者是借气束心,借呼吸来帮助摄心念佛;而後者是随念随听,借数佛来帮助摄心念佛,与呼吸无关。笔者觉得两者皆是摄心念佛的妙法,应该各有其较相应者;我是下下根机的生死凡夫,念佛方法较相应於「十念记数法」。,
小结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资粮,即是净土宗修行宗旨中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而真正能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行者,必能安心起行,老实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这是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正因正行。
於诸多称名念佛的方法之中,使用念珠来念佛,也是一种能自利利他的善巧方便;除了做为记数外,可提醒我们要念佛,防止懈怠。另外,去做疾病关怀或是访视养护中心的住民时,有的病人/家属或住民,於了解念佛的道理与利益後,又看见莲友用念珠念佛,会生欢喜心,也想要用念珠来念佛;我们会赠与随身带着的其他念珠,教导与鼓励他们念佛,大家同得念佛的现当二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