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本是他力的法门,安乐的法门,《无量寿经》即云「(我)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然时下多有行人,口虽称名,心却难安──念佛要兼带自力吧?佛还须我念,这总是自力吧?若全乘他力,还念佛干什麽?全乘他力,诸善万行还修吗?──种种疑惑,萦绕心中。
其实「念佛往生全乘他力」之义,净宗祖师昙鸾大师早已判明,其《往生论注》有言:
难行道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为令行者,安心称名,今就此义,试而论之。
一、力的定义
所谓力,即是能够达成目标的力量。就能否达成目标而言,可判定有力或无力;能达成则有力,不能达成则无力。
学佛就近期目标了生脱死而言,无论行者依何种力,能够达成,即是有力;不能达成,即是无力。譬如有人,欲过一丈之悬崖,能够跳过,即是有力;不能跳过,即是无力。不可说:「我虽未跳过一丈,但也跳了九尺,还是有力的」。因其虽只差一尺,但必堕崖中,粉身碎骨,如同毫无力量一般。此就目标而论,不就努力而说。努力不等於有力。
进而言之,若行者以自身的力量,了生脱死,此力可称「自力」;若行者仗外在的力量,了生脱死,此力可称「他力」。
二、佛教的几种力
佛教有关「力」之名相甚多,今只就「业力、自力、佛力(他力)」而说之。
「业力」,指「贪瞋痴系缚力」。每个人无论信佛与否都有业力,且被贪嗔痴束缚,堕落轮回。《华严经》即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又云:从无始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若其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间,不能容受。学佛之人,就要准备对治、转化乃至净尽业力,以期了生脱死。
「自力」,指「戒定慧修持力」。为对治业力,就要修戒定慧。随着修持程度的增加,修持力也会增加,进而将贪瞋痴伏住、断除乃至净尽无余。行者达成此点,方可解脱得道,而此时所具之力可称「道力」──伏断净解脱力。若不能达成,自力不敌业力,则轮回依旧。有修行,才谈得上自力;没修行,谈不上自力。虽有修行,但未了生死,亦是无力;所做乃属凡夫有为造作,只是努力积累资粮、培植善根而已,心地未明故,有漏心生故。截流大师即言: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冤。
「佛力」,指「愿行满救度力」。净土法门,佛力特指阿弥陀佛愿行圆满救度力。阿弥陀佛,因地五劫思惟发四十八愿,又经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愿行圆满,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救度众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以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又言: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与「自力」相对,昙鸾大师将阿弥陀佛的救度力称为「他力」,如上引文。
三、凡夫之力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佛法修学,须机法相应;机法相离,则成戏论,难得真实利益。故预先明了自身根机,察知所堪之力,於佛法修行,至关重要;而在末法众生,则尤重尤要。然我等五浊恶世末法众生,是何根机?又具何力?
《大悲经》云: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净度菩萨经》云: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之所为,无非三途业。
昙鸾大师言: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道绰大师言: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曾未措心。若论小乘……无闻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善导大师言: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佛经祖语,昭示甚明:末法众生,罪恶凡夫──少有修善,埋头造恶;浊恶下劣,常在生死!
修行本为了生死,然末法浊恶之凡夫,「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妄心所作,还成妄事。昙鸾大师即言: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故。
故知末法凡夫,纵有修持力,但若未了生死,长远而论,还成造罪行恶之缘,同世间痴人无异;此则虽可强名曰有力,毕竟还成无力。如此之人,欲靠自力,了生脱死,慨然无望。印光大师即言: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四、念佛往生 全乘他力
如此众生,真真被诸佛所永久摒弃哉?八万法门,真真无一法能救度之?
有,念佛法门──特为被诸佛所摒弃之五浊凡夫,而开显的他力救度法门!善导大师即言: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苦恼凡夫,但信佛念佛,乘上佛力,即可往生西方,故说念佛往生全乘他力。昙鸾大师明判此「他力」之义,已如前述。
又非止大师一人,宗祖善导大师亦楷定此「他力」之义而言: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印光大师也在《文钞》中承续此他力之义,而言:
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
故知:「念佛往生,全乘他力」之义,乃历代祖师之所共明。然因凡夫自力之心难息,古来多有以通途教理妨碍念佛他力之义者,印光大师即感慨而言之: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今更引譬喻,以显他力。昙鸾大师有喻: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然。复可以掷驴之劣夫,言必不能乘空耶?……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安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或有人言:「虽有佛力可乘,必得自力相助,方可往生」。
此如有人,以手执耳,欲飞昇天,必不可也;若乘飞机,则易如反掌。然此人以为,虽乘飞机,亦必兼以手执耳之力,方可飞昇。飞机之力,岂必此人放下自手方可飞昇哉?唯恐其忙於执耳,而未乘飞机也。於他力救度之中,强说兼带自力者,与此人同。执自力者,恐其忙於求功夫,未乘上佛力,最终错失往生矣!
五、念佛即是乘佛力
即知念佛往生全乘佛力,然如何方能乘上佛力?
善导大师言: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释弥陀本愿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言: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故知乘托佛力,有因有果。从因而论,即乘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从果而论,即专称弥陀佛名,全因成果故,果自摄因故。善导大师即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又直接以「称我名字」为「乘我愿力」。
要而言之:念佛即是乘佛力,乘佛力者得往生!
