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是龙年,也是净土宗成立20年,对念佛人有特殊的意义,慧净法师拈句撰联如下:
(上联)龙降甘霖滋万物
(下联)佛垂金臂拯群萌
净土宗(善导流)在21世纪的复兴,要传达给一切世人的讯息是:就如甘霖(法雨)普降,滋润众生之慧命,加持众生之成佛;以及金臂(本愿)遥伸,拯济众生之堕落,消除众生之罪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中,倍受龙天护持、诸佛赞叹的法门,总归於「称名必生」之本愿念佛。
敬拈二句,随喜赞仰:本心为物发弘愿,利物为先劝称名!
雷鸣,云涌,普降甘霖
世界各地,多有「龙」的记载与传说,但虚实相涵,真假交杂,难有科学之定论。华夏民族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1],更以龙为帝王的象徵。数千年来,龙的意象渗透了中国文化各方面,成为一种民族的图腾与共识。但其形象,却是多种动物之组合:蛇身、鱼鳞、狮鬃、鹿角、虎须、鹰爪……;颜色有青、赤、白、黑、黄;或依特徵而分类:有鳞者蛟龙,有翼者应龙,有角者虯龙,无角者螭龙。能潜入深渊,也能冲上云霄,变化无常,隐现莫测,来往於天地之间。其职分则是行云布雨,滋润万物。
龙字,或从雷鸣(龙之声)与闪电(龙之形)变造而成,雷电之後的大雨滂沱,让「龙」成了「雨水」之神。《说文》: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东汉.刘琬<神龙赋>:
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圣贤其似之乎!
龙是四灵之首[2],飞天入地,行云游水,是全能型灵兽,有说是「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清.赵执信《谈龙录》)或「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中国古人或曾见之,故流传其说(形象),後世人无缘,不得见,乃推为「神话」。龙依天之命,降水的多少,关乎农业的收成,成了人们祈雨的神兽。古有「梦斩泾河龙」的故事,《西游记》第十回改编为「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演出「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3]的故事。
龙也被《易经》取为「乾」卦的意象,刚健而多变则吉、刚强而好胜则凶。在六爻中,因不同位势而有不同的对应: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从沉潜养晦,而蓄势待发,而逐步现身入世,终得天时地利人和,高升得位;但发展至极,进无路而退无门,则「有悔」。龙字金文通假为「宠」[4],乾卦之六爻皆阳,既满且实,乃得自於天的一切恩宠。《彖传》云: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卦所象徵的元气,万物藉它而生存,也主导了天体。云飘行,雨降落,一切物种在流动中形成其体;乾卦之理是引发变化,万物安其位而顺其性,互保常存、相合永聚,而处於动态的和谐,乃能受其利而得其正。这是上天所示范的昼往夜来,周而复始的常态(自然界的循环运行),万物就在其中各得其所而各养其命;《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是有志之士所应效法,而刚健不懈的自我要求。如《孟子.尽心》云: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於民(民不失望),不得志修身见於世(得己之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乾卦借「龙」之潜飞隐显所提示的「正人君子」之道。诗曰:
或潜或飞依爻象,能曲能伸道中庸;
进用退藏随造化,行云布雨润群萌。
观时监机而知进退,修己待用以利天下,不躁进以干禄,亦不狷退而遗世。这或可做为宗派(教团)成年之後,处世态度的参考。
梵语nāga为蛇之神格化,乃人面蛇尾之半神,住於地下或龙宫。佛经通序六成就之「众」,龙为八部之一(闻法、护持、庄严)。《分别业报经》: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忆念,後作大力龙。
这是说,过去行善布施,但无正念,又性急多怒,得此果报[5]。至於「龙王、龙宫」的信仰,有说是从佛教引进中国的,隋唐之後遍及中土。可分为顺法行(善)、不顺法(恶)两类,《正法念处经》卷18〈畜生品〉:
嗔恚心薄,忆念福德,随顺法行,故不受热沙之苦,......法行龙王有七头,……以善心依时降雨,令世间五谷成熟。
「顺法行」龙王,以护持佛法为己任,是善龙族。
龙王的名目,常见的是五类(善住、难陀婆难陀、阿耨达、婆楼那、摩那苏婆帝:象、蛇、马、鱼、虾之龙,归依佛,行大乘,不娆害众生),或八种(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鉢罗);这其中,娑伽罗(Sāgara海龙王)为雨神,其女曾在「法华会」示现成佛,并化身童女以辅佐观世音菩萨。《华严经》卷57<离世间品>:
龙王奋迅[6],兴大法密云,耀解脱电光,震如实义雷,降诸根、力、觉分、禅定、解脱、三昧甘露雨故。
文中所说「兴云,耀电,震雷,降雨」,是借龙王之力以喻菩萨於佛法「上求下化」的奋迅(勇猛)。
又,据说「海龙王宫」收藏了大量佛典[7],龙树菩萨曾入龙宫阅读部分大乘经,成就了他创立中观学派,「八宗共祖」的智慧[8]。与龙王有关的经,如《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大云轮请雨经》《佛说海龙王经》……。
垂臂,授手,立撮即行
《观经疏.玄义分》云:
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於西化,惊入火宅之门,……布慈云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
此虽是说释尊由本垂迹,从无胜国(西化)来此娑婆(火宅)度化众生;先以三乘诸行而调熟众机,末後归入一门念佛而往生西方;由此连接於阿弥陀佛以相好.光明.感应.名号……种种方便,引领娑婆罪苦(常没)之众生,往生西方。此释尊之本怀、弥陀之弘愿,亦如龙王之布云注雨,平等普润,能令众生之佛性种子、愿生信心,因此抽芽而起行念佛。今世後世,於阿弥陀佛见其形象或闻其名号者,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声的出口称念者,佛即感应其心,现世得加护、命终得往生,於彼净土成佛。
