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 大师「二藏」「二教」判
昙鸾大师二道二力判,详明净土宗旨;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确立净土宗门。法益至此虽显,然教相犹未详明。善导大师在此基础上,特作教相之判,彰净宗於一代时教中的独特尊高地位。《观经疏》言: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一代佛法,古德多判为二藏二教。二藏者:即声闻藏,菩萨藏。二教者:即顿教,渐教。善导大师判《观经》为菩萨藏收,为顿教摄,《大经》《弥陀经》不言自明。净宗教相,以此得明。
菩萨之道,旨欲上求下化;求生净土,似专自利,何以为菩萨藏收?
由来不愿生净土者,多疑於此。如元照律师初发大愿,常生娑婆,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携群生,令入佛道。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执所见,历涉数年,於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病癒之後,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
如是之人,古来非一。如蕅益大师初亦藐视净土,以为曲被中下,後因大病因缘而归於净土。
窥知,菩萨若无自度之能,何有化他之功?唯有自行圆满,方能真实利他。然娑婆秽土,障缘重重,自行难圆,利他难显。西方净土,佛力住持,疾成佛道,任运度生。如《大经》言:「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是以华严海众,悉归净土;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故知:求生净土,正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况声闻藏一向不明净土教,唯大乘菩萨藏开启此门,并处处显明此法乃「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之一乘佛道。
净土一法能速证菩提、二利圆满,故善导大师判为顿教。此「顿」与他宗所判「顿教」是同是异?详观五部九卷,知此有「与夺」二义。「与」之,与诸顿教同;「夺」之,超异诸宗。观大师《般舟赞》即知:圣道权实顿渐之法,通为渐教;净土弘愿称名一行,别为顿教。其言:
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众生。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盘因;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圣道八万四千法门,皆以自力了生脱死,虽有权实顿渐之别,然须断惑证真,非普摄众机之法,纵有圆顿之理,却无普摄之益,所谓「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也;纵虽利根,亦须万劫修功,方证不退,所谓「久乃可得」也。号为顿中极致之禅宗,亦无不如此,如禅宗古德言:「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善导大师慧眼明澈,权借《璎珞经》,总判圣道诸法悉为渐教,云「门门不同名渐教」也。
反观净土,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是「具缚凡夫、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方便、易行、疾至,所谓「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也。唯此一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断烦恼,得入涅盘,故为无与伦匹之顿教。
善导大师顿渐之判,立足於二力之别。通途如天台、华严等,虽有权实顿渐之教判,皆约自力而言;净土一法,偏就他力而论。虽云实教,异自力实;虽云顿教,异圣道顿。此乃超过诸宗之法门,非权实渐顿之所摄。虽非权实之所摄,而强立真实之名,以示他力真实之体;虽非渐顿之所摄,而假与顿教之称,以显横超横截之用。昙鸾大师谓之「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善导大师则高判为「顿教一乘海」「无为涅盘界」。後之蕅益大师虽借天台「圆、顿」教之名,亦发挥净宗横超诸宗之义,言持名一法「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之教,「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综观诸祖判释,窥知净土一法横超诸法,非他宗能及。为区别於圣道顿教,古德多赞净土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其独立尊高之地位,以此可鉴。
圣道之华严、法华,素有全圆、纯圆之称,今何以贬为渐教?观善导大师释,知大师特着眼於机法相应之益。华严法华,虽为一实大教,大机得益,小根无分,故虽顿犹渐也。净土一法,万机普摄,易行横超,其无上利益非华严、法华能及,故为顿中顿也。此义须善观,所谓:
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
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
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无过斯。
由难易二道、圣净二门,至顿渐二教之判,净土宗对一代时教之教相分判得以圆彰。後之蕅益大师判此为横竖二门,印光大师判为通别二法。虽立名不同,大义无二。
略将两种胜法之别,示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