或人疑曰:「虽如此,佛号总须我念,此非自力乎?若念佛往生,全乘他力,则不念佛亦可往生。」今试以譬喻释之。
譬如有人,乘船过海。问之:「乘船过海,是船力,还是自力」?定答曰:「是船力」。若再问:「全是船力,还是有一分自力?」定答曰:「全是船力,不凭一分自力。」若言:「非全是船力。多分靠船力,少分靠自力。若全靠船力,不乘船也可过海。」则其自以为聪明,恐贻笑於大方。念佛往生亦复如是,全是佛力,不凭一分自力。
乘船过海,说全乘船力,乃为使人坐船,今闻之而弃船,可乎?念佛往生,说全乘佛力,乃为使人念佛,今闻之而不称名,岂非莫名其妙!
然认为念佛是自力者,若能相续念佛,也不碍往生,就怕老实不下来,结果换了题目,或是将往生依赖於念佛的功夫──「以为要达到如何的功夫才能往生,达不到既不能往生」,这样就危险了。
六、谈他力的立场、方法与目的
念佛往生,全乘他力。然因众生机情有异,故教化之时,有劝化门,有实义门。夺而予之,即劝化门;予而夺之,即实义门。若予若夺,皆以增长善根为立场,以随顺机情为原则。
若欲圣道行人入於净土,即说全乘他力,恐其难入,反生退避之心,故权说回向自力,感佛他力,自他相应,即得往生。如是其人,本自力解脱无望,今闻白白送於之他力,或可心生欢喜,回向愿生,转圣道为净土。此即夺而予之,属劝化门。
例如印光大师为劝诸宗行人归入净土,即方便化导:「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净土法门,专仗佛力,由佛力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然劝化之中必留有导入实义之楔,辩此二文:佛力者,本愿威神力、光明摄取力;法力者,名号功德力;自力者,自心本具功德力。就中大师言「佛力引发自力」,而不言「自力引发佛力」者,盖因自心之力虽然本具,不由佛力无由显现,夺性显修,仍归佛力。蕅益大师即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若言「凡夫有为造作」即是印光大师所说「自力」,则甚违师意,不然「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之语岂非矛盾?(自力有二种见解:一、自心本具功德力;二、凡夫有为造作修行,即前文所说凡夫心地未明前,从有漏心所生之「戒定慧修持力」。二者不同,概念有异,切莫混淆,淆则苦恼。)
若对已入净土,却尚执自力,觉往生不定而终日惶惶者,即须说全乘他力,使之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宝此一行,不换题目。此即予而夺之,属实义门。
例如印光大师祛化显实,切戒行人,即言:
「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自然一建立办。」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於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於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就乘佛力而言,圣道行者处於下方,故须拉其一把;已入净土之人,本应在上方,却因自力之心而时时有下堕之势,故须推其一把,应知。
又凡所施教,因病予药,病好而药去,行起则解绝。谈他力是因执着自力,若已放下自力,则老实念佛即可,何必多谈他力。宗祖善导大师於《观经疏》之最後,即定下净土法门的总结论──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知净土法门,以「一向专称」为正旨,自力、他力之施设,皆为入於「一向专称」耳。已入「一向专称」者,则不别论自力、他力;若欲度生,则可论之。
上来所说虽多,但并非必明白此理方可往生。纵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又如鹦鹉、八哥之禽类,不知自力他力,亦可念佛往生。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也更加显明──念佛往生,全乘他力。这里谈自力、他力,不过为显明往生原理,将大众目光从自身导引且止於弥陀身上──「不看凡夫,只看弥陀」,从而使其「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不论时处诸缘,不顾贪嗔,不问罪福,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终得决定往生之大利,才特别强调念佛往生全乘他力。
七、关於「诸善万行」
或人有疑:「但说『净土法门,全乘佛力,只念一句佛号就能够往生』,岂非教人不修诸善万行?」
首先,这样的疑惑是多余的。说只念一句佛号,此就往生而言。《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释言: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可知唯称名号为多善根福德,以其为往生行;其它自力所做一切诸善万行皆为随缘杂善,不以其为往生行。
若为往生净土而修诸善万行,是杂行,当废舍;若心思「但称名,必往生」而老实念佛,以诸善万行为佛弟子本分事,则可随份随力而为之。
慧净上人於《观经四帖疏纲要》中即言:
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善导)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又言: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学佛大悲心」,而悲愍众生、利乐有情。
此外,还须一提。有人说:罪恶之人,只念佛而不修诸善万行,不能往生。此说谬矣!
说此话人,或有两种心态:一者,造作罪业之恶人,下三恶道,罪有应得;二者,我是会修诸善万行之人,定不会如此恶人一般造作罪业,从而将自己排除於造恶之外。如同刑场围观砍头而拍手称快之看客,或说犯人造恶,而被斩首,罪有应得;或说我是善人,定不会如犯人一般造作罪业。假使此人,知己亦是通身业力之凡夫,若遇恶缘,也会造此恶业,亦或更甚有之,恐则必不愿其人终下恶道,而定愿其人必生净土。
另若犯人之母,见儿近死,定无此二见,反会举身投地,跪而求言「我儿本是好人,只因结交恶友,方才造下恶业,以致於斯。若有法能救我儿,必当救度之。」诸佛如来,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救度之心,更胜於此;《观经》下品三人,即为明证。善导大师於《观经疏》中,楷定此义,而言:
以佛愿力:五逆之於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对因听闻此类误人往生之说,而抱惑自迷之行人,大师则悲叹言: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无量寿经》云: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等佛子,应当时时观照自心:谦卑否?敬信否?骄慢否?懈怠否?