而据善导大师独具只眼的诠释,弥陀大悲本愿的救度,其特色与方便在於不动本位而影现浊世,以弯腰垂臂之立姿,接引一切临入地狱之众生,表其急救之心切,立撮即行归净土也。佛垂金臂,或说「垂(金)手」、「授手」,如善导大师《观经疏》:「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报身兼化,共来授手。」「华台授手,迎接往生。」《往生礼赞》「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法事赞》:「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元.明本<怀净土诗>:「安养导师悲愿切,遥伸金臂接人来。」「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明.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或弥陀垂臂亲自来迎,或菩萨执台授手而接。」
清.芳慧《净土承恩集》:「愿求彼佛垂金臂,携我早归极乐城。」「刺血真无别愿,但祈金臂早相垂。」「或见弥陀胜妙像,亲垂金臂来提携。」
这些诗文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悲心」招唤、应声即现,「苦机」为先、临终来迎,是主动而急迫之心,任何人於(病)危(紧)急下,只须发声称名,即蒙摄取。善导大师(613-681)《观经疏》第七观云:
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
「愚恶多罪」的娑婆凡夫,业力牵引,将入火坑,阿弥陀佛为此亲临其境,箭步向前,伸手抱住,返归於净土。这说明了阿弥陀佛的存在,就为了随时(地)救度我辈罪苦众生;有如《孟子》的「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面对生命「无辜而遇险」的瞬间,不能坐视而安忍,这是毫无计较,来不及思考,自然而发的悲行;不等我们祈求,也不靠我们的聪明;而是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在看顾、等待、呼唤我们,让祂救度去极乐净土成佛。《法事赞》云:「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巍然独坐的弥陀,成就不生不灭之法身,乃为了以其无量无边的寿命与光明,摄取、保护十方众生。纵然娑婆众生不知亦不欣彼净土,阿弥陀佛亦可应其机宜而赴彼摄取。《观经疏》第七观文,精细刻画了阿弥陀佛「不舍、来应」的心急,只待众生称名,弥陀迅即抓走!其慈光快於电闪,众生不须跪求,弥陀主动拔取。纵然堕入地狱,阿弥陀佛也要救回极乐世界[9]。《观经疏》又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且「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阿弥陀佛「身居西土」而不碍於「影临东域」;「端坐赴机」何异於「举足立撮」?或坐或立,其相虽别,其心无异,故称为「无碍光」佛也。
结语
这两联的词意是不对称的:上联为宾.为轻.为化前.为世间俗利,下联为主.为重.为正化.为出世实益。也就是,上联为陪衬、应景,下联为主体、常法。联中含「龙力、佛力」,而重点在第二句,因为「诸佛力」可总摄另四种不可思议[10]。
同为「利益」众生,龙只能局部按时的降雨,且听命於天帝;而其习性多怒,有时难以驯服,幸蒙诸佛感化,成为佛教之护法,乃得以脱离畜身。龙降「甘霖」所利益者只是世间一时之善。衣食足而知荣辱,须进而安置众生於佛法的熏学,乃能消业心开而趋向解脱。尤其闻持净土念佛之易行道,更可以一生取办,生极乐而速成佛。
净土经论提及佛与龙之主从(说法与护法)关系,如《大经》云:
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
《观经》云: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及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往生论注》下:
诸佛入涅盘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阎浮提作大饶益。
《安乐集》第四大门,依《海龙王经》云:
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
《观念法门》云:
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又将龙王之世间功能,转化为如来的出世功德,《大经》云:
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观经疏》<玄义分>:
但如来临化,偏为常没众生;今既等布慈云,望欲普沾来润。
法如甘露,……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
又<序分义>:
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这就是龙年春联「龙降甘霖滋万物 佛垂金臂拯群萌」的深意[11]。值此岁末新春,愿以此联此文之劝进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注释:
[1]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皆为龙身人首。
[2]四灵:春虫之长为龙,能变化。
[3]在《唐太宗入冥记》及《隋唐演义》,游地府的缘由是玄武门之变,及其阵亡将士的鬼魂。
[4]《诗.小雅.蓼萧》毛亨《传》:「龙,宠也。」
[5]那伽(龙)与迦楼罗(金翅鸟),各有卵、胎、湿、化四生;金翅鸟以龙为食,但龙身有毒,金翅鸟终於被毒死。
[6]高明道<龙王奋迅捉毒蛇>:《华严》讲菩萨的龍王奋迅,一方面以「龍」在一般信仰中的形象为根据,另一方面參考自然界,依气象现象发生顺序來安排四个譬喻──兴云、闪电、打雷、下雨。
[7]善导大师《法事赞》云:「众等稀闻诸佛法 龙宫八万四千藏。……龙宫法藏真舍利 已放神光入道场。……龙宫经藏如恒沙 十方佛法复过是。……送经致何处?送至龙宫大藏中。」
[8]亲鸾〈正信念佛偈〉:「龙树大士出於世,悉能摧破有无见;宜说大乘无上法,证欢喜地生安乐。」
[9]目前,以这种「立姿、弯腰、垂臂」的弥陀像为本尊的念佛专修道场,就是「中华净土宗协会」。
[10]《大智度论》卷30:「经说五事不可思议:所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於五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往生论注》下亦有此说。
[11]亲鸾〈正信念佛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独明佛正意,矜哀定散与逆恶,光明名号显因缘,开入本愿大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